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養蝦需有“稻”—— 蝦稻田水稻管理的意義和建議

【专稿】养虾需有“稻”—— 虾稻田水稻管理的意义和建议

具體使用技術請諮詢當地技術人員

近年來,“麻小”等小龍蝦美食熱潮從終端迅速拉起了對小龍蝦生產的巨大需求。一種充分利用土地空間、發揮物種互利共生作用的新種養模式——稻蝦共生(稻蝦共養),在政府支持、產業推動和農民響應下,在長江流域等水資源相對豐富的稻區迅速發展。稻蝦共生模式為何能取代池塘精養模式成為主流?在這個模式中水稻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蝦稻田中的水稻如何保護和管理?值得我們總結和探討。

稻蝦共生模式的出現和發展:

小龍蝦池塘養殖最早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最初以河塘養殖為主,但是人們在生產中發現,尺寸小的低等級小龍蝦佔比最大,商業價值低下。有鑑於此,1991年開始,W R. Odson 進行了小龍蝦稻田“間作”試驗,經過連續5年的研究發現:在不額外投放飼料的條件下,一個月左右小龍蝦重量增加了93%-153%,高價值商品蝦的比例大幅提高。試驗的成功為後來的稻蝦共養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

2001年,潛江地區開始推廣蝦稻輪作,種養模式的改變提高了稻田收益,但是由於養蝦和種稻在時間上存在衝突,增收水平有限,到2010年左右,稻蝦共生模式的探索成功,解決了蝦稻輪作中的時間衝突難題,並且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產出。在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下,稻蝦共生模式得以迅速發展,到2017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1200萬畝,其中,蝦稻田面積850萬畝,佔比70.83%,而2016年,這個比重只有50%左右。

稻蝦共生模式的出現和發展,充分證明和展示了其在穩糧增收中的示範效益。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政策越來越重視,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支持當地蝦稻產業發展:湖北省荊州市在2018年提出了三年發展蝦稻面積400萬畝的目標、湖南省常德市在2019年提出計劃三年發展蝦稻面積100萬畝的目標、江蘇省計劃發展蝦稻面積800萬畝等。在政府的引導、推動,和產業的示範作用下,蝦稻田的發展面積繼續呈現井噴趨勢,雖然這可能會帶來局部和短時間的過熱,但從仍未被充分滿足的餐飲市場缺口和甲殼素等精加工產品的終端需求上看,小龍蝦產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8年湖北省部分地區的蝦稻田畝均收益突破了5,000元/畝,2019年一季度,蝦苗的巨大需求、商品蝦(包含蝦苗)堅挺的市場價格,使得部分養殖戶的收益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8,000甚至10,000元/畝,創富神話帶動了越來越多新的從業者加入,但是,在從種植向種養結合,從種養小白向專業化種養戶的轉換過程中,如何實現蝦與稻的有效協同?如何利用好蝦稻共養相對於池塘精養的比較優勢?相對於養殖收入,需不需要花功夫對收益相對較低的水稻進行有效的田間管理?仍是讓很多新晉蝦稻區和蝦稻種養戶比較迷茫的話題。

【专稿】养虾需有“稻”—— 虾稻田水稻管理的意义和建议

數據源自《2018年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

水稻在稻蝦共生體系中的意義:

【专稿】养虾需有“稻”—— 虾稻田水稻管理的意义和建议

稻田提供養殖平臺

不同於淡水魚類等水產,小龍蝦屬於底棲生物。決定產量的不是水體容積,而是平臺面積和坡面面積。當食物資源匱乏、養殖密度過大時,小龍蝦可能產生同類相食現象,特別是當小龍蝦蛻殼時,由於身體柔軟,難以抵禦來自同類和外界的攻擊,若管理不善,會出現很高的死亡率。這也是很多養殖戶產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池塘養殖不同,蝦稻田在建設和改造時,會在水稻田周圍開溝築埂,蝦溝和水稻種植區域為小龍蝦棲息提供了大面積的坡面和平臺,能夠為小龍蝦提供較充分的生長空間,從而有效的提高小龍蝦的單體重量和高價值商品蝦的比例。

