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礎研究 助力“科技興蒙”


2019年的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獎的基礎研究成果亮點頻現: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芒來和研發團隊對馬屬動物基因組展開基礎理論研究,為內蒙古優勢學科和相關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內蒙古大學對稀土及半導體功能納米催化材料的設計製備、結構調控與性能研究,為內蒙古地區稀土產業鏈延伸和稀土及金屬礦物資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基礎研究則處於科研前端,是科技發展的最重要基石。


加強重點實驗室管理

著眼長遠佈局基礎研究


2019年一款微信小程序“奧雲AI蒙古文智能平臺”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走紅。該平臺就是由自治區蒙古文信息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研究中心和內蒙古奧雲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國內首款蒙古文人工智能平臺。

“‘奧雲AI蒙古文智能平臺’ 上的‘蒙漢文本相互自動翻譯’ 、‘蒙漢語音相互翻譯’ 、‘蒙古文OCR’、‘蒙古語語音合成’等功能就是基於團隊多年來積累的多種文本、語音和圖像標註資源庫,以及他們研發的一系列蒙古文相關智能方法實現的,是實驗室部分重要成果的集合。”自治區蒙古文信息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飛龍說,該平臺可以實現一站式解決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需求,主要依靠團隊多年來對蒙漢詞語基礎研究的成果。

2019年,自治區蒙古文信息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評估大考”——獲得了“自治區優秀重點實驗室”稱號。

“自2019年重點實驗室評估工作啟動以來,共對39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評估,4家獲得優秀、25家合格、5家整改、5家因未通過評估而被‘摘牌’。目前還有120家重點實驗室待評估,預計今明兩年(2020年與2021年)將全部評估完成。”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處處長金龍介紹,為激發自治區現有重點實驗室的創新活力,此次全區重點實驗室的評估工作秉承“以評促建、擇優支持、末位淘汰”的原則,通過公開、公正、公平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對重點實驗室進行定期評估,強化動態調整。

目前,我區共有重點實驗室154家,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51家,涵蓋了工程、生命、化學、信息、材料、地質、農業、藥學8個學科。在實驗室的運行狀況上,我區注重培育如稀土、蒙藥、農牧業、煤炭清潔利用等行業內特色鮮明、區域優勢明顯的重點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在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主動尋求突破,部分實驗室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領域的空白,併為衝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奠定了基礎。


建設科學基礎條件平臺體系

讓基礎研究走的更遠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與大型科研儀器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技術基礎和重要手段。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2014]70號文)文件精神,按照國家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建設規範標準,自治區科技廳組織進行系統開發,完成自治區大型科研儀器與設施開放共享服務網絡管理平臺建設工作。目前,平臺管理的大型科研儀器與設施涵蓋生物、醫藥、食品、化工、環境、材料、電子、機械、石油、礦產、先進製造、安全健康、超算等眾多領域。同時,該管理平臺已實現與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對接,使全區1000多臺(套)儀器資源、服務信息可在國家平臺和地方平臺同步開放共享,形成跨區域服務。

“我們中心入網的共享大型儀器共有13臺,這些儀器為國家與自治區的重點基礎研究提供檢測分析服務。通過共享,我們中心還獲得自治區科技廳發放的2018年度自治區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開放共享服務後補貼24萬元。”內蒙古農牧漁業生物實驗研究中心主任邵世勤介紹。該中心作為首批加入自治區科技廳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的成員單位,多次被評為“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優秀單位”。

邵世勤介紹,內蒙古農牧漁業生物實驗研究中心創建於1983年,是自治區首批建立起來的高校分析測試中心之一。中心以八十年代中期世界銀行二期貸款所引進的大型儀器設備為基礎,在2009年和2013年又分別投入了學科建設費1300萬元和900萬元,更新和添置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分析測試儀器,使實驗中心的設備水平居於國內高校實驗中心前列。

據瞭解,目前平臺共有註冊實驗室19家,儀器設備共計145臺(套),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管理辦法相關規定,2018年,平臺共計為293項國家級和8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386個企事業單位提供檢測服務,對外開放共享服務總收入1700餘萬元,2019年,給予共享網內實驗室的大型儀器後補助170餘萬元。


加大自然科學基金投入

繪出基礎研究新藍圖


2019年,內蒙古農業大學在國家、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上可謂收穫滿滿,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3項,其中收穫最大就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文羿教授和水利與土木建築工程學院的劉廷璽教授,他們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19年自治區科技廳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和資助金額兩方面加大了投入。僅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批的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就達88項,其中面上項目56項、博士基金項目26項、傑出青年培育基金項目1項、重大項目4項,資助金額累計達844萬元,資助率33.71%。”內蒙古農業大學科技處處長鐵牛介紹,我校發明的“益生乳酸菌精準篩選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獲得2019年度全國高校科研技術發明一等獎。該項目就是基於中國人群腸道微生物特徵的基礎研究,獲得的益生乳酸菌精準篩選技術,突破了乳酸菌高密度發酵、高活性冷凍乾燥關鍵技術,打破了多年國外的益生乳酸菌產品和技術壟斷,有力推動了我國益生乳酸菌產業的科技進步,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鐵牛認為,正是因為有了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扶持和培養了大量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科研人才,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才有了長足發展。

此外,自治區科技廳與內蒙古工業大學等9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聯合基金,資助項目130項,撬動依託單位直接投入資金417萬元,自然科學基金為基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從近兩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驗收的統計情況看,授權發明專利171項、實用新型專利89項;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1項;省、部級獎勵50項;培養博士後2人、博士研究生83人、碩士研究生1689人;自治區僅有的2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3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曾持續得到基金的支持。基金重點支持的生物學、農學等學科也取得了驕人成績:內蒙古大學的“生物學”進入國際一流學科建設行列,2019年11月內蒙古農業大學的“農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機構的第624名,自然科學基金對基礎研究的支撐作用正在顯現。

據統計,2014年至2019年的六年間,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共投入經費2.5億元,資助各類項目共4486項。其中2019年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從26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是2018年的2.3倍,資助項目810項,比2018年增加了14.4%。

“自然科學基金以其支持方向的全面性、支持人才的廣泛性、尊重科研的自由探索性、關注重點的前瞻性等特點,奠定了自治區基礎研究的學科發展基礎,提升了研究水平,培養了一批研究人才。”金龍介紹。


“目前,我區還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動能支撐不足、科研基礎薄弱等問題,迫切需要依靠‘科技’來‘興蒙’。”金龍表示,下一步,自治區科技廳將積極爭取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聯合基金,藉助全國科研力量解決內蒙古重大科研問題。在原有支持領域的基礎上,加大對現代農牧業、稀土、裝備製造、生態環保、人口健康等領域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時,還要持續加強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人才的培育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