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句話流傳了六百年,這六百年間鐫刻在歷史記憶中的還有一些神奇的故事。

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在我國北方地區祖輩相傳,婦孺皆知。幾個世紀以來,洪洞縣古大槐樹遷民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喻為“家”,稱做“祖”,看做“根”,成為眾人心中的故鄉。為什麼人們要到大槐樹下尋根問祖呢?這與明朝的一件陰謀有關係!

元末明初,天下打亂,群雄爭霸,最終元軍被趕到漠北,朱元璋取得了天下,經過連年戰亂,在加上天災,中原大地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特別是河南、河北、山東這些地區,很多地方都沒有了人煙,可以說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嗚”!在當時山西這個地方地小人多,人口密度比較大,於是統治者就打算把山西地區的農民遷移到地廣人稀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百家姓》中,很多的姓氏都有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點點滴滴,在很多的家族譜上也有關於“大槐樹”移民的記載。“大槐樹”移民遷移河南的分佈情況看,主要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主,這和兩河流域的水災及元末農民起義的戰場相吻合。河南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佈有南陽、方城、唐河、新野、鄧縣、淅川、南召、桐柏、鎮平、內鄉、西峽等106個縣(市)。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據《山西洪洞大槐樹》百家姓歷史記載:盛氏遷民始祖當時為沁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於廣濟寺大槐樹下,遷往異地,其遷民後裔分佈於河南、安徽、江蘇、河北、山東、北京等地。盛氏望出汝南郡,即今河南省上蔡縣。清同治五年盛俊廷修《盛氏族譜》,廣東香山(今中山)盛姓一支字行為:“洪基隆永,守業維勤。”又民國4年盛虎德主修《盛氏族譜》,江蘇武進盛氏一支字行為:“大起惇思久,家修本立身,傳經能敬守,萬代自升恆。”明有書畫家盛時泰,清有詩人盛大士。

從明洪武3年至永樂15年

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

讓您遷徙中原河南

落戶南陽鄧州白牛鄉盛營村

從明初戰爭到乾隆四十三年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再到公元2千年至今

老祖農田為業勤耕苦作

養育兒女繁衍生息

清朝末年鄧州家族親人三兄弟討荒到內鄉縣

依稀記得那條鄉間的小路那一時代

我們盛氏三兄弟離開鄧州盛營村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卻不小心討荒要飯在內鄉縣走散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一個流落到內鄉縣赤眉福山村,

一個流落到內鄉大橋小寨組

另一個兄弟至今無消息

那些數不盡的歲月滄桑與痛苦煎熬

內鄉赤眉福山盛氏4代人苦苦尋根問族

百年尋根內鄉赤眉福山盛始祖,只緣鄧州白牛盛營為故鄉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終於在這一天,我等到了你們

回家,回家,我需要你

我的盛家人

河南內鄉縣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市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相隔百年的鄉情呼喚,我們回來了

鄧州白牛鄉、張樓鎮盛氏家族親人

一句句“親人,回家了,回來了讓人倍感親切感動流淚相隔百年思鄉湧心頭!多麼幸運的事,能夠在這一天團聚,也不枉這些年的努力。我們盛氏尋根,只為回家,只為情繫盛營祖先!

附件內鄉盛氏家族歌詞

《內鄉赤眉盛氏族歌》

詞:第九世孫盛王磊(男)

巍巍伏牛扎山脈,始祖宴公遷定居

福山村盤古開天,諸姓百強盛姓氏

先祖厚德永長存,繫世孫根深葉茂

家族時代興中旺, 彰顯列祖大風範。

(女)

滔滔湍河飲水源,先祖遺訓志不忘。

熊騰九洲躍四海,福傳千秋垂萬代。

愛我姓旺族興邦,任重揚帆騰飛驤。

家族浩瀚入史冊,展示奕世好華章。

(合)祖先參天大樹樹有根,功德勵後昆,不斷攀登競崢嶸;同根共宗情誼厚,世孫祖訓家規先輩教誨牢記心懷,四海連心團結緊;

世孫百川江水水有源,報中華富強,敬業奉獻樂時雍;一脈相承靈犀通;祖孫和諧同心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昂首闊步奔前程!

注:河南南陽內鄉赤眉福山盛氏於清朝末年從鄧州白牛鄉盛營村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