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栩
德軍即便不投降,那700萬人吃的食物恐怕也很難解決吧。曾經看過一部蘇聯二戰題材電影叫《解放》,當時德軍在蘇德戰場不僅僅缺少衣物,還缺少食物。尤其是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很多德國人由於飢餓只能選擇投降,投降的德軍達到了80餘萬人之多。
在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面臨兩面作戰。所以,德軍節節敗退。而蘇聯紅軍更猛,相繼解放了被德國佔領的東歐國家。到145年4月16日時,蘇聯軍隊已經兵臨德國柏林城下。希特勒見敗局已定,不得不舉槍自殺。他的屍體被抬到後花園被澆上汽油化為灰燼,掩埋在一個炮彈坑當中。德國的元首,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曾經的希特勒這麼瘋狂,既然有700萬大軍,他為什麼不抵抗,因為當時已經沒有資本抵抗了。
因為希特勒知道,德軍物資短缺,包括食物和燃料,當然還有武器彈藥。即便是打下去,最終的結果也是徒勞無功,最終只能放棄抵抗。其實,大家也猜得到,一支700萬的軍隊,光一天的食物消耗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盟軍和蘇聯逐漸解放了被德國佔領的土地,以戰養戰的願望已經破滅。加上盟軍與蘇聯的空中轟炸,德國本土也已經滿目瘡痍。本土工業遭到嚴重的破壞,戰爭機器已經無法啟動了。我們知道,德國是一個工業國家,又遭到蘇聯和盟軍的飛機轟炸,最主要的食物漣源已經無法供應,抵抗下去只有餓死。所以,德國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武器投降,幾乎別無選擇。
雖然說希特勒的軍隊號稱“鋼鐵洪流”,但是沒有吃得,也是不堪一擊。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擁有充足的糧草,一旦後勤被切斷,可以說不攻自破。在堅強的勇士,面對飢餓也會毫無鬥志。所以,德軍700萬軍隊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食物,其次就是武器彈藥不足,所以綜合這兩個因素,德國已經無法滿足,只能輕易的投降。
謀士說
1945年4月22日,為了防守萊茵河上的雷馬根大橋,在希特勒的親自過問下,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向該地派出了增援的裝甲部隊,而所謂的“裝甲部隊”是從賽納軍營蒐羅出來的五輛虎式坦克,希特勒認為遠遠不夠需要再加,將軍們的回答是三天後可以再調來兩輛虎式,這就是納粹德國在戰爭末期的窘境,掏遍家底湊不出一個坦克營來了。
(凱塞林元帥)
實際上,在希特勒自殺前幾小時,駐意大利凱塞林元帥指揮的德軍已經宣佈投降,只是因為通訊不暢,希特勒臨死之前才沒有再次受到刺激。
根據朱可夫的回憶,到1944年底,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還有940萬人,其中陸軍作戰部隊約有540萬人,德軍最高統帥部把最精銳的370萬野戰部隊部署在東線。由此可以看出,德國軍隊的非戰鬥人員其實高達400萬人。
(鄧尼茨元帥)
而到1945年5月投降時,柏林地區的近百萬軍隊已被蘇軍粉碎,西線的“B集團軍群”也被美英盟軍徹底打垮,殘餘德軍的總數量雖然仍有600餘萬,但作戰兵力只有200多萬了,所以提問中的700萬之數貌似靠譜,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武裝部隊的戰鬥力主要體現在野戰部隊上,與人頭總數沒有關係。
事實上,在希特勒自殺並將繼承人選定為海軍元帥鄧尼茨後,部分德軍將領如陸軍元帥佈施等人的確試圖繼續負隅頑抗,然而鄧尼茨最終否決了這個方案,並以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的名義,派員與艾森豪威爾洽降,時間是5月5日。鄧尼茨為什麼一定堅持投降呢?他對戰爭有綜合的形勢判斷:
(鄧尼茨和戈林希姆萊等人)
殘餘德軍已被切割無法形成作戰體系
按照普遍認可的說法,此時德軍作戰部隊是如此分佈的:在捷克境內的中央集團軍群還有90萬人,在意大利的B集團軍群(番號轉移)60萬人,在北歐尚有25萬人,在東南歐還有40餘萬人,在波羅的海和庫爾蘭半島尚有30萬人,總數約250萬作戰部隊。
然而蘇軍攻克柏林後,已經和盟軍在易北河完成會師,整個德國被一劈兩半,散佈在歐洲各個戰場的德軍部隊被分割包圍,已無法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只能各自為戰最終再被各個擊破,這是一種無望的軍事形勢,稍有戰略眼光的統帥都看得明白。其實希特勒也很清楚,他死前已下達了毀滅魯爾區的焦土命令,這就是知道打不下去破罐破摔了。
(施佩爾)
德國已經喪失繼續維持作戰的工業基礎
