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卖炭翁, 却不知道更有价值的卖柴翁

卖炭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那位老汉拉着一大车炭去宫市上卖,原本想卖个好价钱回家过个好年,却被几个朝廷采购人员强买强卖,“半匹红绡一丈绫”就把那一千多斤的炭给拉走了。

这位老汉经白居易的妙笔,一千多年来出镜率颇高,俨然成了被压迫的底层小人物的最佳代言人。不过,就在这次事件的几年前,也是在这个宫市上,还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件。相比这一次,那一次的事件更激烈,更复杂,也更有说头儿。

这次事件是韩愈记载的,主人公不是卖炭,而是卖柴,就叫他卖柴翁吧。

我们都知道卖炭翁, 却不知道更有价值的卖柴翁

那天,卖柴翁用毛驴拉了一大车柴来宫市上卖,刚把车停好,就围上来几个朝廷采购人员,说这车柴我们都要了。卖柴翁还挺高兴,心想今天运气太好了,刚来就有生意,还是个大生意,等会儿得买几斤好酒回去。

卖柴翁正做着美梦呢,就见那几个人围着一车柴看了几圈,从包里掏出几尺绢,随手扔给他,说拿了绢走人,柴我们留下了。卖柴翁一听,傻了,就给几尺绢?我这车柴可值好几丈绢呢!不过人家朝廷采购人员可是天天生活在新闻联播里的,哪能跟你算这个物价?几尺绢就不少了,还没跟你收税呢!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位卖柴翁只不过是另一个卖炭翁而已,但是,故事才刚开始呢。

就在卖柴翁准备接受这个“一车柴换几尺绢”的现实时,朝廷采购人员又亮出了终极杀招,说,这车柴太重,我们得借用你的驴车,等用完再还给你。

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样的要求也不算过分,现在买两个西瓜还给送货上门呢,这一大车柴总不能让人家背回去吧?但是,凡事都不能脱离社会背景,这位卖柴翁一听,警惕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因为他见过至少是听说过太多这样的事了,什么借用我的驴车,等进了你们的门,这个费那个费就全都来了,恐怕把我的驴和车全都扣下都抵不了我欠你们的费!卖柴翁越想越怕,就把刚收起来的几尺绢又掏了出来,说绢还给你们,柴我不卖了。

朝廷采购人员一看,这还了得?竟然还有人敢公然毁约?这不是严重破坏国家贸易吗?于是就轻蔑地斜了他一眼,赶着驴车就要走。

我们都知道卖炭翁, 却不知道更有价值的卖柴翁

卖柴翁一看,也急了,哭着叫道:“我这驴车可是全家人的性命啊!柴我白送给你们都行,要是连驴车也没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冲上去就跟那几个朝廷采购人员打了起来。

故事进行到这里,就从“压迫”的故事,变成了“反抗”的故事,当然从朝廷采购人员的角度来看,这分明就是“妨碍公务”的故事。要知道,“妨碍公务”历来都不是小事,于是,执法机关紧急出动,把“妨碍公务”的卖柴翁抓了起来。

现在要是出了这种事,网上肯定吵翻天了,在唐朝,虽然还没有网络,但打抱不平的心理一点都不缺,于是,朝野上下都卷入了这场争论中,连皇帝都惊动了。

当时的皇帝是唐德宗,从“德宗”这个庙号来看,这位皇帝是一位非常有德的皇帝。事实上人家也不差,德宗皇帝没有听那几个朝廷采购人员的小报告,而是把那位卖柴翁请来,赏了他十匹绢,表彰他敢于维权,当然,驴和车也一并归还。

故事到这里,算是第三步,体现了最高领导爱民如子、秉公执法的高尚情操,俨然树立起了一个无比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第四步。

鉴于朝廷采购人员的形象太差,名声太臭,趁着这次热潮还没过去,几个谏官和御史就跟德宗皇帝商量,说朝廷采购人员已经成了人民的公敌,严重影响了皇家的形象,是否该取消了?

然而,“光辉伟大”的德宗皇帝却一口否决了。至于原因,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能想得到,跟武则天用酷吏、朱元璋用锦衣卫、乾隆用和珅,都是一个道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德宗晚年,过了几年,德宗就去世了,顺宗即位,这才把朝廷采购人员给取消了(参考嘉庆干掉和珅)。可惜的是,顺宗干了没几个月就退位了,唐宪宗一上台,又把爷爷那一套拾起来了,于是,就发生了卖炭翁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卖炭翁, 却不知道更有价值的卖柴翁

应该说,这个故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比卖炭翁的故事更有看点,也更有价值。然而,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卖炭翁耳熟能详,对卖柴翁却知之甚少,什么原因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多少也琢磨出了一点东西,说出来给大家讨论。

在历史上,远的不说,自唐宋以来,好像有一种趋势,你只要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关心,甚至流几滴哀民泪,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尊重。但对究竟如何改善百姓的困境,你根本不需要考虑,大家也不想知道。所以,写几首哀民诗,远比做几件造福事要流传更广。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老百姓,他们好像更喜欢你陪着他们流几滴泪,而不是让你带着他们改变什么,尤其是来自上层的同情,更能让他们感到欣慰;二是文人,我们的文人写诗一流,但做事不入流,所以他们只能扬长避短,写一首《卖炭翁》抒发一下感情就行了,没必要去流传什么“卖柴翁”,历史上那些代表文人我就不点名了。

明白了这些,对这个现象也就不奇怪了。白居易天天泡小姐没关系,只要写一首苦兮兮的《卖炭翁》,立刻就成了关心底层人民的良心,流传千年;而韩愈天天“文起八代之衰”,写个卖柴翁不去写他如何如何苦,却只关心他“妨碍公务”,不被流传也就怪不得别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