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司馬長史


1942年春,日本陸海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高歌猛進,然而4月18日美軍“杜立特空襲”的成功無疑是當頭棒喝。隨著6月中途島海戰慘敗,日軍對美洲大陸已不再構成有效威脅,但為了報這“東京上空三十秒”的一箭之仇,日本海陸軍依舊在絞盡腦汁.....

9月9日星期三清晨,在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亞州與俄勒岡州邊界線以北不遠的地方,一名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林學大學生基斯.約翰遜,睡眼惺忪,打著哈欠,正在位於俄勒岡州黃金海灘Gold Beach與布魯金斯Brookings之間的“熊嬉Bear Wallow”森林防火瞭望塔上,頂著寒風執勤。

太平洋戰事一開,美國唯恐日本軍用飛機千里迢迢奔襲美國西海岸,所以想出了這個執勤制度,當然誰都知道,本子飛機來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這種例行公事的巡視執勤卻不能停止,這約翰遜一邊暗自罵娘,一邊舉著雙目望遠鏡掃視遠處的地平線,以及低、中、高空,沒發現可疑目標便轉回搜索森林火災的任何跡象,每幾分鐘就循環一次。

天色漸亮,海岸線上霧氣瀰漫,約翰遜又打個哈欠,準備下班,滿心想的是宿舍裡的熱被窩,咖啡廳裡的熱咖啡,三明治和金髮大胸女招待,突然,一架飛機轟鳴著從霧氣中衝出,直撲內陸而來,居然是一架機翼上帶本子紅丸太陽標誌的小型水上飛機,機翼下掛載兩枚炸彈,約翰遜一下蒙了,這東西如何能飛越太平洋來到美國本土?,立即意識到該機此行目的不是來偵察就是來襲擊騷擾,於是抓起無線電通話器呼叫森林防火指揮部。他所目睹並緊急報告的,正是美國本土第一次遭敵軍機轟炸的歷史事件。


(伊25攜帶水上飛機空襲美國示意圖)

(零式一號小型水上機一型)

(零式水上飛機從伊25號潛艇上起飛)

(藤田信雄)

約翰遜看到的,是日本研製的“零式一號小型水上機一型”,它可以從伊九型遠洋大型潛艇上起飛,執行偵察任務。當時暫定新機名稱為“十二試潛水艦用偵察機”,型號E14Y ,由海軍航空技術廠(簡稱空技廠)負責研發,廠內代號“乙三”,主設計師為加藤啟技師,該機量產數為126架。

伊九式遠洋潛艇的機庫呈筒狀,位於指揮塔前方並與之一體化。機庫內有搬運軌道,直通機庫前方的吳式二號彈射器,如果操作熟練,水上飛機在下令後10分鐘內,就可以彈射起飛。

由於輕量化,是這種小型偵查水上飛機最重要的指標,一開始它並沒配備轟炸武器系統,後來才追加,標配掛載兩枚30千克炸彈,此後實戰標明最多可掛兩枚76千克燃燒彈。自衛武器僅有後座觀察員兼無線電員操作的一挺海軍九二式(仿英制劉易斯)二型7.7毫米活動機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伊10號潛艇於11月30日派該機偵察了斐濟首府蘇瓦,這是零式小型水上機的首次行動, 就是在這段時期,伊25號潛艇上的資深水上飛機飛行員藤田信雄兵曹長就形成並提出了以潛載機轟炸美國本土的最初設想。

在珍珠港遭襲,日軍航母向西凱旋時,伊25號與另8艘潛艇一起“反其道而行之”向東進發,至美國西海岸一帶攻擊盟軍船隻,並企圖於聖誕夜炮轟多座沿海城市。但因美方海空警戒巡邏頻繁,日本海軍只得取消炮轟計劃。伊25號於1942年1月11日回到位於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的基地休整補充。

伊25號接下來的目標改為大洋洲,開始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重要港口進行一系列海空偵察。 藤田信雄曾數次駕機在黎明時悄悄起飛,在悉尼等港口城市上空進行偵查。

回到1942年的日本。4月18日,橫須賀4號乾塢中的“龍鳳”號航母被杜立特麾下的一架B-25轟炸機炸傷,當時身處“鄰舍”的伊25號倖免於難。21日,藤田因其此前提出的設想及其高超的飛行技術和成功經驗,受到日本海軍軍令部的最高級別召見,單獨受領了轟炸美國俄勒岡州布魯金斯市西北山林的命令,證明大日本海軍的飛機也能襲擊鬼畜米國的本土,以提升振奮士氣。

