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院士助力研討會,“思源”藍皮書推動航天智能發展

会议|院士助力研讨会,“思源”蓝皮书推动航天智能发展

4月23日,在第四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國際宇航科學院(IAA)研究中心在湖南長沙舉辦了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院士助力創新發展研討會。會上,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發佈了“思源”計劃藍皮書,推動航天智能創新技術發展。

會議由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支持,由中國宇航學會、中國航天基金會主辦,IAA研究中心、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承辦。

“思源”計劃

“思源”計劃是推動航天智能創新技術發展的綱領和行動計劃。過去一年,中心在關鍵技術、轉化應用、人才培養三大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藍皮書對2018年創新中心的工作進行了總結,並提出2019年創新發展計劃。

據悉,中心將在2019年圍繞“智能制導控制、智能感知、智能計算和智能系統集成”四個方向,圍繞航天建設智能生態鏈,推動航天智能產業發展壯大。

智能技術與航天事業融合發展

会议|院士助力研讨会,“思源”蓝皮书推动航天智能发展

包為民(中國航天報記者宿東 攝)

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包為民描繪了智能科學技術與航天事業融合的發展藍圖。智能技術與航天事業的融合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

航天工程系統各個關鍵環節實現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統將著力增強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和任務變化的能力;

第二階段

航天器將具備學習能力,成為會學習、可訓練的航天器;

第三階段

航天器還將具有泛化能力,也就是能夠舉一反三、超越常識認知;

第四階段

航天器甚至會具備演化、進化能力,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会议|院士助力研讨会,“思源”蓝皮书推动航天智能发展

姜傑(中國航天報記者宿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征三號甲系列總師姜傑介紹,未來的智慧火箭將像人類這樣的智能體一樣具有會聽、會看、會學習、越飛越聰明的特點。從能力角度講,智慧火箭在故障情況下要具備自適應控制、在線軌跡規劃、任務降級處理等幾種能力,以精確入軌為終極目標,執行任務更加靈活。

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發佈發展路線圖

後續,中心將每年都編制、發佈“思源”計劃藍皮書,不斷髮展航天智能技術,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發佈會現場,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中心副主任馬衛華宣佈了中心發展路線圖。

“創新中心的‘路線圖’是發展航天智能的技術主線。可以通過2345幾個數字概括。”路線圖從“個體智能、群體與人機混合智能”2個視角,針對火箭、衛星、探測器3類裝備,提出了從當前到2035年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特徵為“個體強適應、群體自組網”,第二階段的特徵為“個體自學習、群體能協作”,第三階段的特徵為“個體能泛化、群體強對抗”,第四階段的特徵為“個體自演化、人機能融合”),描述了感知與理解、運動與控制、學習與適應、規劃與決策、溝通與協同5種能力特徵。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會上,包為民還介紹了中心的由來。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航天強國、加快人工智能發展。當前,智能技術已成為技術發展焦點,而航天工程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發展趨勢。中心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加速智能技術的突破與應用,依託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和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聚合內外部智力資源和成果,建立的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

中心以發展航天智能技術為使命,研究基礎理論,攻關關鍵技術,推動轉化應用,加強人才培養。中心以“開放、融合、共享、共贏”為發展理念,平臺開放,胸懷開放,多學科交叉,產學研融合,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優勢互補,多方共贏,共同發展。中心的發展定位: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航天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提升航天智能化水平,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航天事業的深度融合。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思源”計劃鼓勵航天人繼承前輩頑強拼搏、迎難而上、以國為重的報國之志,不忘初心,始終牢記技術創新是航天發展的原動力,不斷創新、做精做強。

2018年10月,航天科技集團第七次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推動宇航系統的智能化發展。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航天領域正處於新一輪的技術變革中,即將邁入智能時代。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制定和實施了航天智能技術發展行動計劃,並將其命名為“思源”計劃。

策劃/陳立

審核/劉淮宇

監製/索阿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