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眼中的已知,却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别用“生命去博侥幸”

本文为木莲妈妈原创作品,图片为木莲妈妈原创插画,欢迎个人评论分享收藏。

女童高空坠楼,邻居为了找到孩子家长,哭着挨家挨户敲门找了半个小时,家人才买菜归来,后知后觉,令人唏嘘。

然而这并不是唯一事件,一说起来,谁家孩子都是心头宝,此类事件却屡屡发生:惨剧总是在发生,可每个旁观者都觉得,这种事离自己还很远,自家孩子不会这样。

家长眼中的已知,却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别用“生命去博侥幸”

事实真的如此吗?

家长觉得热水不能碰,孩子碰了,烫伤了;

家长觉得小刀不能摸,孩子摸了,流血了;

家长觉得窗户不能爬,孩子爬了,摔了。

家长觉得…

家长眼中的已知,却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别用生命去博侥幸

意外发生前,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说:我已经把危险都给孩子说清楚了,教过孩子很多次了,孩子不会那么傻的。

家长总觉得自己已经把危险告知孩子了,可是在孩子心中,这些家长认为危险的东西,对孩子自己来说都是未知的。

家长觉得已经给孩子说得很清楚了,可是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家长不让碰才不碰的,心底依旧会产生疑惑,然后趁家长不在的时候

去碰、去摸、去尝试。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会形成自我意识,家长心目中的已知,在孩子的自我意识中,却很可能属于未知的范畴,往往家长觉得孩子不能做、不会做时,孩子可能就会自认为认为“我可以”、“我能行”。

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家长在不清楚这些阶段时,很可能会被孩子的表象误导,悲剧的发生并不总是因为家长太粗心,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平时的表现让家长认为孩子很安全。

多方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逆反期、青年期几个大的阶段,从萌发到成长,直至青年期完全成型。就女童坠楼事件,着重了解一下婴儿期和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说是最让家长脱不开身的。

家长眼中的已知,却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别用“生命去博侥幸”

一、婴儿期

学者哈特通过总结各类相关的研究,提出婴儿的主体我和客体我会有这样的发展进程:

1、一周岁

八个月前,宝宝还未萌发自我意识,基本完全靠家长辅助生活。而当宝宝到了一周岁左右,关于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已经萌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 通过照镜子认知主体我

这个时期的宝宝将自己视为活动的主体。家长将宝宝放到镜子前,会看到宝宝主动的通过变换表情、动作引发自己镜像的变化,所以宝宝会对着镜子笑、拍打镜子等。

  • 区分自己和他人

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宝宝会慢慢拥有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如家长将某个玩具丢远,宝宝跑过去捡回来,并且对这个过程表示很开心。

这意味着宝宝已经能够把自己视为活动的主体,是宝宝自我意识中主体我有了明显发展的表现。

二、两周岁

两周岁左右,宝宝关于自我意识中的客体我的认知得到提升。

  • 将自己视为客体

这个时期的宝宝,慢慢能够区分照片和视频中的自己,意识到自己这个客体是具备专属特征的。他们会喜欢看视频中的自己,执着的反反复复将一个视频看好几遍都是有可能的。

  • “我”的运用

在两岁之前,家长可能更多的听到宝宝拍着自己胸口说“宝宝饿了”、“xx(宝宝名字)要喝水”等等,而当宝宝对于自我意识中的客体我有所认知后,就能够用“我”来表示自己了。

发展心理学家明确表示,婴儿期宝宝的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家长需要做到这几点:

  • 积极向孩子表达爱,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向孩子表达爱,口头的、行动的,让孩子充分感受来自父母的爱,才能更好获取安全感。如早上起来对宝宝说“早上好,妈妈爱你”。

宝宝害怕了,安抚孩子时说一句“不怕,妈妈在的,妈妈爱你”而不是生气孩子胆子小,骂孩子没出息。

  • 积极的应对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有可以享受满足感

孩子有正当需要时,积极的满足孩子,如孩子需要喝水,需要家长陪伴做某件事,抽点时间满足孩子,让孩子可以享受满足感。

  • 大方的鼓励和表扬孩子,让孩子可以体验成就感

为孩子取得的成功大方的鼓励、表扬。

如孩子希望自己端着杯子喝水,家长可以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不要因为需要花费精力打扫、清洗就拒绝孩子,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喝到水后,大方的表扬孩子,不要因为水打湿了孩子的衣物就生气批评,让孩子能够体验成就感,下一次他会做得更好的。

