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牌”?40多名院士齊聚廣州這個區,只為了……

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磅級成果轉化與交流平臺——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昨日成立,逾40名院士、專家齊聚廣州南沙區,為南沙發展、灣區建設建言。在本次活動上,粵港澳三地還披露了各地科技發展的最新情況,以及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的優勢與需求。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昨日,由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科學院、廣東院士聯合會等22個粵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及協會共同發起的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在廣州市南沙區成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劉人懷,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分別被推選為廣東地區、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聯盟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廣東省科學院院長廖兵、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陳廣浩、中山大學副校長王雪華、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陳新、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程伯中、澳門大學副校長葛偉、香港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吳宏偉被推選為聯盟副主席。

劉人懷錶示,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的發起成立既是“港澳所需”,響應港澳地區廣大院士專家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赤誠心願,也是“灣區所向”,搭建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專家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的大平臺。

任詠華介紹,聯盟建立的目的在於加強粵港澳高端科技人才相互交流、相互瞭解、相互支持,將粵港澳院士專家合作交流向產業、向市場延伸、向國際化發展,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界、經濟界、企業界等各界有識之士開展更加深入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劉良表示,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以粵港澳主要高校科研機構、與院士開展合作或有意願合作的企事業單位、院士工作機構為主體,是開放的工作聯盟,歡迎符合條件的單位加入聯盟,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據介紹,聯盟首批發起單位共有22個,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工程科學院;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院士聯合會。

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成立後,將開展以下工作。一是舉行政產學研交流會,推動粵港澳三地之間的成果落地與合作。二是政策宣講、環境推介。面向粵港澳院士專家、高端人才組織宣講會,推介大灣區各城市的科技人才、產業政策,並組織考察調研。三是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大賽。今年6~9月,擬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大賽,重點推薦由院士專家領銜、有明確產業化需求的一批項目,助力灣區發展。與此同時,還將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專家創新創業成果展,通過項目路演、對接會等形式,為項目提供展示交流機會。

陳新滋(中國科學院院士):

提升船運交通 打造一小時交通圈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我的人才綠卡是在南沙領的,我是半個南沙人。”陳新滋院士目前是中山大學教授,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對於南沙,他提出了兩個建議。

陳院士說:“我希望南沙能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產學研方面做到全國領先,這對創造宜居環境有很大意義。”陳新滋進一步說明:“我們在南沙有一個實驗室,科研成果如果能夠落地到生產環節,就可以為提升食品安全作出貢獻。”

此外,他建議進一步增強南沙至香港的船運。“目前南沙到香港船運已經很便利了,如果能進一步將單程縮短到一小時左右會更好,同時班次也應該增加至每小時一班。”他說,“這樣能夠吸引更多香港人才前來創新創業,而且技術難度不大,對聯通粵港澳三地交流有著很大好處。”

陳新滋還提議,應促使更多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目前科研成果很多都只停留在論文上,但是科研的目的應該是最終轉化成生產力。這個目標,也是我們全體科研人員努力的方向。”

劉煥彬(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發展與海洋有關的科技產業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劉煥彬院士建議,未來南沙需要做好頂層規劃,發揮南沙的獨有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

“我參加過不少地區的規劃,都在談人工智能、智能汽車、機器人。但如果沒有任何差異,都這樣搞的話,那就沒有特色。那麼,南沙究竟應以什麼作為自己的特色?”劉煥彬拋出問題。他認為,南沙有非常好的條件,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與海洋有關的科技產業。“從地理位置來說,海洋產業在全國找不到幾個適合的地方,青島等地也沒有南沙這樣的優越條件。而與海洋相關的產業,包括海洋工程、海洋資源、可燃冰、新能源等,都可以做為可供考慮的發展方向。”

他說,從硬件方面看,現在從廣州市區到南沙依然要一個多小時,交通上仍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另外,雖然南沙居住條件不錯,但還要辦好學校和醫院。“這幾個條件假如不充分,就沒有什麼人來。”

從南沙的軟件方面看,劉煥彬說,現在科技成果轉化難是需要正視的問題。他認為,問題的解決需要兩點:一是需要有金融來支持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南沙應該在創投領域搞得更好,金融支持應更充分,這樣就會有更多人願意來創業。”二是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制度建設,一定要做好做充分。

劉煥彬說,現在已有不少科研單位落地南沙,有些已經試點了十幾年。“我們需要對經驗和問題進行系統總結。究竟他們有什麼經驗?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通過這樣的調查分析來改進,我想南沙在科技方面就會有發展。”

鄭健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創新驅動需引進“合適的人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我認為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建設中國硅谷,實現這個目標自然要靠創新驅動。”鄭健超院士建議,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必須研究具有國際水平的智能物流系統,還應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配套產業。

“比如說智能化電網、智能交通系統,這些配套產業的關鍵技術我們要研究。再比如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動能、電池也需要加強研究。” 鄭健超舉例。

“科技創新,無疑是人才在進行創新,找到合適的人至關重要。”鄭健超說,“我認為,首先要根據重大研究項目的實際需求,挑選有能力的專門領域的科研專家,不應該過於看重專家光鮮的頭銜。專業人做專業事,我們幾個院士可以成立專家委員會,為南沙區推薦合適的人才。”

範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微納光電子學研究院院長):