具體的作戰方案,就是讓零式小型水上飛機帶著燃燒彈襲擊俄勒岡,以期引發山林大火,既在美國民眾心中造成恐慌,又可以迫使米國太平洋艦隊分兵回救,真是一舉兩得。

6月,伊25號已經秘密潛入俄勒岡州阿斯托利亞市附近的哥倫比亞河口,用潛艇上的主炮向美國陸軍基地史蒂文斯堡(誤以為是美國潛艇基地)發射了17發炮彈,從而讓史蒂文斯堡有了一項光榮的記錄:美國大陸本土唯一一個遭遇軸心國炮火損毀的軍事基地

伊25號返回橫須賀後,8月15日再度啟航奔襲美國,這次真的要執行用水上飛機轟炸美國,這個板載型戰鬥任務了,為此潛艇帶上了6枚76千克燃燒彈,可供零式出擊3次。出發前,藤田自忖戰鬥生還可能性很小,於14日給家裡留了遺書,還按照規矩,剪下了自己的頭髮,指甲,當做遺物,和遺書放在一起。

9日凌晨,天氣轉好,藤田和觀察員奧田根據潛艇領航員的海圖最後一次檢查校對他們的航圖。兩人都已為家裡留下了遺書和遺物。不一會,通話系統傳來了田上艦長的命令,“準備上浮,機組就位,等候艙門開啟信號。

負責飛機的艇員立即衝上戰位,將零式順滑軌移出機庫,裝好浮筒,展開機翼和尾翼,將兩枚76千克燃燒彈分別掛上左右機翼下的剛性掛點,迅速準備就緒。日出之際,田上命令將飛機推上彈射器。機組坐進飛機扣好安全帶,藤田啟動飛機發動機開始預熱,檢查各個磁電機和油壓。和風吹拂,海面平靜,天時可謂完美。儀表指針都到綠色範圍後,藤田發出信號,隨即吳式一號4型彈射器啟動,零式順利起飛。向東經過短暫爬升穩定飛行狀態後,藤田便飛向東南方俄勒岡海岸,爬升到千米以上的高度,以獲取更佳視野並避開下方的沿岸霧氣。

到達海岸線後,藤田便轉向北20度,繼續飛行,也就在此時,他被護林員約翰遜發現,經過80多公里的飛行,他們已到達目標上空。按照此前指示,藤田在150米高度開啟了投彈保險裝置並向奧田示意投彈,奧田將第一枚燃燒彈投入林中。藤田隨即盤旋一次以察看是否引發了火災,他們看到了一個不大的火球爆開和火焰閃爍,而後再向東飛行數公里,飛過一道山嶺後投下第二枚燃燒彈,再次盤旋察看後180度調頭,降至低空開足馬力飛回海上,動作乾淨利落,天空一片晴朗,伊25號潛艇迅速回收了水上飛機,然後返航。

當然,這次戰果微乎其微,由於當地剛下過雨,溼氣大,只引發了一場小火災,聯邦調查局立即開展全面調查,4名美國林務局工作人員找到了一枚燃燒彈的殘片及其造成的一個約30釐米深的彈坑,確定了是日軍轟炸導致的起火,但沒發現另一枚燃燒彈的蹤跡。包括燃燒彈頭部的殘片共約27千克,都交給了美國陸軍,陸軍仔細研究了半天,才明白,自己被本子暗算了

經過這次偷襲後,米國海軍,陸軍航空隊和海岸警衛隊立刻採取了相應防護措施,比如海岸全線燈火管制,出動巡邏艇與反潛驅逐艦,以及反潛水上飛機密集巡邏等等。 月底,伊25日試圖故伎重演,再次偷襲俄勒岡,但感覺美國人戒備森嚴,無隙可乘,遂作罷,類似的冒險作戰也告終止,伊25號潛艇於1943年8月25日在新赫布里底群島(今瓦努阿圖)外海被美國海軍“帕特森”號驅逐艦擊沉。

