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來說一說讀書這件事。

在《黃庭堅文集》中有一句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今人將這句話簡化成:三日不讀書,便覺義理不存,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雖有些誇張,但也一語道破讀書的重要性,陳壽《三國志》中有言:一日無書,百事荒蕪。讀書的重要性毋庸贅言。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自古以來,崇尚讀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盡是用一本本書堆積起來的,如今,我們依然提倡讀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把4月23日設定為世界讀書日,以此號召全民閱讀。

然而,在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能夠靜下心來讀書似乎成為了一種奢侈品。我們總是抱怨工作和生活佔據了我們全部的時間,每天疲於奔命,根本沒有時間讀書;或者偶爾興起拿起一本書,也是隨便翻幾頁就放一邊,無心細讀,淺嘗輒止。

要知道,現代書籍編排精美,段落分明,字體簡潔,極度符合人類的閱讀習慣,可讀性極高;而在古時,文無標點,書無裝訂,更早時候書籍更是在簡帛之上,攜帶就極為不便,更不用說是閱讀了。

那麼面對可讀性極低的古籍,古人又是如何讀書的呢?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宋刻《李太白文集》

讀書基礎:詳訓詁,明句讀,離經而辨志

和現在一樣,古人讀書首先得會識字辨義,這很好理解,再則就是要懂得“句讀”,即掌握字句停頓的功夫,《三字經》中說“詳訓詁,明句讀。”,就是說讀書首先要發音正確明確辭意,然後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句讀,是古文學習中極其重要的基本能力,細緻來講,一句話語句完結了,叫做句,相當於新式標點中的句號,古人常常會用空心圓圈表示。一句話沒有完結,可以稍加停頓的,叫做讀,相當於新式標點中的逗號,古人常常用實心點來表示。句讀必須通過訓練學習。《禮記·學記篇》記載古人讀了一年書之後,要檢查閱讀的成效,看是否掌握了“離經辨志”。按照漢代鄭玄的註釋,“離經”的意思就是“斷句絕也”,也就是掌握經書的句讀,從而理解經書的意義,這說明古人把句讀的學習看做讀書的基礎。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脂批本《紅樓夢》

讀書進階:朱墨燦然,有評有批有重點

現在很多人讀書時,習慣拿一支筆,勾畫圈點,用旁註或讀書筆記的形式來幫助理解,其實這種方法自古有之,除了句讀以外,古人讀書還會用不同顏色的筆來做各種標記,其中包括評點或者批點。評、批是用文字進行評論和分析,點則是用圈號點頓等符號來表達意見和觀點。明代的時候,隨著套印技術發展成熟,大量的評點本流通於市場。著名古文家歸有光曾用朱、黃、青、黑諸色筆來評點《史記》:

朱圈點處,總是意句與敘事好處;黃圈點處,總是氣脈。黑擲是背理處,青擲是不好要緊處,朱擲是好要緊處,黃擲是一篇要緊處。

評點能幫助讀者對書籍有進一步的理解,其使用的繽紛多彩的墨色,豐富多樣的符號,也使書頁朱墨爛然,版面複雜而好看。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宋浙刻本《王建詩集》

讀書有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讀而尋疑,疑而求思

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讀書也是有方法可尋,有人讀書能活學活用,而有的人卻閱讀越糊塗,陷入讀死書的死衚衕,世間有書無數,在面對書籍的海洋,難免會像莊子那樣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那麼,要如何正確的讀書呢?以古為例,幾種方法值得學習。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董遇:時有“三餘”,利用好“碎片時間”

董遇是漢末三國魏國一位著名的儒宗。《魏略·董遇傳》中記載: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採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身處戰亂時代,和兄長相依為命東奔西走,縱然生計都成問題,卻依然能夠找到空閒讀書。

如今我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而董遇去自有一套,他提倡“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

董遇的“三餘”理論,和我們現在經常講的“碎片時間”是一個道理。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歐陽修:“計字日誦”,規劃好“小目標”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且在政治上頗負盛名、史學上也有較高成就。

據《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介紹,歐陽修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出了“計字日誦”讀書法: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

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中,其實和當今管理學中所提到的“目標分解”古今契合,大同小異,即將一個大的目標,分割成若干個小目標,逐個完成依次擊破。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韓愈:“鉤玄提要”,直探書中精華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提要鉤玄”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精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曾國藩:“讀書不二”,循序而至

曾國藩《日課十二條》第四條中說“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意思是說“讀書要專一: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書籍。東翻西閱地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不過就是一個只求知識而沒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須圈點十頁。

良好的讀書習慣,讓曾國藩受益頗多,被慈禧譽為“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至後世被尊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總的來說,讀書則是攝入知識,然後思考,再融會貫通的過程,焦循​在晚年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

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簡言之,則是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的過程。

淺說讀書:從韓愈、曾國藩等人看古人讀書的智慧!

​這也與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如出一轍:

《論語·為政》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初讀之“思”,他提倡要​在讀書的同時加以思考。

《論語·公冶長》中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八佾》中也記載了孔子本人的做法:​“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這是再讀之“問”,這是說要帶著問題​去讀書,並善於在書中找到問題。

《論語·為政》​中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讀書之“獲”,問題得到解決,這是讀書的收穫,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便繼續讀書​尋求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