創新需要寬容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範滇元院士是第一次到南沙,看了南沙的宣傳片介紹,他感嘆“非常震撼”,並表示願為南沙的發展盡一分力。

範滇元說,鼓勵創新首先要寬容失敗、允許失敗。在創新過程中,能有30%的成功率就算不錯,不能一味只要求成功。

此外,範滇元還建議加強高等院校的建設,以實現長遠發展。“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我們一開始就要有這樣的長遠眼光和佈局。”

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

加大力度扶持科研成果轉化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劉人懷院士說,任何事情,只要抓住“天時、地利、人和”這6個字就一定能勝利。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有突出的人才優勢。南沙要找出自己在人才管理方面的不足,利用好人才優勢,吸引人、留住人。

他說,現在整個社會在創新成果的管理上還比較落後。“中國的創新成果很多,論文是世界大國,專利是世界大國,但是轉化太少,原因就是管理機制有矛盾。”劉人懷說,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大問題。他建議,南沙可以推出一些措施,扶持科技成果轉化。“如果把這件事做好了,南沙一定可以脫穎而出。”

“我建議把 ‘產學研’改成“政產學研金”,政府主導,下大氣力,金融機構要出錢,不要怕失敗。”劉人懷說,“科研成果創新要允許失敗,寬容失敗,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就能做出更大成果。”

謝和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

建議大灣區發展綠色能源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謝和平院士說,南沙的發展規劃很好。他說,現在全國普遍都在積極地引進項目,都在出新政策。但他指出,在創新驅動方面,有個普遍現象,即“重申報、輕研發”,“重引進、輕支持”,“重近期、輕長遠”。在這方面,謝和平認為南沙區做得比許多地方都好很多,因為南沙有一套規則、制度去保障項目引進後,持續地吸引人才在這裡創新創業,產生成效。

謝和平同時指出,應著眼長遠,把南沙發展放在大灣區十年遠景的維度進行佈局,特別是在能源方面,要做好長遠規劃。謝和平認為,大灣區應重點發展綠色能源和新能源。

“一個地區怎麼發展綠色能源?一般是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謝和平說,大灣區和南沙應該做好海水這篇“文章”。同時,他還指出,大灣區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值得花力氣去研究、開發。

“目前,這些技術在國際上差不多是同一個起點。如果我們先去攻關,我們就是世界第一了,如果南沙率先實現產業化就有大機遇。”

姚新生(暨南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給科研成果更多耐心和時間

这么“大牌”?40多名院士齐聚广州这个区,只为了……

“不要以為院士什麼都能幹,但是我們這些老院士可以出些經驗,幫忙參謀參謀。”

“我現在85歲,主要是做藥物研究,藥物研究是很複雜的,要出成果並不容易。”姚新生院士說,“我們不能指望每個科研項目都出成果,其中有30%的成功率就很不錯了。”

姚新生建議,應給予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寬容、更充裕的時間。

此外,他還建議,為了使決策儘可能正確,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組織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委員會,對有待評估立項的科研項目進行科學評估,同時還應有可以分擔風險的機構和機制,比如成立風險投資公司。

“目前全國學術風氣偏向‘論文導向’,其實這有待修正,我們應當更多看重成果的落地,而不僅僅是紙面上的論文。”姚新生說。

“將來軌道交通會進一步發展,從市中心到南沙會越來越方便,應順勢增加南沙的人氣,更多地吸引年輕人才來南沙發展。”姚新生建議。

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及訴求

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粵港澳三地可以說各有優勢,也存在不同的訴求。

香港中聯辦教科部副巡視員劉志明介紹,香港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目前共有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41位院士,自2017年開始,香港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快速增長,創業投資總額增長了12倍,促進科創進步,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劉志明表示,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先後對香港開放,以及更多香港科學家參與政策諮詢、項目評審等工作,香港科研人員在國家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更大作用。在內地的帶動下,香港創新創業的熱情也更加高漲。廣州等城市的科技創新活動逐步擴大到香港地區,越來越多青少年參加科技創業和競賽活動,雙方交流不斷加強,合作氛圍也越來越好。

澳門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徐俊表示,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澳門的科研條件和創新環境不斷改善。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積極進展,與珠江西岸的合作也取得突出成果。“在匯聚國際國內優質資源、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建設作出更大貢獻方面,我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發揮好澳門的平臺優勢,加強珠江西岸科技發展。二是支持澳門科研成果轉化,共同在中藥、芯片、互聯網技術、癌症醫療等方面努力。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表示,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機制、合作模式不斷升級。廣東積極推進省財政科研基金在港澳的使用,促進粵港澳科技資源的高效協同。通過積極搭建跨區域創新平臺,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研發機構已經在深圳和廣州設立了若干成果轉化基地。未來,廣東還將與港澳聯合建設更多實驗室。與此同時,楊軍也坦言,目前粵港澳的區域創新基礎還不夠完善,創新人才、創新要素的流動還不夠高效,區域創新資源共建共享的機制尚待建立。

“下一步,廣東省科技廳將積極推進構建開放型區域創新協調共同體,爭取更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要科技創新平臺在大灣區建設。同時,還將聚焦三地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並加強與‘一帶一路’和先進國家地區的科技交流合作,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及新興產業發展。”楊軍表示。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羅樺琳、林霞虹、侯翔宇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楊耀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