戰後,藤田懷著愧疚之心,來到轟炸目標的布魯金斯市訪問,並將祖傳武士刀作為禮物送給該市,後餘生一直從事美日友好民間活動。


晴天有時下豬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將敦刻爾克的黑鍋,扣在希特勒一人頭上。

這是不對的。

原來元首是背鍋俠:停止進攻敦刻爾克並非希特勒一人主張

希特勒在二戰中的戰略,是有對有錯。

德軍初期的一系列勝利,幾乎都是希特勒堅持的結果。

比如法蘭西戰役之前,德國最高統帥部的將軍們,他們的計劃是一戰施裡芬計劃的翻版。

將軍們要求強攻馬奇諾防線,預計傷亡50萬德軍才能有所突破,然後快速南下,消滅法國,再回頭對付蘇聯。

但希特勒認為這個計劃是荒唐的,必然重複一戰的慘敗。

馬奇諾防線非常堅固,英法聯軍又集中上百萬大軍駐守,德軍根本不可能突破。

況且,英法荷比聯軍無論兵力還是坦克的數量甚至質量,都強於德軍。

如果大家硬碰硬,德軍根本沒有勝利的把握,甚至可能直接在馬奇諾防線下潰敗,之後被敵人一路殺到柏林。

很多人認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實這絕對是誤解。

事實上,作為精英輩出的德國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擁有遠遠超過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驚人的領悟力、分析力、判斷力,以及很強的領導力和煽動力。

大家看看希特勒身邊人的回憶錄就知道,他絕非常人。

此時,一個名不見驚傳的人物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提出了鐮刀閃擊的方法,提出從阿登山區繞行,以裝甲部隊高速穿越,突破聯軍的方向。

但當時裝甲部隊是新事物,閃電戰更是新事物,以龐大的裝甲部隊迅速穿越地形複雜的森林地域幾乎是無稽之談,從沒有人這麼做過。

將國家的命運投入一種新式戰法,這同賭博有什麼不同。德軍統帥部對其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奇談怪論。

於是,曼施坦因的計劃沒有被將軍們重視。

由於曼施坦因不斷遊說,他還被當做“不顧一切往上爬的軍官”,被髮配到最保守的一個老將軍麾下任職。

此時,希特勒聽到了曼施坦因的方案,立即面見他。

曼施坦因回憶,他詳細介紹了1個多小時,剛停下來,希特勒一句話就講述了他的計劃本質。

曼施坦因大為震驚,認為希特勒具有極高的領悟能力。

隨後,在希特勒的不斷推動下,鐮刀閃擊方案終於被認可,連最保守的德國將軍也認識到一旦成功的巨大意義。

結果,德軍就是由此獲得法蘭西戰役的大勝。

敦刻爾克停止前進的命令,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是德軍高層的統一觀點,希特勒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第一,停止前進是A集團軍司令龍德施泰特直接下達的命令

希特勒直接下達停止向敦刻爾克的命令,是5月24日。

但前一天,A集團軍司令龍德施泰特已經命令主力,務必在次日停止前進。

換句話說,在希特勒下命令之前,一線將領就已經下達了命令。

即便希特勒沒有下令,德軍也會停止前進。

第二,德軍高層有爭論,但一線指揮官支持希特勒。

在希特勒下達停止命令前進之後,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卻對龍德施泰特下達了繼續前進的命令。

這很正常,因為德國最高統帥部開始並不把希特勒放在眼裡,經常和他作對。

那麼,一線將領如龍德施泰特接到了前進和停止兩個命令,他完全可以選擇繼續前進,他不承擔任何責任。

但是,龍德施泰特選擇贊同希特勒的命令,停止前進。

更誇張的是,龍德施泰特選擇不將參謀長哈爾德的命令下發,直接扣住了。

說明龍德施泰特的想法和希特勒一致。

第三,龍德施泰特具有完全的指揮權。

德軍是職業化非常高的軍隊,一線指揮官明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龍德施泰特掌握著A集團軍一切,所有命令都必須經過他的判斷執行。

所以,龍德施泰特其實比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具有實權。

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約德爾回憶:元首實際上決定權交給了A集團軍群。

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也回憶:25日會議上,元首說已經將西線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A集團軍群,也就是交給了集團軍群司令官龍德施泰特。

