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反覆講才能“知行合一”?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作者舒生

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反覆講才能“知行合一”?

學問學問,到底學什麼?到底問什麼?針對這個問題,王陽明在《書魏師孟卷(乙酉)》中說了一段很精闢的話:

心之良知是謂聖。聖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聖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雖其蔽昧之極,良知又未嘗不存也。苟能致之,即與聖人無異矣。此良知所以為聖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知之外無學矣。

照王陽明的看法,除了“致良知”,世間便沒什麼值得學的了。而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照我們一般的看法,不就是一切按自己的良心去做就行了嗎?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聰明洞達如王陽明為何要反反覆覆講?

由於王陽明講學後期,反反覆覆只講一個“致良知”,確實惹得一些弟子感到厭煩。按照他們的想象,像聖人這樣的人,不是應該講點高深的東西嗎?但王陽明偏偏在“良知”上叨叨叨個不停。所以有弟子便忍不住質問:“老師,你怎麼翻來覆去就是講‘致良知’呢?不能講點新東西嗎?”其言辭中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了。陽明聽了則反問道:“除了致良知,還有什麼值得講的?”

“良知”乃孔門正眼法藏。“良知”之於人生猶樹根之於樹。根都沒有,還能長什麼?對王陽明來說,“致良知”不僅是為學的根本,還是使人向善的方法論。知道這個道理似乎並不難,但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將“致良知”的哲學思想貫穿生活?

為什麼我們很少能在生活中遵照自己的良心生活?我想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我們對良心的理解太膚淺,導致執行不力;或者我們所謂的按良心行事,不過是自以為是;或者我們想按照良心辦事,但“現實”更強大的力量讓我們覺得按良心辦事要吃虧,不值得堅持……但現在拋開這些原因,我要特別強調一點,即重複對“致良知”之不可或缺。

這裡說的重複,有兩層含義,一是反覆強調不使擁有對象喪失,二是反覆強調以強化擁有對象。良知天生就有,但容易為各種慾望和誘惑所遮蔽所以需要反覆“致良知”。良知雖然人天生就有,但還需要強化,也就是說,良知不是一個現成的東西,它需要在反覆操練不斷深入、細化、擴大。總之,“致良知”之初,像其他技藝的習得一樣,重複是完全必要的。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是反覆的作用。網上說“將一本書讀上100遍,沒有不成大器的”,這也是反覆的力量在發揮。

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反覆講才能“知行合一”?

反覆強調的作用可謂潛移默化,牢不可破。德國法西斯頭目戈培爾就有一句很雷人的話:“謊言重複千遍就是真理”。這裡使謊言成真的,恰恰就是重複的力量。這也是媒體或政客慣用的伎倆。但錯不在反覆強調,而在於反覆強調什麼。

反覆強調惡,就容易與惡結盟;反覆強調善,就容易與人為善。所以王陽明非常重視“為善去惡”的修養功夫。

進一步看,為什麼反覆做效果會更好?道理很簡單:習慣的力量。兩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這點:“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而後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反覆講才能“知行合一”?

重複多了,才會習慣成自然。所以一個人要想在“致良知”上下功夫,必得經常反躬自省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