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实发生?这位特级教师有话说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实发生?这位特级教师有话说

曾经听一个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一个周末要赶制好几份“研究报告”。

“那他们有那么多时间研究吗?”我好奇地问。

“哪里会有时间,每天那么多作业,还要校外补课,要交‘研究报告’,就把网上的内容东拼西凑……”家长抱怨说。

有一次,我也问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一个内容一般研究周期有多长?怎么研究?学生们告诉我,一般老师布置完研究主题,大家就忙别的去了, 一般到要交报告之前几天,甚至前一天才开始匆匆完成所谓的“研究报告”。很少有人编制好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的。而老师的任务似乎也只是布置任务,收报告,点评或者评奖。——这大概就是我们很多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究体验,提升学习能力。要知道在未来竞争的关键就是学习力的竞争,所以研究性学习代表了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再好的经, 也会有“念歪了”的可能性。如果不站在学习“研究” 的角度实施研究性学习,就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如果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只关注研究结果,而不关注研究的过程,表面上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还是“知识中心”的传统学习观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实发生?这位特级教师有话说

比如有一次我和一位化学老师就教案里的“学习目标”设定进行了讨论。他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是 “了解碱金属的性质”,他的教学方法是“小组合作探究”。他将这样的课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我的观点是,目前的教学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碱金属的性质”;一种是通过 “了解碱金属的性质”这个情景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观,前者指向了知识本身,后者则指向研究经验的获得。这不只是一个描述上的主次问题,而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研究性学习”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应该属于哪一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的关注常常付诸阙如。我们的老师常常满足于研究主题的提出,但是对于研究如何展开,如何让研究本身更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如何让研究设计更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如何合理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似乎都缺乏必要的指导,似乎学生天生就会研究一般。

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本身就只是把研究当做得到教师需要的知识内容的手段和工具,老师的全部热情只投注在知识的获得上面,甚至只关注到“考点”是否落实上面,对研究本身自然就不遑多问了。第二个原因,当然是我们教师缺乏对研究过程予以指导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准备,自己在研究方面所知所思甚少,自然也就无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给予准确的帮助了。——所以教师的转型实际上真的是一件很费工夫,但又必须做的事情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实发生?这位特级教师有话说

我想举一个我所知道的加拿大的例子。六年级孩子有一个研究国家公园的项目,要求他们自己查资料研究地理、动物及植被,做一个去那里探访的行程规划,吃喝拉撒睡都要涵盖,然后要通过各种方式说服老师和同学跟他去这个公园旅行。同时老师还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包括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相关法律法规、旅行有关的服务网站等。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评价等级的文件。在评价等级文件中,从“海报设计”“计划制定”“整体展示” 以及“资料汇总”四个方面予以评价,每一个方面又都分为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指标相对应。这个评价文件,既告知学生评价标准,又是学生进行研究的行动指南。比如在“海报”一栏中, 有这样几个内容,总体要求是“有效”,具体的要求, 比如“视觉效果吸引人”“标题吸引人”“使用充分而且必要的图片”,并要求在地图上标注公园的位置,将资料来源写在海报的反面等。

这个方案是跨学科的,你很难说清楚是哪一个学科的项目,这个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又是划分清楚明确的界限的,比如提供的资料包实际上就是将需要研究和不需要研究的内容界定清楚了。而评价标准则兼顾了目标与指导两个功能。所以,整个设计体现了对于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指导性。我看着这些材料想,那里的老师为了这个项目花费了多少心思啊。从学科知识到具体的研究情境、研究行 为,教师的知识转化意识、能力都在其中充分展示,这样的教学才能算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吧。

真心希望我们的教学能够面向未来作出实质性的变化,也希望真正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在学校开展起来。

郑朝晖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2019年4B刊,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