尽可能避免孩子周围环境无规律变化,让孩子能够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尽可能避免频繁的更换孩子生活的环境,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麻烦而产生不耐烦的情绪,避免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二、幼儿期

三至六、七岁

三至六、七岁这个阶段,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最让家长头疼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第一逆反期会出现。

经常会听人说,三岁多的孩子最可怕,既拥有一定的独立行动能力,又缺乏成年人的思考能力,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故,女童坠楼事件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第一逆反期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希望实现自我意识,他们常常会反抗家长的控制。三至四岁是第一逆反期的主要时期,但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都会有所区别,所以很可能会出现提前或延后。

家长眼中的已知,却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别用“生命去博侥幸”

这个时期的宝宝大多会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1、心理需求:

实现自我

很多宝宝在这个时期都会希望实现自我意识,通过这样那样的行为实现自我价值感。

家长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宝宝总是执着的要求自己完成某件事,强烈的希望表现自己的能力,游戏、旅行等各类互动活动中,孩子都会要求家长给机会让自己动手,然后骄傲的扬起小脑袋等待家长表扬。

2、行为表现:

  • 不准确的自我定位

这个时期的宝宝,相比自己的小玩具,会更喜欢跟着家长一起活动。

他们乐意参与家长的各类生活活动,认为家长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并且强烈要求参与,如果受到阻止,很大可能会趁家长不在的时候自己尝试。

  • 执着到近乎偏执

这个时期的宝宝总是会执着的追寻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当宝宝想要做或正在做的某件事被家长强制帮助后,很可能就会全盘毁掉,然后自己重新开始,如将积木重新推到重搭,画画撕毁、画毁翻页等。

  • 反抗父母意愿

这个时期的宝宝总喜欢逆着父母意愿,几乎所有家长希望宝宝完成的事都会得到一个“不”。但是这时期的宝宝又会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喜欢独立完成,又别扭的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喜欢听家长表扬自己。

宝宝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中出现第一逆反期,并不是一种病态,而是宝宝心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阶段性特点,需要家长关注。

三岁前,孩子依赖父母,求助于父母,父母也乐于控制孩子,这段时期是相对平衡的。但是当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寻求向新阶段发展的动力,出现新的趋向。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第一逆反期,是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期,家长需要做到这几点:

A:认识自我意识觉醒

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语言、行为、认知都已经进步到一定程度,于是部分孩子开始具备欺骗性。

家长在身边时,这部分孩子表现的非常乖巧,但是心底依旧对自己想做的事保持着一种执念。

如家长在眼前时孩子不爬桌子、不爬窗户,让家长误以为孩子知道那是危险的行为,而当孩子察觉到自己脱离了家长的管控。

如坠楼女童的妈妈,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外出买菜,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很放肆,各种家长不让自己做的事都希望去尝试,不能摸的摸一下、不能碰的想尽办法碰、不能爬的拼了命也要爬,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家长眼中的已知,却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别用“生命去博侥幸”

B: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尽量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告诉孩子什么事是危险的,清楚的了解危险,告诉孩子怎么做才能避开危险,才能更好的保护好孩子。

C:及时帮助孩子掌握安全防护知识

通过漫画、视频、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各类安全防护知识,如上电梯时顺便告诉孩子:那个绿绿的箭头指的方向是安全通道,发生火灾可以跟着那个走。

贴合孩子的情况采取最能让孩子记住的方式,简单直观的让孩子掌握安全防护知识。

D:客观而实际的让孩子区分安全和危险

通过电视、新闻、不危险的示范等方式让孩子看到,感受到危险,如准备不足以烫伤,但是手碰上去会觉得烫的水让孩子触碰,告诉孩子烫的东西很危险。

如通过视频、漫画能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会受伤,什么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受伤等等。

E: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并不意味着完全任由孩子胡来,而是当孩子有意识的尝试某些大人认为孩子做不到,但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事情时,给机会孩子去尝试,不要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做不到,或者这个年纪不该做,就完全阻止孩子,贴合孩子的情况去判断。

F:创造条件

创造安全的环境陪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躲猫猫等游戏,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参与可以由孩子完成的家务,创造孩子自己可以动手的条件。

根据孩子的情况培养孩子,有针对性的帮孩子创造学习某些特长的条件,如幼儿舞蹈班等,让孩子可以获得成就感。

对于孩子,家长应该多多注意,有时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糊里糊涂的就过去了,除了要注重身体健康,心理精神方面更不可忽视。

我是木莲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兼插画师,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如果您在育儿路上,有关于孩子心理、饮食以及日常护理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可以来找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