無論龍德施泰特怎麼決定,無論德軍高層還是希特勒,都是無法干涉的。

第四,停止前進也並不是龍德施泰特一個人的觀點

同龍德施泰特的觀點一致的,有很多人。

早在命令下達前1天,第4集團軍司令官克魯格將軍就建議龍德施泰特:機械化部隊必須停止前進。

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確實有很大威脅。

當時德軍裝甲部隊前鋒殺到敦刻爾克,側翼卻仍然有聯軍的大部隊。

如果聯軍不是陷入徹底的潰敗,而是果斷出擊襲擊德軍裝甲部隊薄弱的側翼,德軍先鋒反而會被切斷和後續部隊聯絡,遭到重創。

另外,德軍裝甲部隊損失過大,戰鬥力銳減,而德軍步兵速度趕不上,一時靠不上來。僅僅依靠的軍裝甲部隊,恐怕難以完成對敦刻爾克的猛攻。當時德軍裝甲部隊已經損失了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彈藥和燃料也缺乏,這裡地形又非常複雜,強攻難度很大。

更關鍵的是,敦刻爾克有40多萬英法聯軍,包括英國人在內沒有人認為能夠將這麼多人迅速撤走。

連丘吉爾也認為,能夠撤退幾萬人就是很不錯的了。

同時,英吉利海峽還有德國空軍戈林宣佈可以封鎖,那麼德軍修整幾天等待步兵趕來,也是沒有關係的。

可以這麼說,希特勒贊成停止進攻,但大部分德軍將領也是贊成的。

這主要是戰場的情況大部分陷入迷霧中,依靠不全面的資料很容易出現誤判,不是我們這種事後諸葛亮。

曼施坦因也說:希特勒在敦刻爾克城外停止裝甲兵的前進,固然是犯了一個致命的大錯誤。但是在當時,任何將領卻很難認清這一點。因為從灘頭上所留下來的裝備數量看來,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難相信英國人撤走部隊,會有那樣大的成功。

只是,德軍戰敗以後,德國將軍基本都把責任推給希特勒,以掩飾自己的判斷失誤。

畢竟希特勒已經死了,你就老老實實背黑鍋吧。


薩沙


戴笠是一個複雜的集合體。

全面抗戰爆發後,戴笠堅定地對其他人說,這次我們真的要打了。國民黨元老吳稚輝問他,武器經濟都差得那麼遠,拿什麼打呢?戴笠說:“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

戴笠的情報工作特別厲害。我來舉幾個例子。

1,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館副領事藏本英明自導自演了一出“失蹤案”,想嫁禍給抗日組織。日本政府以"日本人在華失蹤"為由,將軍艦開到南京下關江面,妄圖再次發動侵華戰爭。讓日本人沒想到的是,戴笠找到了“妄圖自殺”的藏本英明,搞得日本人顏面無恥。

2,陳濟棠與李宗仁在1936年發動兩廣事變,共同反蔣時,戴笠再次出手,策反了陳濟棠的手下。粵軍第一軍軍長餘漢謀公開表示要將陳濟棠從廣東趕走。廣東空軍司令黃光銳率領全體空軍轉投蔣介石。陳濟棠迅速倒臺。新桂系雖然很團結,但是,也和蔣介石達成了和解。

3,淞滬會戰時,戴笠奉命在蘇浙地區組建忠義救國軍。當時,戴笠在杜月笙的支持下,從日本人倉庫偷出來五千多支槍,組建了一萬多人的忠義救國軍。在此期間,戴笠經常往返於上海和南京之間,面對日軍飛機的掃射和轟炸,戴笠鎮定自若。

4,戴笠的軍統還破獲了日軍密碼,能夠提前知道日軍轟炸計劃,提前組織人員疏散。日軍襲擊美國珍珠港前,戴笠就把這個情報告訴了美軍。之後的中途島海戰,美軍也是利用戴笠破獲的密碼,提前知道了日軍的行動計劃。

5,抗戰時,戴笠屢次化裝深入日偽區,佈置情治系統。日軍對戴笠恨之入骨,也是因此,日軍對戴笠的通緝懸賞高於毛主席。

蔣介石到臺灣以後曾說:“若雨農(戴笠)不死,不至失大陸!

