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追忆博览群书的总书记 胡耀邦

世界读书日,追忆博览群书的总书记 胡耀邦

胡耀邦用功读书,博闻强记,博览群书,早已传为佳话。

胡耀邦对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一卷接一卷、一篇接一篇反复学习,不仅做眉批,还写了许多读书笔记。他从头到尾读完了《二十四史》中的列传、世家本纪,也读了一些教育学、农学和科技著作。他主张要按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有分析、有批判地研究,决不囫囵吞枣。对各种流派的著作,择其善者予以借鉴。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叠《中华活叶文选》,对那些历代文学精品,他一篇篇出声朗读,有的竟能背诵如流。

有一次,他在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陪同下,视察了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琅琊山管理处副处长张华盛向他讲解醉翁亭及《醉翁亭记》时,他一直静静地听着。当张华盛说到这篇文章有21个“也”、18个“者”时,胡耀邦兴趣盎然地问:“你讲得很好,文章有多少个‘也’、‘者’你都记得,那么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呢?”张华盛一时语塞,无言以对。这时胡耀邦打破暂时的沉默,继续问道:“那你说说《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区别在哪里呢?”张华盛立即回答说:“《岳阳楼记》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醉翁亭记》描述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情怀,这不是一类文章。”胡耀邦非常佩服这位讲解者,连连点头称是,把张华盛赞美了一番。

之后,胡耀邦意味深长地告诉身边的随从和围观者:“琅琊山为八名(名山、名亭、名文、名人、名寺、名林、名泉、名洞)胜地;《醉翁亭记》是千古名文,它词采多姿,妙用‘者’、‘也’虚词,一唱三叹,有骈有散,骈散相偕,回环往复。全文仅431个字。文章不在字的多少,而在于意境是否高远,内涵是否精深。此文意味无穷,具有上述特点,故能世代传扬。”他深思片刻,接着说:“琅琊山有极高的旅游品位,我们要尽快把它开发成中外宾客理想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研教学、访古探幽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和远见卓识所倾倒,尤其对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高尚情操和谦逊品德敬佩不已。

世界读书日,追忆博览群书的总书记 胡耀邦

胡耀邦读书,总喜欢琢磨研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每有会意和心得,便欣然同身边的工作人员交谈见解,这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胡耀邦读书的另一习惯是从读书所得中,联系他萦绕脑际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他自己的看法和创见。读完《印度的发现》后,他发表感想说:印度1947年独立,新中国1949年诞生;印度的面积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面积的比例比中国大很多,人口也比中国少一些。它现在有5万公里铁路,500万纱锭。而“蒋委员长”留给我们的只有2万公里多一点的铁路;纱锭也比印度少,还不是蒋介石而是民族工业家留下来的。美国的面积比中国略小,但根据列宁的调查,美国在本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全国铁路的总长度已达30万公里。中国现在的人口已大大超过美国,我们至少该有30万公里铁路才够用。铁路太少,交通落后,许多事情就不好办,甚至干不成。所以我们得抓紧多修铁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规划、修筑,若干年后,比如到1980年,最晚到2000年,我国的铁路达到30万公里时,那我们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胡耀邦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即“好求甚解”。读书时碰到搞不太清楚的问题,他一定要搞清楚;不太明白的事理,他一定要弄明白;不太懂的关键处,他一定要“过五关斩六将”,探明究竟。他喜欢查参考资料,查工具书,一时查不到或没有时间找,就让秘书帮忙查找。在学习上他也不拿架子,而是不耻下问,绝不强不知以为知。1954年,团中央召开一个小型农村青年工作座谈会,部分大区团委和省市团委书记参加,共有10来人。胡耀邦请了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来讲话。邓老在讲话中说到治理黄河、治理淮河等水利建设问题,说这是农村青年施展身手、实现抱负的大舞台。他对此寄予厚望:一定要在他们这一代手中,把黄淮治理好。否则,“俟河之清,从寿几何?”散会回来的路上,胡耀邦在车里问曹治雄秘书:“邓老刚才引的那句话,你懂不懂,是谁说的?在什么书上?”曹秘书回答:“意思懂得,是谁说的,出自何书,不知道。”“你回去后查查,把答案告诉我。”胡耀邦叮咛道。曹秘书在北京图书馆,花了大半天工夫才查出来,答案是:“《左传·襄公八年》引古逸诗。”他回来立即向胡耀邦汇报,并把“答案”交给了他。胡耀邦一看,不无惊讶地说:“《左传》,逸诗,并不是左丘明所说,他还是引的逸诗呢。”“左丘明如果活着,都两千多岁了,他引的古逸诗,‘俟河之清,从寿几何’,产生的年代更为久远,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古老,是怎样的源远流长啊!更可见黄河的水患为害又有多少历史年代了!”他不胜感叹。胡耀邦坚定地说:“一定要照邓老说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一定要把黄河治好,把淮河和其他‘害河’治好,也一定能治好!”他还说:“一句古话,听不懂,这是常事,要放过也就过去了;可是一查,就查出这么多学问来了。”