水稻種植季提供餌料和越夏環境

稻田生態系統在水稻生長季可以為小龍蝦提供充足的食物源。如前文所述,食物源是小龍蝦從池塘精養走向稻田養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在湖北等地,蝦稻田種植戶會選擇在5月中下旬進行水稻育秧,6月下旬在施用足量的有機肥和尿素作為底肥後完成水稻移栽。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由於農事操作中提供了足夠的養分,同時稻田小氣候又為微生物的生產提供了適宜的溫溼度環境,稻田水層和土表環境中會有大量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生長繁殖。而螺類、搖蚊幼蟲等底棲生物是小龍蝦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同時,稻田生態系統還為小龍蝦提供越夏棲息環境。當氣溫高於32℃時,小龍蝦的生長速度就會下降。溫度過高,小龍蝦常常會選擇潛伏在蝦溝或者稻田深處,7~9月份往往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日平均氣溫最高可達37℃以上。茂密的水稻,可有效改善農田生態系統的小氣候條件,降低田間溫度,在炎炎夏日為小龍蝦提供遮陰條件。此外,茂密的水稻還是小龍蝦躲避鳥類等天敵的場所,可有效提高小龍蝦的存活率和產出。

水稻收割後,稻茬的降解可改善小龍蝦的越冬條件,提高蝦苗的產出

秋、冬季是親蝦抱籽和幼蝦生長的重要時期,稻茬的自然降解過程中滋生的輪蟲、枝角類和搖蚊幼蟲等浮游生物,可為蝦苗提供大量的餌料,配合適當投食(一般每月投放一次水草,每週投放一次動物性飼料,每天投放一次混合人工飼料,結合小龍蝦密度調節投放數量和頻率),多樣化的餌料不僅可有效降低養殖戶的投料成本,而且為小龍蝦的生長髮育提供了更均衡的營養,從而提高小龍蝦的體質和抗逆能力。

與此同時,稻田中大量的秸稈(一般20-40cm)為幼蝦提供了遮蔽條件,一方面可以遮風保溫,另一方面,稻茬降解在肥水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熱能,配合水層深度管理可提高水體的溫度2~3℃。相對於池塘養殖,溫度的提高,可有效地改善小龍蝦的越冬條件,從而提高小龍蝦的存活率和生長速度。這也是為什麼蝦稻田的小龍蝦上市早,蝦苗產出高的重要因素。

【专稿】养虾需有“稻”—— 虾稻田水稻管理的意义和建议

基本收益保障和核心競爭力

根據曹湊貴等在潛江的研究發現,稻蝦共作模式中小龍蝦的排洩物和殘存的蝦餌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增加稻穀產量(比傳統水稻種植模式增加4.63%~14.01%),降低稻米的堊白粒率和堊白度,改善稻米的外觀品質。由於蝦稻田產出的大米自帶生態大米屬性,通過地區品牌的運營,蝦稻米能夠獲得更高的銷售價格,從而給農戶帶來更高的收益,同時水稻上的穩定收益和產出,也能降低小龍蝦因價格波動為種養戶帶來的風險。

“小龍蝦上市早”、“蝦苗產出高”也是蝦稻區別於池塘養殖的比較優勢。更早的上市時間讓種養戶贏得了市場先機和價格優勢,每畝約300斤蝦苗產出更是種養戶良好的收入來源。

【专稿】养虾需有“稻”—— 虾稻田水稻管理的意义和建议

稻蝦共生條件下,如何做好稻田病蟲害管理

【专稿】养虾需有“稻”—— 虾稻田水稻管理的意义和建议

(圖片引自ADAMA Global)

