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而後可以武功,功到成處即是心學。我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文治而後可以武功,功到成處即是心學。

文治而後可以武功,功到成處即是心學。我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近年來,領導人直言,“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他對王陽明心學的肯定,對“知行合一”的倡導,一時間,“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成了熱門詞語。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王陽明的一生既輝煌燦爛又歷經坎坷,既聲名卓絕又頻遭謗議;他執著教席又以知兵名世,是一代儒師而又戎馬倥傯。其“文治而後可以武功”,其“內聖而後得以外王”,把自主原創之“知行合一”的聖門宗旨貫徹落實到了極致。

正是王陽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成為心學集大成者,登上中國古典哲學發展史的巔峰,在其龐大的心學體系中,“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於古於今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不是什麼時候都可能出現王陽明,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王陽明。

縱觀王陽明意志堅定、特立獨行的一生,從龍場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寧王等事中展現了“事功”與“學問”兩大人生高峰,印證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從小宣稱為“聖人”而真正成為“聖人”的人,也成了唯一一位混跡於“三教九流”而最終從祀孔廟的人。

文治而後可以武功,功到成處即是心學。我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一生敢於挑戰傳統,不與世俗論長短而專注理想,不困於挫折而豁達淡然,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這是王陽明在其曲折境遇中歷練而成,也是明朝士風薰染而成。

明朝社會的多元化同時帶來多種價值觀交錯,造成人的價值判斷錯位之弊。例如明朝官員以權謀私、貪汙腐敗,商人奢侈浪費、貪圖享受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王陽明正是看清這些社會問題,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濟世良方:人人皆有良知,只是被私慾所遮蔽。而恢復良知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一生,啟發後人在學問中踐行事功,在事功中昇華學問,不可割裂對待二者。

中年悟得心即理,晚年悟得良知即天理

王陽明學術中影響深遠的三大核心主題即“致良知、親民、知行合一”。這之中非常引人關注的一條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就是“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和行本就該是一體兩面,將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相統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方面,行必須有知的指導,行必須藉助知的反思;另一方面行則可以檢驗、修正知。

王陽明中年悟得“心即理”——“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在晚年悟得“心即理”的本體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良知才是“知行合一”的真體,如果喪失良知、道德,“知行合一”就失去了它的靈魂。心即理是初,致良知是終,中間通道是知行合一。

文治而後可以武功,功到成處即是心學。我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今天我們學習王陽明的意義何在?當然毫無疑問要學他的“致良知”,要學他的‘知行合一’,要學他的真知是為行,不行不為知

事功與學問,何嘗不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所有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讀書人的坐而論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可以讓我們通過“聽本心”而擺脫各種體系和機制的束縛而獲得自由。

陽明的事功和學問雄辯的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通經致用,方為實學。”相反,空疏的學風不僅於國於民無益,而且對自己也有害。

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身體過胖不好,但也管不住嘴,邁不開腿,不認真學習五臟六腑運行機理,自己認為已知,卻做不到踐行。按知行合一理論,就是知的不深,不到位,才不行。還有不少人知道熬夜不好,仍然經常熬夜,有可能是無耐,也有可能是對熬夜的危害和過患認知不深,才不重視,才做不到行,您認為呢?

錢謙益在明代崇禎朝身為顯宦,大廈將傾之際無所作為。清軍入關,他本想臨難殉節,因嫌“水太涼”而投降清軍。雖在清初苟全性命,但到乾隆時他又被重新拉出來大加撻伐,被乾隆帝作為“貳臣”的反面典型而大張撻伐。

所以,明末大儒顧炎武總結明亡清興歷史經驗時認為,明末士人“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進而導致“神州蕩覆、宗社丘墟”、“亡國亡天下”的流弊,進一步從思想上對明末學風進行系統的批判:“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

或許,如何在學習儒學經典的同時,增強當代意識,結合當下之急務,對於當世中國和世界提出一個更高的理論視野和更為恢弘經世之術,應當是我們學習陽明心學與事功的不可偏離的方向。(文/方誌遠 允厥中)

文治而後可以武功,功到成處即是心學。我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