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讓,福建人要下海了

678地理工作室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正文共2888字14圖 閱讀時間8分鐘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971-福建人下海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綿長的海岸線和麵朝著東海、臺灣海峽和臺灣島,讓它成為了現在中國的港口貿易重地,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條件,又讓這一片神奇的土地成為了自然環境優越的天然度假勝地,可謂是當今中國幾個非常耀眼的沿海省份之一。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著名商港是一個接一個

但是在歷史上,福建得到今天的這種地位並不是這麼容易,而是歷經坎坷艱辛,充滿了閩人的心血。每當他們得到下海的機會時,就會乘風破浪,闖出一片天。

閩人在海上開拓生存空間

福建地形的山河複雜、山脈縱橫,在秦朝以前,中原地區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並不足以與福建地區密切交流。更何況福建山地太多,可用耕地太少,對於遠在華北、中原、關中這些大平原上的漢人看來,基本上沒有徵服的價值。

在海運技術很簡陋的時代

福建山區不要說和中原比,連副中心都算不上...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所以戰國時期,處在當時的閩越國管轄範圍之內的福建,和中原爭霸的雄主們無關。閩越國主體是古百越部落的後裔,和被楚國所擊敗並逃亡至此的越國人。這樣一個政權的外向性很低,閩人也得以安享太平。

對於七雄中最南方的楚國

武夷山另一側也很陌生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福建當時的地理條件並不能夠吸引農耕民族主動前往至此,在歷史上的大多時期,福建地區多是由被迫離開故土的人前來開發。

由於多山的阻隔因素,逃亡至此的越人也並不是從越地由陸路前往福建,而是選擇了走海路。這在冥冥之中註定著以後的閩人要和海洋結下不解之緣。事實上偏於一隅的閩越國,就將造船業的技術發揮到了顛峰。

配合交通的距離才是有意義的

因依賴於海上交通

東南沿海也形成了與中原不同的海洋文化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秦始皇在統一七國之後,福建成為了帝國統治的缺口,讓始皇帝並不滿意。大軍來至福建,設立閩中郡,雖廢閩越國王為君長,卻仍以閩越王為閩地的實際管理者。道路險阻、交流不便,經濟利用價值較低的福建,對於始皇帝來說,只要在其治下體現出帝國的完整即可,不用強力控制。

漢武帝才是真正控制閩地的君主,讓福建和西域一樣,成為了古代中華帝國最晚控制的區域。但即使如此,閩地在整個中原王朝轄域之內的地位也比較低,而在之後的絕大多數王朝,福建也都是處於這樣的地位:一個化外之地,並沒有得到重視。

農業社會的陸運成本是非常高的

大規模移民和進軍,水運是必要的

當時也正是為此而修建靈渠

但靈渠在西,東面的贛江通道很晚才通暢

而更東面的福建,從陸路就很難進入了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政治上的邊緣地位,農業上的不利條件,讓很多農民只能轉業為漁民和水手,向海求生。所以自古以來“以海為田”都是福建與其他地區民眾不同的生產方式,將海洋捕撈、海洋交通運輸作為生存的根本,這一點就與陸地的農業發展相似。

這是以農耕為本的漢民族面對福建這片特殊地區之時的適應性選擇,它同時也採納吸收借鑑了閩越族的海洋傳統生產方式。

以海為田

(浙江蒼南大漁灣)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福建在海上闖天下

這個特殊的環境條件之下,福建海洋貿易的天賦被逐漸發掘出來,這一點在宋元時期最為閃耀。

在唐朝和五代時期,當時的政府對商人的控制力度開始放鬆,官方對待私有財產和貿易的態度較為寬鬆。商人階層開始崛起,不僅僅是陸路商貿得到了發展,水路商貿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這也僅僅是內河與運河航運,海運在這個時候仍默默無聞,福建在這個時期也僅僅是個小透明,並沒有得到世人的太多關注。

