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1

-THE FIRST-

內蒙古五原,南北季風的的交錯空氣乾燥,氣侯的燥熱植物生長緩慢,又到了王二娃忙碌的季節,種植香瓜是重要的經濟來源,但是一個月後,到了採摘的季節。從平原到高山,一千米的海拔高差,讓五原成為內蒙古最香甜瓜果產區。

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2

-THE FIRST-

高原上的一個小縣城裡,上至年過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滿十歲的孩童,都知道在這塊土地上生長著一種瓜果,一種神奇的美味。內蒙古西南部黃河岸邊偏僻的蒙古族聚居地,漢族女孩小燕,王二娃的閨女。等待著一個幸福時刻,這是半年來第一次回家,現在,呼市的打工妹,重新變回母親,正直瓜甜果香,來不及休息,準備給全家制作飯食。買瓜的人多,父母中午在地裡忙活,弟弟也從城裡回來幫忙,收穫就在這一個月裡,小燕把飯送到瓜棚,看著父母吃飯而自己吃著父親給留下最甜的香瓜,品嚐著在地頭團聚的喜悅。

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3

-THE FIRST-

是因為自家的八畝瓜地,他們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加上父母平時房屋修繕等雜事姐弟在外打工,一家人可以團聚半個多月的時間,五原縣燈籠紅香瓜是以富饒的湖泊而美譽的巴彥淖爾的特產,他們被統稱為小瓜子,小瓜子不只用來果腹,更是主人習慣的家鄉味道。看似的寂寞,因為家人的存在,而變得生趣盎然。種瓜的二娃和妻子,伴隨著一路來。

五原勝豐“燈籠紅”香瓜悠久的種植歷史,因其皮薄肉厚、香脆爽甜受到廣大食客的青睞。

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4

-THE FIRST-

五原縣位於舉世聞名的“八百里河套米糧川”的河套平原,有2400年的悠久歷史和積澱深厚的文化的澱,漢武帝時期,因九原郡改為五原郡而得名,1912年正式建縣至今。五原古有蒙恬北築長城、衛青抗擊匈奴、詩人李白“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的名句,張敬忠的“五原歸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的詠誦。近代史上,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人間河神”的地方紳士王同春修渠治水,墾荒置田,首開河套大規模發展農業的先河,使五原成為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渠縱橫、旱澇保收的“塞外江南”。

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5

-THE FIRST-

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傅作義將軍五原抗戰,更使五原聞名遐邇。20世紀八十年代,五原縣就開始廣泛種植燈籠紅香瓜,但因其果皮較薄,不耐貯運,產量較低,而且當時交通還不太發達,無法長途運輸,比較效益較低,所以只是當地農民分散種植,就近供應。香瓜品質的優劣取決與當地的的氣候,五原縣有著豐富光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的氣候特點,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其表土層為壤質灌淤層,耕作性好,含鉀量高,對糖和澱粉的積累非常有利,適合燈籠紅香瓜的生長。種植生產出的燈籠紅香瓜皮薄肉厚、香脆爽甜,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當地人稱“藏不住的小瓜子”。

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6

-THE FIRST-

千百年來,食物就這樣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斷流變,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熟悉頑固的味道,味覺的定位,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離開家鄉,回到家鄉,隆重的祭祀,完成了人們對家鄉的迴歸,在這裡每逢瓜熟蒂落後擺桌宴請鄉鄰,任何事項,只有通過宴請,才能順理成章地宣告事情的結果。一頓家宴,要窮盡鄉間廚子的手藝,中斷已久的相識和舊情,重新建立溝通,瞬間讓一切迴歸,過去幾十年,二娃一家的坎坎坷坷,通過一次宴席道盡,酒後的聊天中,飽含了親情,更有熟悉的家鄉味道。

內蒙的舌尖-五原燈籠紅香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