小时没挨打和常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时差别很大,有科学依据

最近同事老陈有点反常,他一向是“狼爸”作风,从小家教非常严格。他主张该打就打,要不孩子怎么记得住?但是最近老陈却有点变化,他总说:孩子大了,就打不得了。

老陈的孩子已经上高中,前两天他发现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用手机偷偷看“不三不四”的漫画。老陈的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抢过漫画就要打下去,手都举起来了。却看见儿子直接抬眼看着他,那个眼神里面竟然都是“仇恨”!

小时没挨打和常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时差别很大,有科学依据

老陈心里一凛,这一下就打不下去了,最近都在跟我们讨论反思,难道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老祖宗留下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难道是假的?

当今在教育方式上,“棍棒教育”与“说服教育”两种声音一直在“战斗”。说服教育认为应该靠有技巧的沟通,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力。

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跟孩子讲道理简直没用,孩子转头就继续我行我素,要么就哭闹耍赖,还有孩子直接跟爸妈斗嘴的,真不如打骂一顿、严厉惩罚来得有效!所以虽然媒体上总是建议“不要打”,但真的管起孩子来,还是“惩罚”一顿才管用。

“棍棒教育”的短期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不过从长期而言,却可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深远的影响,不同教育方式的差别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

之所以这些影响会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显现差别,是因为在青春期时,孩子的身高、体力都成长迅速。当孩子跟父母差不多高、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时候,一直处于“身体弱势”的孩子就翻身了。之前打骂教育埋下的隐患,会在这个时间段集中爆发。

小时没挨打和常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时差别很大,有科学依据

小时候“打出来”的裂痕,在青春期时会放大成“愤怒”和“憎恨”

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有研究表明,打骂与惩罚总是能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长期来看却得不偿失。因为孩子们会因此产生愤怒、报复和逆反的心理,虽然他们不会马上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决定,但是却会在未来,特别是青春期的阶段表现出来。

就像同事老陈的儿子,小的时候没少被爸爸“管教”,到了高中以后,当矛盾再次激化的时候,儿子的“恨意”就显现出来了。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她一位做刑侦的民警朋友,对儿子也是管得非常严厉。结果这位民警在无意中翻看家里的照片时,发现合影中所有自己的照片都被“划花”了。

这正是孩子小时候“打出来”的裂痕,在孩子长大了、青春期的时候,就放大成“愤怒”和“憎恨”。孩子跟家长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样的亲子关系,别说教育了,能不出事儿就挺好。

相对而言,没挨打的孩子,虽然也不一定多么优秀,但是即便到了青春期也可以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一起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这不就是家庭教育希望达到的目标吗?

小时没挨打和常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时差别很大,有科学依据

小时候“打出来”的痛苦,在青春期可能转变成“偷偷摸摸”和“自卑”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个性的原因,心理能量不足,所以没有表现出愤怒和憎恨,而是向另一个方向越行越远。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打骂和惩罚之下,由于恐惧学会了撒谎、偷偷摸摸,并进入自卑的恶性循环。

每当孩子因为贪玩、偷看手机被家长发现,一顿打骂之后,孩子暗下决心:“下次绝不让他抓到!”到了青春期,孩子智力发育达到高峰,跟家长智斗起来还真不一定谁能赢!

上面这种还是比较好的结果。心理学上有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一个孩子经常被看成什么样,经常被说成什么样,经常被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

孩子们会因为总听父母评价自己“又懒又笨”,于是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变成“又懒又笨”,行为也向着“又懒又笨”发展,虽然有时孩子自己也希望能够冲破恶性循环,却常常陷入自卑的自我标签无法自拔。——这正是打骂教育给孩子制作的牢笼。

相比之下,不挨打的孩子少有“自卑”的困惑,倒可能会过于自恋。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有更坚韧的抗压能力。

小时没挨打和常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时差别很大,有科学依据

有技巧的说服教育,虽然当时好辛苦,长远而言却是最省心的方法

很多人以为说服教育就是放任自流,其实这种方式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先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发火。还要想方设法逗着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潜移默化的把孩子引向答案,让孩子自己认可努力的方向。

比如,当叫了四五次,孩子还是不来吃中饭,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吼几声、打一顿,然后逼着孩子哭哭啼啼的吃完中饭。效果立竿见影,但是你会发现,未来的一两年可能都会为了吃饭这事儿跟孩子斗争。

小时没挨打和常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时差别很大,有科学依据

说服管教是怎样的呢?告诉孩子十分钟后午餐结束,孩子下午只能饿着了。然后孩子像没听见一样,自己继续玩玩具。过了半小时,突然跟你说他要吃饭。

这时,温和而坚定的告诉他,午餐已经结束,他只能等晚饭了。然后孩子就开始号啕大哭,甚至满地打滚,你只能陪在他身边,还得耐着性子不打他一顿。直到他哭累了,也不骂他,可以洗把脸,出去走走。

整个下午,他会因为饿而伤心难过好几次,你都得耐住性子,随他哭闹,还要安慰他一下,承认“饿”挺难受,一直到晚上。这真的比“打一顿”烦人多了。

但是经过这一个下午,孩子至少能好一个星期,之后还会有一两次“挑战”规则,然后你就再也不必为吃中饭这件事儿烦心发愁了。

吃饭是这么管,学习也一样这么管。把两个女儿送进美国常春藤高校的吕丁倩从来不逼孩子学习,“喜欢就去学,不喜欢学哭着泪就别学”。

小时没挨打和常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时差别很大,有科学依据

乍一看好像是“啥都不管”,孩子天生要强的故事。但她培养孩子“努力!再来一次”的品格;她让孩子了解,不喜欢就不学,但学了就全力以赴;她甚至会在女儿受到校园欺凌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并到对方家里谈判。

说服的教育,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打骂惩罚,也并不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孩子从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到青春期的时候,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自控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都会有巨大的差异。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现在的教育除了当下的“管用”,是否还需要考虑孩子到青春期以后的亲子关系、性格养成?毕竟人生是一场长跑,短期的成绩并不能代表长远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