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沒捱打和常捱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時差別很大,有科學依據

最近同事老陳有點反常,他一向是“狼爸”作風,從小家教非常嚴格。他主張該打就打,要不孩子怎麼記得住?但是最近老陳卻有點變化,他總說:孩子大了,就打不得了。

老陳的孩子已經上高中,前兩天他發現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用手機偷偷看“不三不四”的漫畫。老陳的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搶過漫畫就要打下去,手都舉起來了。卻看見兒子直接抬眼看著他,那個眼神裡面竟然都是“仇恨”!

小時沒捱打和常捱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時差別很大,有科學依據

老陳心裡一凜,這一下就打不下去了,最近都在跟我們討論反思,難道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老祖宗留下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難道是假的?

當今在教育方式上,“棍棒教育”與“說服教育”兩種聲音一直在“戰鬥”。說服教育認為應該靠有技巧的溝通,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自控力。

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跟孩子講道理簡直沒用,孩子轉頭就繼續我行我素,要麼就哭鬧耍賴,還有孩子直接跟爸媽鬥嘴的,真不如打罵一頓、嚴厲懲罰來得有效!所以雖然媒體上總是建議“不要打”,但真的管起孩子來,還是“懲罰”一頓才管用。

“棍棒教育”的短期效果真的是立竿見影,不過從長期而言,卻可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和深遠的影響,不同教育方式的差別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

之所以這些影響會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顯現差別,是因為在青春期時,孩子的身高、體力都成長迅速。當孩子跟父母差不多高、甚至比父母還高的時候,一直處於“身體弱勢”的孩子就翻身了。之前打罵教育埋下的隱患,會在這個時間段集中爆發。

小時沒捱打和常捱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時差別很大,有科學依據

小時候“打出來”的裂痕,在青春期時會放大成“憤怒”和“憎恨”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有研究表明,打罵與懲罰總是能在短期內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長期來看卻得不償失。因為孩子們會因此產生憤怒、報復和逆反的心理,雖然他們不會馬上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決定,但是卻會在未來,特別是青春期的階段表現出來。

就像同事老陳的兒子,小的時候沒少被爸爸“管教”,到了高中以後,當矛盾再次激化的時候,兒子的“恨意”就顯現出來了。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講過一個例子,她一位做刑偵的民警朋友,對兒子也是管得非常嚴厲。結果這位民警在無意中翻看家裡的照片時,發現合影中所有自己的照片都被“劃花”了。

這正是孩子小時候“打出來”的裂痕,在孩子長大了、青春期的時候,就放大成“憤怒”和“憎恨”。孩子跟家長形成了對峙的局面,這樣的親子關係,別說教育了,能不出事兒就挺好。

相對而言,沒捱打的孩子,雖然也不一定多麼優秀,但是即便到了青春期也可以跟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一起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這不就是家庭教育希望達到的目標嗎?

小時沒捱打和常捱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時差別很大,有科學依據

小時候“打出來”的痛苦,在青春期可能轉變成“偷偷摸摸”和“自卑”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個性的原因,心理能量不足,所以沒有表現出憤怒和憎恨,而是向另一個方向越行越遠。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打罵和懲罰之下,由於恐懼學會了撒謊、偷偷摸摸,並進入自卑的惡性循環。

每當孩子因為貪玩、偷看手機被家長髮現,一頓打罵之後,孩子暗下決心:“下次絕不讓他抓到!”到了青春期,孩子智力發育達到高峰,跟家長智鬥起來還真不一定誰能贏!

上面這種還是比較好的結果。心理學上有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一個孩子經常被看成什麼樣,經常被說成什麼樣,經常被怎樣對待,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現實。

孩子們會因為總聽父母評價自己“又懶又笨”,於是他們的自我評價也變成“又懶又笨”,行為也向著“又懶又笨”發展,雖然有時孩子自己也希望能夠衝破惡性循環,卻常常陷入自卑的自我標籤無法自拔。——這正是打罵教育給孩子製作的牢籠。

相比之下,不捱打的孩子少有“自卑”的困惑,倒可能會過於自戀。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有更堅韌的抗壓能力。

小時沒捱打和常捱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時差別很大,有科學依據

有技巧的說服教育,雖然當時好辛苦,長遠而言卻是最省心的方法

很多人以為說服教育就是放任自流,其實這種方式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先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發火。還要想方設法逗著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最終潛移默化的把孩子引向答案,讓孩子自己認可努力的方向。

比如,當叫了四五次,孩子還是不來吃中飯,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吼幾聲、打一頓,然後逼著孩子哭哭啼啼的吃完中飯。效果立竿見影,但是你會發現,未來的一兩年可能都會為了吃飯這事兒跟孩子鬥爭。

小時沒捱打和常捱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時差別很大,有科學依據

說服管教是怎樣的呢?告訴孩子十分鐘後午餐結束,孩子下午只能餓著了。然後孩子像沒聽見一樣,自己繼續玩玩具。過了半小時,突然跟你說他要吃飯。

這時,溫和而堅定的告訴他,午餐已經結束,他只能等晚飯了。然後孩子就開始號啕大哭,甚至滿地打滾,你只能陪在他身邊,還得耐著性子不打他一頓。直到他哭累了,也不罵他,可以洗把臉,出去走走。

整個下午,他會因為餓而傷心難過好幾次,你都得耐住性子,隨他哭鬧,還要安慰他一下,承認“餓”挺難受,一直到晚上。這真的比“打一頓”煩人多了。

但是經過這一個下午,孩子至少能好一個星期,之後還會有一兩次“挑戰”規則,然後你就再也不必為吃中飯這件事兒煩心發愁了。

吃飯是這麼管,學習也一樣這麼管。把兩個女兒送進美國常春藤高校的呂丁倩從來不逼孩子學習,“喜歡就去學,不喜歡學哭著淚就別學”。

小時沒捱打和常捱打的孩子,到“青春期”時差別很大,有科學依據

乍一看好像是“啥都不管”,孩子天生要強的故事。但她培養孩子“努力!再來一次”的品格;她讓孩子瞭解,不喜歡就不學,但學了就全力以赴;她甚至會在女兒受到校園欺凌時,一起討論解決方案,併到對方家裡談判。

說服的教育,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打罵懲罰,也並不就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孩子從小常捱打和從不捱打,到青春期的時候,與父母的親子關係、自控能力、情緒管理能力都會有巨大的差異。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您現在的教育除了當下的“管用”,是否還需要考慮孩子到青春期以後的親子關係、性格養成?畢竟人生是一場長跑,短期的成績並不能代表長遠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