近代教育家章士釗先生為代理題寫輓聯:

“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
名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

拋開政治,戴笠是一個奇才。戴笠這樣的能人,如果不是在國民黨那樣的腐敗政府任職,其下場可能會更好一些。民國政府如此腐敗不堪,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實在是太難了。戴笠的貪財好色,也是受到民國政府大環境的影響。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二戰開始的時間到現在都還沒有統一,主要的參戰國都各執一詞,比如美國認為二戰是從偷襲珍珠港開始,歐洲各國則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國全面宣戰作為二戰開始的標誌。中國則是認為是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進攻盧溝橋是二戰開始的標誌,非洲國家認為是意大利攻擊埃塞俄比亞是二戰的開端。蘇聯則認為是德國全面入侵蘇聯是二戰開始的標誌,反正到目前為止都沒能統一一個時間,各說各的,但是二戰結束的日期卻是有一個統一的標準。1945年8月15日,即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但是其實二戰真正結束的卻是1945年的8月30日。



而這最後的戰役是發生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中。

“九一八事變”後,此時日本對於南進還是北進左右徘徊中,日本的陸軍和海軍更是掐的不可開交,日本沒辦法,只能先採取兩手準備的策略。而這個虎頭要塞就是此背景下的產物,日本打算以此作為進攻蘇聯的戰略要地,從此開始了漫長了修建道路,我之所以說它漫長,是因為虎頭要塞共用時10年時間,1939年基本建成,到了1943年才完全建成。耗資數億,強徵中國勞工10萬餘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堅固程度難以想象。又因為其特殊的地勢,主陣地由中,東,西猛虎山三個丘陵組成,周圍又是沼澤地帶,是一個天然的防禦陣地。因此被稱為是“東方馬其諾防線”。

1945年8月8日晚,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8月9日蘇聯150萬軍對分四路進入中國,解放東北。蘇聯的第35集團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對虎頭要塞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這個被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防禦陣地,土崩瓦解,日軍防禦體系支離破碎,不得以各部隊各自為戰。

但是由於地形複雜,蘇聯偵查不仔細,又加上日軍的通訊中斷,結果虎頭要塞中,黑龍江東寧境內第132旅783大隊,2000餘名日軍被落下了,你能想象嗎?真的被落下了。(手動懵比臉)



1945年8月11日,一名中國人,被當時人稱為“張大膽”,的確膽子夠大的。去戰場上去拾破爛,張大膽拿著一把日本軍刀,到處戳來戳去,(傲嬌臉),正當張大膽,戳的開心的時候,不小心挑開了一處日軍的偽裝點,就那麼和裡面荷槍實彈的日軍深情對望著,媽呀!鬼子!這次張大膽也怕了,拔腿就跑啊。隨後就向駐紮在石門子的蘇軍彙報了這一情況。這還了得,於是蘇軍回過頭來,打算重新殲滅這一小撮日軍。


8月12日,蘇軍調來部隊,打算殲滅這股日軍,沒想到雖日軍數量不多,但是由於依靠要塞,並且裝備先進,火力比較強大,致使蘇軍大量傷亡,進攻受阻。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但是守備司令官大木正大尉(這啥名啊)據不相信,甚至命人關閉廣播,說到“這哪裡是陛下的廣播,分明就是削弱友軍的謀略性廣播”(這腦子)。

隨後蘇軍撒發了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結果日軍認為是假的還不信。沒辦法了,打吧。蘇軍利用要塞的排氣孔利用鼓風機往裡面吹進大量毒氣,效果顯著,只有戴防毒面具的一部分士兵苟延殘喘。

8月17日蘇軍加大了進攻的強度和力度,論不怕死?蘇聯人表示還沒怕過誰。

8月26日,日軍大部被殲,2000多名日軍死在要塞中。

8月30日僅剩的53名日軍士兵被蘇軍俘虜。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場戰鬥正式結束,也被史學家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激戰地”最終戰爭結束的時間也被延遲了11天。


軍武小咖


二戰,迄今為止,參與國家最多、參與人數最多、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人類浩劫。自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開始算,歷經六年;從中國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算,歷經八年;從1931年九一八開始算,歷經十四年,直到日本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為止。

我們知道,於1945年8月6號和8月9號,美國分別像日本廣島長崎投放了原子彈,這才促使日本認清形勢,無條件投降。可是你不瞭解的是,德國早就先於世界開發原子武器了,而美國羅斯福總統差一點就錯過了美國發展原子武器計劃。


注:廣島核爆炸

1939年10月1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一個月後,愛因斯坦的朋友、總統羅斯福的經濟顧問、華爾街大亨薩克斯,和羅斯福進行了一個小時的秘密會談。

之前,愛因斯坦有一封親筆信委託薩克斯轉交羅斯福,是關於原子武器的威力和德國研究進展。

也許是事情過於駭人聽聞,薩克斯不知道如何向羅斯福表達。他並沒有將愛因斯坦的信交給羅斯福,也沒有將信的內容告訴羅斯福,而僅僅是向羅斯福展示了美國國內關於鈾研究的技術性論文。

