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追憶博覽群書的總書記 胡耀邦

世界讀書日,追憶博覽群書的總書記 胡耀邦

胡耀邦用功讀書,博聞強記,博覽群書,早已傳為佳話。

胡耀邦對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一卷接一卷、一篇接一篇反覆學習,不僅做眉批,還寫了許多讀書筆記。他從頭到尾讀完了《二十四史》中的列傳、世家本紀,也讀了一些教育學、農學和科技著作。他主張要按毛澤東主席的教導,有分析、有批判地研究,決不囫圇吞棗。對各種流派的著作,擇其善者予以借鑑。他的書桌上放著一疊《中華活葉文選》,對那些歷代文學精品,他一篇篇出聲朗讀,有的竟能背誦如流。

有一次,他在安徽省委書記萬里的陪同下,視察了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琅琊山管理處副處長張華盛向他講解醉翁亭及《醉翁亭記》時,他一直靜靜地聽著。當張華盛說到這篇文章有21個“也”、18個“者”時,胡耀邦興趣盎然地問:“你講得很好,文章有多少個‘也’、‘者’你都記得,那麼這篇文章有多少個‘字’呢?”張華盛一時語塞,無言以對。這時胡耀邦打破暫時的沉默,繼續問道:“那你說說《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區別在哪裡呢?”張華盛立即回答說:“《岳陽樓記》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醉翁亭記》描述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情懷,這不是一類文章。”胡耀邦非常佩服這位講解者,連連點頭稱是,把張華盛讚美了一番。

之後,胡耀邦意味深長地告訴身邊的隨從和圍觀者:“琅琊山為八名(名山、名亭、名文、名人、名寺、名林、名泉、名洞)勝地;《醉翁亭記》是千古名文,它詞采多姿,妙用‘者’、‘也’虛詞,一唱三嘆,有駢有散,駢散相偕,迴環往復。全文僅431個字。文章不在字的多少,而在於意境是否高遠,內涵是否精深。此文意味無窮,具有上述特點,故能世代傳揚。”他深思片刻,接著說:“琅琊山有極高的旅遊品位,我們要儘快把它開發成中外賓客理想的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科研教學、訪古探幽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在場的人們無不為他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和遠見卓識所傾倒,尤其對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高尚情操和謙遜品德敬佩不已。

世界讀書日,追憶博覽群書的總書記 胡耀邦

胡耀邦讀書,總喜歡琢磨研究,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而每有會意和心得,便欣然同身邊的工作人員交談見解,這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胡耀邦讀書的另一習慣是從讀書所得中,聯繫他縈繞腦際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思考,形成他自己的看法和創見。讀完《印度的發現》後,他發表感想說:印度1947年獨立,新中國1949年誕生;印度的面積不及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面積的比例比中國大很多,人口也比中國少一些。它現在有5萬公里鐵路,500萬紗錠。而“蔣委員長”留給我們的只有2萬公里多一點的鐵路;紗錠也比印度少,還不是蔣介石而是民族工業家留下來的。美國的面積比中國略小,但根據列寧的調查,美國在本世紀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全國鐵路的總長度已達30萬公里。中國現在的人口已大大超過美國,我們至少該有30萬公里鐵路才夠用。鐵路太少,交通落後,許多事情就不好辦,甚至幹不成。所以我們得抓緊多修鐵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規劃、修築,若干年後,比如到1980年,最晚到2000年,我國的鐵路達到30萬公里時,那我們的許許多多的事情,就會好辦多了。