鑑於水稻對於蝦稻共養體系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水稻的栽培和管理是蝦稻田綜合管理、獲得理想收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選擇抗病蟲、抗倒伏且耐肥的緊穗水稻品種、合理曬田覆水等操作以外,合理使用植物保護產品仍是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和穩定產出的關鍵。但是,在蝦稻田中如何選擇和使用安全的植保產品,仍是困擾蝦稻種養戶的難題。為探討蝦稻田的安全用藥,筆者在蒐集詳實研究數據,並在湖北蝦稻產區調研後發現,當前蝦稻田市場上可用的產品以下列這些品種為主。

【专稿】养虾需有“稻”—— 虾稻田水稻管理的意义和建议

病害治理:當前用於蝦稻田病害防治的化學殺菌劑主要為三唑類,如戊唑醇,三環唑、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等,此外,稻瘟靈和生物源的井岡黴素對小龍蝦也表現出了較好的安全性。實踐中,考慮到每個藥劑防治靶標的差異性,我們可以考慮井岡黴素+三環唑或稻瘟靈的組合,以實現對紋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綜合治理。在製劑產品的選擇上,建議優先選擇大品牌的產品,以避免劣質產品中的有害溶劑、助劑對小龍蝦造成影響。此外,一些常規稻田中常用的殺菌劑(如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等)對小龍蝦的毒性較高,應當避免在蝦稻田中使用。

害蟲防控:相對於殺菌劑,殺蟲劑的可選擇面更窄,當前市面上對小龍蝦較安全的螟蟲防控藥劑主要有以92%可溶粒劑、75%可溶粉劑為代表的乙酰甲胺磷製劑,以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為代表的部分雙酰胺類殺蟲劑,以蘇雲金桿菌為代表部分生物類殺蟲劑等;用於水稻飛蝨的有效防控藥劑有吡蚜酮等。雙酰胺類殺蟲劑自2008年上市以來,在水稻螟蟲的防治上表現搶眼,但是,由於該類型產品作用位點單一且多年來的重複使用,部分地區因為高抗性防效大幅度下降,建議種養戶結合當地的抗性發展情況選擇施藥方式或輪換使用,以提高田間的防效水平;近年來,以BT為代表的生物農藥受到了行業的高度關注,但是由於生物類殺蟲劑起效更慢、且保存過程中穩定性低於化學農藥,在市場上一直表現得不溫不火。相對而言,乙酰甲胺磷由於其良好的內吸性和廣譜性,施用後,不僅對螟蟲防效突出,對稻水象甲、稻飛蝨、稻薊馬、稻癭蚊可起到兼防兼治的作用,已經成為了當前蝦稻區螟蟲防控的核心力量。吡蚜酮是目前應用於蝦稻田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的為數不多的選擇,通過防治薊馬、飛蝨等害蟲,還可以預防和減輕水稻矮縮病、葉鞘腐爛病的發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菊酯類殺蟲劑和常規稻田經常使用的新菸鹼類、阿維菌素類殺蟲劑對小龍蝦的風險也較高,不可在蝦稻田中使用。

儘管上述的品種目前已經在主要蝦稻田區域廣泛使用,對小龍蝦是相對安全的,但是,合理的用藥技術,仍是在提高防效的同時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要素:

(1)施藥時應當保持田間水層10釐米以上,適當的保水也可有效提高對螟蟲的防控效果;

(2)施藥時應當嚴格把握農藥安全使用濃度,不可隨意超量使用;

(3)由於夏季氣溫較高,為更充分地發揮藥效,建議施藥的時間窗口在下午4點以後;

(4)注意噴霧儘量集中於水稻植株,減少落入水層的藥量;

(5)由於小龍蝦在長距離轉運後存在一定的虛弱期,需要幫助小龍蝦做好適應新環境的工作,新蝦在投放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比較容易發生應激和死亡的現象。因此,建議種養戶在小龍蝦投放一個星期內避免用藥。

稻蝦共生是近年來發展的新的種養模式,在鄉村振興、穩量增收、綠色發展方面擁有巨大潛力。作為從業者,在參與、支持產業發展的同時,需要我們更理性地去思考當前蝦稻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優化技術模式,從而使蝦稻產業能夠更加健康的、可持續地發展。

看更多最新農藥信息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農藥市場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