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註“騷擾電話”,為何能成為一門生意?

央視報道,最近浙江的尹先生髮現自己打出去的電話,周圍的朋友都不愛接聽。後經證實,他的手機號碼被一個軟件平臺標註成了“教育科研機構”。尹先生想要取消“騷擾電話”標註,對方卻要求繳納26元取消費用。

浙江的尹先生只是普通市民,他的手機號碼既沒有從事過商業營銷,也沒有發送過垃圾短信。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乾乾淨淨、規規矩矩的手機號碼卻被標註成了“騷擾電話”。更可氣的是,找到“騷擾電話”的軟件平臺要求核實取消標註,對方竟然要收取26元費用。26元的費用不多,可是尹先生感到這是不公平的,這不是26元費用的問題,而是自己的電話號碼何以變成了“騷擾電話”?

隨著調查的深入,事情逐漸清晰起來:尹先生的電話號碼被多家“騷擾電話”標註平臺列入了“騷擾電話”名單,這也就意味著,只是在一個平臺上取消“騷擾電話”標註沒有多大意義。即便自己聯繫這些平臺取消了“騷擾電話”標註,關鍵在於今後如果還是被標註成了“騷擾電話”,難不成每一次都要花錢取消?

長期以來,我們對“騷擾電話”“詐騙短信”深惡痛絕,不過在手機上裝安全軟件之後,只要是被標記過的“騷擾、詐騙、營銷、中介”等電話打來會有提示,就可以選擇拒接,為我們提供了方便。然而,遺憾的是這種原本是提供公益服務的“騷擾電話”標註,成為了一條灰色的產業鏈,在利益面前,一些軟件運營商丟失了基本的商業道德底線。

想起前段時間看的一則新聞:一些警方的電話被惡意標註成了“騷擾電話”,警方辦理業務需要撥打市民電話的時候,市民會因為軟件提醒“可能是騷擾電話”而拒絕接聽。由此不難看出,惡意標註“騷擾電話”已經十分嚴重。

目前市面上至少有30多款手機軟件可以提供電話標註服務,雖然初衷是為了方便用戶識別來電,但也引發了一系列惡意標註的現象,被“誤傷”的人越來越多。這暴露出的問題很多。

一方面是,“標註審查”形同虛設,標註“騷擾電話”原本是一種服務,而實際上變成了一些不懷好意者打擊他人的手段。“騷擾電話”標註不能“偏聽偏信”,應該有起碼的審查環節;一方面是“軟件利益”。在接到投訴後,花錢就能取消標註,這已經有違“騷擾電話”標註的初心了,明顯是藉助“取消標註”在賺錢。試想,那些真正的“騷擾電話”是不是花錢取消標註之後,就可以繼續興風作浪了?

誰把標註“騷擾電話”變成了一門生意?浙江尹先生的痛苦遭遇絕不是個體的事件,希望有關部門深入調查,徹底揪出那些惡意標註“騷擾電話”灰色產業鏈上的魑魅魍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