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她們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一九九五年的一天,民國才女張愛玲在美國孤寂無聲的走了。一週之後,房東太太才在出租屋裡發現了她的屍體......很難想象,那個恃才自傲的臨水照花人在這世間經歷了多少的愛恨情怨,人世滄桑。

《傾城之戀》——她們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或者說是其除了《紅樓夢魘》以外最有名的作品。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場,燈紅酒綠,張愛玲就如同是生在這裡的世俗之花,卻美的清新雅緻,又蒼涼悲壯。她的一生註定是不凡的,或者說是傳奇的,有著顯赫的家世,驚豔的文筆,孤獨的童年,不幸的婚姻,悽楚的晚年......這就成就了她獨有的悲觀的氣質,她的作品中少有“花好月圓”的大團圓式結局,多的卻是愛情悲劇。《傾城之戀》就是張愛玲筆下最好的闡釋愛情悲劇的作品,她試圖希望通過白流蘇對自身命運博弈換取所謂的愛情,卻因戰爭成就了這段刻骨的傾城之戀。這也就是張愛玲筆下所要表達的另外一方面——女性解放。中國古代女性一直受男權社會的桎梏,而女性突圍就顯得格外獨特,張愛玲就以此為背景,將關於描寫女性的視角由閨中轉向了社會,這既是張愛玲的女性傳奇,也是中國社會的女性傳奇。

《傾城之戀》——她們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在《傾城之戀》中我們透過白流蘇和範柳原似乎就能夠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張愛玲。張愛玲在童年的時候,就經歷了父母離異、家道中落等種種不幸,後來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倫敦大學,二戰爆發後轉入香港大學就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淪陷,她回到了上海,並未完成學業。這樣豐富多彩也多坎坷悽楚的人生經歷為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張愛玲在創作的過程中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融入到作品中去,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關於愛情的認知。

《傾城之戀》——她們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張愛玲經歷了很多次的戰爭,她回憶她在一次大轟炸中的感受,是這樣描述的:“一個人坐著,守著蠟燭,想到從前,想到現在,近年來孜孜不倦忙著的,是不是也是註定要被打翻的呢?”而這種面對天災人禍,命如草芥的無助,就如同白流蘇在孃家與夫家都找不到歸屬感,那是孤獨無力的。而面對範柳原追求,她不過是隻想抓住一些能讓自己安身立命,讓自己苟活於亂世的實際的東西,即是物質的。直至香港淪陷,戰爭才成全了她與範柳原,可這仍然是在時代命運的掌控之中。個體生命的微不足道,虛無的感受就如是張愛玲的感受,而她不過是將之賦予到了白流蘇的身上。

《傾城之戀》——她們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張愛玲的小說中,很多都是表現人的脆弱與悲哀,這就像是她幼年時面對父母離異,家庭破碎,父親再娶的黑暗時光一般,甚至有許多的人都是扭曲的,不可理喻的,愛情不是愛情,婚姻亦不是婚姻,是雜亂的,錯綜複雜的。《傾城之戀》中的兩位主人公就是這樣的,正如張愛玲自己所言:“從腐朽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成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傾城之戀》——她們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時代的變動未能使自己醒悟,反而更加暴露了自己軟弱的中庸性格,生命毫無光彩可言。若說白流蘇像是張愛玲的母親或者是張愛玲本人,那範柳原的原型就應是胡蘭成吧。張愛玲本是清朝遺老李鴻章之後,前半生看過太多病態之人,幾乎生活中是沒有陽光的,生命是荒蕪的,有裂橫的,可正是因為生命有裂縫,才有陽光照進張愛玲的生命裡,才能夠創作出《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她們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