當政治中心仍然位於黃河流域之時

如西安、洛陽、開封等

內陸運河的重要性顯然比海運要大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但福建先民不甘心只看著別人賺錢,開始在海運上動腦筋。由於隋唐兩代積累了大量內河造船技術,宋代對西北的失控又阻斷了陸上絲綢之路,遠距離海洋航行被迫成為了可行的替代選擇。

杭州宋城南海一號模型

(來自維基百科)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福建地區的兩大港口就這樣進入了歷史的舞臺。

一個是福州。福州位於閩江口,入海口的地位是其作為海路貿易樞紐的原因之一。同時它也與臺灣島北部隔海相望,水文條件比較穩定,方便船隻通過。在公元九世紀之時,穆斯林水手常常造訪東亞四個主要港口,福州就位列其中。

福州還有個優點是並不直接面向海洋

這樣就更適合作為軍事要塞和政治中心了

不過也妨礙了深水海港的建設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另一個就是泉州。泉州的發展模式比較特殊,除了自己本身較為優越的地理因素之外,還有著一些人為因素。公元9世紀後期,中原王朝腹地戰亂不斷,許多北方人逃到福建以避災難,泉州就是其中一個落腳點。另一個原因就是黃巢起義期間,廣州被洗劫,倖存的外國僑民被驅散,大多來到當時微不足道的泉州,意外使得其具有了國際化背景。

海峽兩岸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隨著陸上絲路被斷絕,海上絲路必須頂替之,泉州不斷髮展起來,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對外貿易的中心,朝廷最終也承認了其貿易地位。北宋年間,朝廷在泉州設立了第四個市舶司。福建舊港福州卻衰落了。

此時的泉州,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的後裔佔了定居者很大比例,而他們相互之間也聯繫廣泛。福建商人充分利用這一點優勢以及他們的相關專業知識,成為了東南亞貿易世界中一股持久的力量。泉州就在這個時候不知不覺的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穩定向環印度洋輸出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胡建人自己要下海了

自此以後,誰也攔不住福建人下海了。

元朝之時,得益於元世祖忽必烈鼓勵海上貿易的開明政策,元代的泉州繼續得到空前發展。威尼斯人馬克·波羅曾在13世紀70年代造訪泉州,並描寫到:“所有來自印度洋的船隻都匯聚於這個繁華而壯麗的港口——刺桐(泉州)。”

有錢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終明一朝,雖然海禁政策一直伴隨著這個朝代,但也在初期有過鄭和下西洋的高峰,三寶太監鄭和在下西洋之前,一般都在福州府長樂縣的太平港進行休整,駐泊伺風開洋。雖然江蘇是名義上的起點,但事實上寶船隊都是從長樂啟程的,也足以凸顯出福建在海路運輸之中的超高地位。

香港科學館的鄭和寶船模型

(來自維基百科)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清軍入關之後,一路南下,進攻江南之時,鄭芝龍投降清軍。而鄭芝龍的兒子,泉州人的後裔,鄭成功繼續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作為後來南明的主要軍事力量之一,還曾一度由海路突襲,將清朝的江寧府(原明朝南京)包圍。在這之後,鄭家軍也是憑藉海戰優勢固守隸屬於泉州府的金廈二島及其周邊,抵抗清軍南下。

依託於島嶼的海上游擊是不能持久的

因為清軍一旦完全控制沿海城鎮

就可以禁海遷界以斷絕海商海盜的物資來源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而這之後,鄭氏又以金廈二島為基地,進攻被荷蘭東印度公司盤踞的臺灣島,最終挫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事實上,今天我們熟悉的“下海”一詞,就源自元張之翰《再到上海》詩:“下海人回蕃貨棧,巡鹽軍集哨船多。”當時有最多藩貨棧的也就數福建。

而福建人也一直把下海的傳統保留得很好,改革開放以後,福建商人也是最早下海的,無論是做製造還是跑運輸,做中介還是金融創新,都少不了下海的福建人。

推薦一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老丁 ∣一個教地理的小卒

让一让,福建人要下海了

長按關注,每天6點13分推送

2019年4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