胡耀邦讀書還有一個習慣,即“好求甚解”。讀書時碰到搞不太清楚的問題,他一定要搞清楚;不太明白的事理,他一定要弄明白;不太懂的關鍵處,他一定要“過五關斬六將”,探明究竟。他喜歡查參考資料,查工具書,一時查不到或沒有時間找,就讓秘書幫忙查找。在學習上他也不拿架子,而是不恥下問,絕不強不知以為知。1954年,團中央召開一個小型農村青年工作座談會,部分大區團委和省市團委書記參加,共有10來人。胡耀邦請了政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來講話。鄧老在講話中說到治理黃河、治理淮河等水利建設問題,說這是農村青年施展身手、實現抱負的大舞臺。他對此寄予厚望:一定要在他們這一代手中,把黃淮治理好。否則,“俟河之清,從壽幾何?”散會回來的路上,胡耀邦在車裡問曹治雄秘書:“鄧老剛才引的那句話,你懂不懂,是誰說的?在什麼書上?”曹秘書回答:“意思懂得,是誰說的,出自何書,不知道。”“你回去後查查,把答案告訴我。”胡耀邦叮嚀道。曹秘書在北京圖書館,花了大半天工夫才查出來,答案是:“《左傳·襄公八年》引古逸詩。”他回來立即向胡耀邦彙報,並把“答案”交給了他。胡耀邦一看,不無驚訝地說:“《左傳》,逸詩,並不是左丘明所說,他還是引的逸詩呢。”“左丘明如果活著,都兩千多歲了,他引的古逸詩,‘俟河之清,從壽幾何’,產生的年代更為久遠,可見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麼古老,是怎樣的源遠流長啊!更可見黃河的水患為害又有多少歷史年代了!”他不勝感嘆。胡耀邦堅定地說:“一定要照鄧老說的,我們這一代青年人一定要把黃河治好,把淮河和其他‘害河’治好,也一定能治好!”他還說:“一句古話,聽不懂,這是常事,要放過也就過去了;可是一查,就查出這麼多學問來了。”

世界讀書日,追憶博覽群書的總書記 胡耀邦

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應邀訪華。訪問結束前夕,毛澤東在新僑飯店為他舉行送別宴會。胡耀邦出席了這次宴會。宴罷歸來,他遞給曹秘書一張小紙條,上面記著“闇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他告訴曹秘書:“毛主席在致辭中講‘中國有位古人說過’,往下就是這句話,是誰講的他沒指明,你曉得不?”曹秘書答:“是南朝梁·江淹《別賦》中的文句。不過,這裡的‘暗’一般都寫作‘黯’,消魂應寫作銷魂。”“啊!對了,就是‘江郎才盡’那個人吧?這回可記住了!”胡耀邦簡直就像中學生解答了一道難題似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他在做報告時多次向團員、青年們說:“讀書求學,研究問題,就要有賈寶玉那樣一股勁頭,一定要尋根究底,而決不能像蜻蜓點水那樣!”

胡耀邦學歷不高,上過一年初中,不滿15歲就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可以靜下來安心讀書的時間並不多。然而,他畢生勤奮好學,渴求知識,學而不倦,鍥而不捨,因而能見縫插針,長期堅持利用“一餘”的時間(借用三國時董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中的“夜者日之餘”),孜孜不倦,博覽群書,且好求甚解、不恥下問,甚至連《辭海》的詞語分冊這樣的書,他也一個條目一個條目系統地讀到底,他即使在身處逆境的“五七幹校”艱苦勞動之餘,也不顧疲勞,讀書至深更半夜。夏天蚊子咬,他就躲在蚊帳裡讀書;冬天寒氣襲人,他就蓋上被子看書。正因為他手不釋卷,持之以恆,不斷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從而成為一名具有淵博學識和很高文化素養的領導人。

胡耀邦還有一個博學多聞的習慣,他每到一地視察工作,都要查看當地的地方誌,向當地團的負責同志詢問當地的山川地理、歷史文化、氣候名勝、物產礦藏和風俗人情等。如果這些同志答不好,他就要勸導他們注意學習,熟知本鄉本土,以便搞好工作。

1959年春,黨的八屆七中全會在上海舉行。胡耀邦出席這次會議前,決定先去蘇州一帶進行調查研究。在蘇州期間,他擠時間去參觀著名的園林時,也不斷向陪同的蘇州同志詢問園林的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名花異草等等。他對園林中碑刻上的詩詞和楹聯,更特別留心,再三觀賞吟誦,並做記錄。這次他也借來《蘇州府志》,在夜裡閱讀。他們一行去東山參觀范仲淹故居、祠堂,路過木瀆鎮,他問隨行的中國青年雜誌社編輯丁盤石:“你是學歷史的,知道這裡歷史上曾有什麼故事?”丁盤石一時答不出來。他說:“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曾在這裡激戰過。”范仲淹祠堂楹聯提到一個名字“純仁”,他立刻說出:“這是范仲淹的兒子,也是宋代清正廉明的名相。”他淵博的學識,令同行者讚歎不已。

節選自《從紅小鬼到總書記——胡耀邦》,有刪減。題目為編者所加。

世界讀書日,追憶博覽群書的總書記 胡耀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