羅斯福聽著聽著便乏累了,他並沒有對薩克斯的談話產生多大興趣,而是讓薩克斯先行離開了。羅斯福更感興趣的是如何幫助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


注:愛因斯坦(左)、薩克斯(中)、羅斯福(右)

薩克斯知道自己犯了大錯。在第二天談論“羅斯福新政”的秘密會議上,薩克斯又同羅斯福陳述了到底什麼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這次,薩克斯沒有放過機會,他詳細和羅斯福講訴了愛因斯坦親筆信的內容,向羅斯福描述了原子武器的威力。

德國此時已經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關鍵鈾礦,威廉皇家研究院正在試圖建立核反應堆。

此時,羅斯福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開始著手籌備歷史有名的“曼哈頓計劃”。

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不得不參戰,“曼哈頓計劃”提高到“最高優先權”。經過數年科學家的努力,原子彈武器終於在日本廣島開出了勝利之花。

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作為奠定核爆炸的理論基礎的科學家,也是最先推動美國原子武器研製的先驅,自始至終不允許參加“曼哈頓計劃”。當時的聯邦調查局局長鬍佛甚至認為愛因斯坦是秘密共產黨,一直想要將其繩之以法。

更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雖然沒有參與“曼哈頓計劃”,可他身邊的朋友、學生有很多參與此計劃,並將計劃進度詳細告訴給愛因斯坦。可以說愛因斯坦是“曼哈頓計劃”非正式設計師。

注:愛因斯坦和鏈式核反應專家、曼哈頓計劃參與者利奧·西拉德


我是沒事瞎巴拉幾句的別酒怯流年,歡迎關注,手打不易,你能看到這就點個關注再走吧。

以上資料來源於美國曆史學家比爾·奧雷利的歷史著作《幹掉太陽旗》


別酒怯流年


德意志海獅行動破滅真相

1940年法國投降希特勒很高興,但隨之而來的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卻讓希特勒惱羞成怒,煮熟的鴨子竟然還能飛?為此,他制定海獅計劃去完成未盡事宜:由德國海軍運送裝甲坦克登陸英倫,讓英倫三島在德意志的閃電洪流之下顫抖

結果大家都知道,海獅計劃胎死腹中,而且一直45年德國投降,德意志閃電都未能在英倫三島登陸

到底什麼原因讓海獅計劃破滅呢?

有人說,是因為英國有雷達陣,英國有噴火戰機,英國有颶風戰機,英國有英勇無畏的大英帝國騎士。當然,這些都是硬資本,確實沒錯。但是相比較英國的飛機,德國鷹隼也不是弱者,在那段歷史中曾經有德國飛行員創造出幹掉聯軍飛機三百餘架的記錄,而且數量上,德國飛機還要超過聯軍呢

至於其它高科技,德國很差麼?

海獅計劃的關鍵在於制空權,但直到計劃擱淺,希特勒都不明白他的飛機在各方面都佔優的情況下,為啥還讓聯軍破局而出,難不成英國有黑科技?二戰結束後,德意志內部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納悶

幾十年後,英國方面終於對此解密,滿足了德意志好奇心。畢竟歐洲都成共同體一家人了嘛,再藏著掖著,那也太對不起兄弟了。那一天,老英對老德說,我其實也沒用啥黑科技,就用了一點油漆,外加一些大燈泡

原來,當時英國利用主場優勢,切斷了德國在英倫島的信息通道。缺少島內諜報人員指引,德國的先進機群進入英國就變成了盲人瞎打,反而經常被伏擊,如此這般焉有不變之理?