世界读书日,追忆博览群书的总书记 胡耀邦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应邀访华。访问结束前夕,毛泽东在新侨饭店为他举行送别宴会。胡耀邦出席了这次宴会。宴罢归来,他递给曹秘书一张小纸条,上面记着“暗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他告诉曹秘书:“毛主席在致辞中讲‘中国有位古人说过’,往下就是这句话,是谁讲的他没指明,你晓得不?”曹秘书答:“是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不过,这里的‘暗’一般都写作‘黯’,消魂应写作销魂。”“啊!对了,就是‘江郎才尽’那个人吧?这回可记住了!”胡耀邦简直就像中学生解答了一道难题似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在做报告时多次向团员、青年们说:“读书求学,研究问题,就要有贾宝玉那样一股劲头,一定要寻根究底,而决不能像蜻蜓点水那样!”

胡耀邦学历不高,上过一年初中,不满15岁就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可以静下来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不多。然而,他毕生勤奋好学,渴求知识,学而不倦,锲而不舍,因而能见缝插针,长期坚持利用“一余”的时间(借用三国时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中的“夜者日之余”),孜孜不倦,博览群书,且好求甚解、不耻下问,甚至连《辞海》的词语分册这样的书,他也一个条目一个条目系统地读到底,他即使在身处逆境的“五七干校”艰苦劳动之余,也不顾疲劳,读书至深更半夜。夏天蚊子咬,他就躲在蚊帐里读书;冬天寒气袭人,他就盖上被子看书。正因为他手不释卷,持之以恒,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从而成为一名具有渊博学识和很高文化素养的领导人。

胡耀邦还有一个博学多闻的习惯,他每到一地视察工作,都要查看当地的地方志,向当地团的负责同志询问当地的山川地理、历史文化、气候名胜、物产矿藏和风俗人情等。如果这些同志答不好,他就要劝导他们注意学习,熟知本乡本土,以便搞好工作。

1959年春,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胡耀邦出席这次会议前,决定先去苏州一带进行调查研究。在苏州期间,他挤时间去参观著名的园林时,也不断向陪同的苏州同志询问园林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名花异草等等。他对园林中碑刻上的诗词和楹联,更特别留心,再三观赏吟诵,并做记录。这次他也借来《苏州府志》,在夜里阅读。他们一行去东山参观范仲淹故居、祠堂,路过木渎镇,他问随行的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丁盘石:“你是学历史的,知道这里历史上曾有什么故事?”丁盘石一时答不出来。他说:“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曾在这里激战过。”范仲淹祠堂楹联提到一个名字“纯仁”,他立刻说出:“这是范仲淹的儿子,也是宋代清正廉明的名相。”他渊博的学识,令同行者赞叹不已。

节选自《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有删减。题目为编者所加。

世界读书日,追忆博览群书的总书记 胡耀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