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襄城

韩愈

韩愈 (唐朝文学家)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唐宪宋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带)刺史吴元济反唐,拥兵自立。唐宪宗拜御史中丞裴度为帅,国子监博士韩愈为行军司马判官书记,前往淮西平叛,生擒了吴元济,史称淮西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军离蔡,经郾城、襄城归师。

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

周楚仍连接,川原乍屈盘。

云垂天不暖,尘涨雪犹干。

印绶归台室,旌旗别将坛,

欲知迎侯盛,骑火万里攒。

解题:

李二十八:名正封,与韩愈同为裴度幕僚。这首诗选自《韩愈诗集》,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韩愈随宰相裴度进讨蔡州刺史吴元济叛乱,途经襄城所作,描绘了裴度亲率讨叛大军浩浩荡荡的声势。

过 襄 城

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

解题

这首诗选自《韩愈诗集》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韩愈随裴度讨伐呈元济,获胜回朝,再过襄城所作。节奏明快,语意清新,别具一格,极富动感,充分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和轻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