間諜不好找,但是消息發送好控制

信息戰打到殘酷時,德國的諜報人員不得已都用上了信鴿夜間傳遞消息,而英國科學家利用生物習性,在信鴿飛行路線上設置了一些日光燈,又把周邊的高樓牆壁塗成天藍色。鴿子有趨光性,燈光之下一隻只都撞死在高牆之上。它們以為藍色的牆壁是天空呢

老希在天有靈,估計能瞑目啦


靈石蘊珠寶


美國陣亡的軍銜最高的軍官是美國人自己用轟炸機炸死的,意大利陣亡的軍銜最高的軍官是意大利人用高射炮從飛機上轟下來的。

美國陸軍司令麥克奈爾

麥克奈爾1904年畢業於西點軍校,他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34年晉升為准將,1942晉升中將,成為陸軍地面部隊司令,作為馬歇爾上將的助手。他曾擔任過美國陸軍訓練部參謀長,在陸軍的隱蔽和偽裝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所以在1944奉命參加諾曼底登陸,他被任命為第一集團軍司令。


如果你去翻看諾曼底登陸主要指揮官,地面部隊的指揮官英國方面是蒙哥馬利,美國方面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也是美國最後一位去世的五星上將。而當時任美國地面部隊司令員的麥克奈爾則被自己人炸死了。而這次行動的方案代號是“眼鏡蛇行動”,是美國第一集團軍司令布萊德雷親自制定的方案,其實方案沒啥大作用,最大的彩頭就是一下炸死了自己的上司。


在諾曼底登陸開始後,戰鬥異常激烈,特別是先頭的第一集團軍,在奧馬哈海灘和猶他海灘,推進的非常困難。第一集團軍司令布萊德雷制定了“眼鏡蛇行動”,希望用轟炸機炸燬德軍的地面設施。而作為陸軍司令的麥克奈爾前去前線視察,由於德軍和美軍的靠的很近,這次轟炸炸死的有德國人也有美國人,麥克奈爾就屬於那些倒黴催的被自己人炸死的美國人。

在麥克奈爾死後,美國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並且他的三個老部下第一集團軍司令布萊德雷,第一集團軍副司令霍齊斯和第三集團軍司令巴頓抬棺。在1954年,麥克奈爾有被追贈四星上將。

意大利空軍元帥巴爾博

意大利空軍元帥巴爾博,被認為墨索里尼的接班人。巴爾博畢業於弗洛倫薩大學,他對航空事業擁有極大的熱情。在擔任意大利航空部長是重組了意大利空軍,很快把意大利空軍打造成了一直強大的軍隊,讓意大利空軍實力趕超了德國和英國,被譽為意大利空軍之父。

希特勒旁邊的那位


1933年,巴爾博曾率領24架飛機造訪了紐約,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跨大西洋飛行人,他還受到了羅斯福的邀請共同進餐。當時美國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他們可能會受到來自歐洲的空軍威脅。

1940年,巴爾博乘坐一架運輸機前往英,意交戰區。當時僅有一架戰鬥機護航。在經過意大利防區時,意大利人以為是英軍空襲,結果意大利軍隊用高射炮把自己的元帥轟了下來。


漁耕樵讀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的首場勝利,是一個名叫埃文斯.卡爾遜的海軍上校贏得的。可誰曾想到,這個勝利是卡爾遜運用八路軍游擊戰術的結果。中國抗戰初期,卡爾遜以美國海軍情報官的身份,幾經周折來到山西八路軍總部,見到了總司令朱德和政委任弼時。在此後20天的時間裡,他從兩位領導人那裡瞭解了八路軍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游擊戰術,興奮之極。1937年12月26日,卡爾遜跟隨一支八路軍部隊在朱德的目送下出發,目標是山西前線。這支部隊過村莊,爬高山,機動穿插,巧妙迂迴,讓卡爾遜讚歎不已。一年後,卡爾遜又隨這支部隊中的600人組成的分隊,執行一項截擊日軍的任務,32小時後,分隊終於趕到了90多公里以外的目的地,並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個經歷讓卡爾遜終身難忘。1942年2月,回國後的卡爾遜奉美國海軍之命組建一支新型的海軍陸戰隊,專門擔負襲擊任務,這支部隊被命名為"襲擊者"營。卡爾遜將他在八路軍隊伍中學到的游擊戰術帶進了這支陸戰隊。1942年8月9日,一支由美國海軍潛艇組成的特遣小艦隊奉命悄悄離開珍珠港基地,向西南3000公里以外的吉爾伯特群島駛去。潛艇上載著215名"襲擊者"營的官兵。登陸後,卡爾遜將部隊分成小股,與守島日軍展開游擊戰,戰鬥整整持續了4個小時,最終"襲擊者"營以犧牲30人的代價,消滅了300多日軍,並摧毀日軍小型運輸艦兩艘,無線電站兩座,水上飛機兩架,破壞了島上全部軍事設施的戰果。消息傳來,美國國內一片歡騰,卡爾遜與他的"襲擊者"營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