德國絕大部分的工業集中在魯爾區,最後一任軍備部長施佩爾是建築師出身,也算是希特勒私人朋友。在他的努力下,納粹德國的軍備生產在1944年9月奇蹟般達到了峰值,所以德軍可以補充和新建部隊,維持東西兩條戰線的基本穩定。
然而隨著守備魯爾工業區的莫德爾元帥兵敗自殺,德國已徹底喪失了軍備生產能力,再加上羅馬尼亞油田的丟失,德國實際上不再具備戰爭能力。歐戰與亞洲戰場不同,拼的是鋼鐵、石油和炸藥,失去這些,大勢已去。
鄧尼茨不具備希特勒的影響力和統率力
從1943年開始,德國國防軍內部的密謀集團加快了剷除希特勒的行動步伐,因為許多將領已經清楚德國必敗,需要儘早與美英談和以避免德國毀滅,包括圈外的克魯格和隆美爾等元帥也有如此看法。
但希特勒是合法的德國“元首”,德國軍隊上自陸軍元帥下至普通士兵都曾宣誓效忠,只要拒不投降的希特勒還活著,納粹德國就得繼續頑抗下去。希特勒甚至可以在最後時刻,仍然通過電報下令逮捕戈林和希姆萊這樣的大人物,鄧尼茨哪有這等領袖能力。
(希特勒和施佩爾)
所以密謀分子才要在肉體上消滅希特勒,現在希特勒已經自殺身死,德軍官兵沒有了束縛,抵抗意志不復存在。而鄧尼茨作為一名軍種司令,對德國陸軍幾乎沒有什麼統率力,更指揮不了最高統帥部、參謀總部和普魯士軍官團,既然無能為力,不如放棄抵抗。
蘇聯和盟國軍力已對德軍構成壓倒性優勢
到柏林被攻克為止,歐洲大陸的蘇軍作戰部隊670萬人,美英盟軍作戰部隊240萬餘人,兩者之和多達900多萬地面部隊,這還不算佔據絕對優勢的空軍和後勤補給,200多萬素質嚴重下降的德軍,許多都是新兵和外籍志願兵,面對敵方如此龐大的武裝力量,繼續抵抗下去毫無希望,無條件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希特勒接見青年團)
度度狼gg
電影“帝國陷落”裡有一段比較能說明問題的情節:蘇軍已經打到柏林,一位德國將軍視察陣地,看見有很多德國人拿著簡陋的武器向蘇軍衝鋒,就問手下,這些是什麼人。手下告訴他是希姆萊還是戈培爾組織的國民敢死隊。將軍說讓他們下來,這是屠殺。
德國、美國這類的國家極其重視士兵的訓練。士兵必須有充足的訓練,掌握了足夠的技能才能參加戰鬥。不談人道,只談功利,這樣做也肯定是最划算的。這些國家早就算計清楚,把不經訓練的平民直接推上戰場,是賠本的買賣,是沒意義的事情。
抗日戰爭中,絕大多數的時候,日本的士兵面對中國士兵,都是佔據很大的優勢,原因就是他們在開戰之前有著充足的軍事訓練,而我們的戰士是應急從田裡抓過來的頂數的,這打起來,肯定是咱們吃虧。
把士兵訓練完善了,再上戰場,打勝仗。仗打贏了,訓練的成本會連本帶利的賺回來。平時不備戰,在訓練上省錢,等打起來,拉農夫上戰場,打敗仗,然後賠錢,割地甚至亡國。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從宋朝一直到民國常乾的賠本買賣。到現在網上還有不少人在那喊殲20太貴,不可能裝備太多......
依舊是嘮嗑,咱們稍微再扯遠點。
德國、美國的士兵是經過長期訓練的,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的,所以這個士兵本身也是貴重的財產。一個訓練充足的士兵如果死了,政府也就賠了。這就導致從高層就不希望士兵死。然後做出很大的妥協,譬如在什麼情況下,這個士兵可以投降,什麼情況下你可以撤退。尤其是那些有過戰鬥經驗的老兵,那更是寶貝,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這個寶貝先保證別打碎了,至於在誰手裡,可以緩,可以等,有機會我再搶回來就完事了。所謂的美軍怕死,歸根結底是高層怕士兵死。然後建立了這樣的文化:你先保住命再說,只要不叛國,最終能回來,你還是我的小寶貝兒。所以,在西方國家,當了俘虜回來,依舊是英雄。
甲午年,鄧世昌、劉步蟾、林泰曾、丁汝昌......大量的海軍將領自殺殉國。從氣節上,這是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的。但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去算,這些人都是當時頂尖的軍事人才,受過正規的海軍教育,絕大多數人都是海外留學回來的,說著流利的英語......國家在他們身上投入了多少資金?如果他們活下來,未來重建海軍,報仇雪恨是不是更容易?所以說這個賬應該怎樣算,即便是現在人也很難說清。
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也曾經狂妄一時,大聲的叫囂:美國的海軍在哪裡?但後來發生了馬里亞納獵殺火雞式的戰爭。日本飛機被美國飛機當火雞獵殺,沒有還手之力。發生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日本的老兵,有經驗的老飛行員基本上全戰死了,到馬里亞納海戰的時候,剩下的就是菜雞。
它不怕死,那些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動不動就來個同歸於盡。然後飛機的設計也不重視防護,一打就著火。日本損失了飛機還是小事,最後沒飛行員才是最要命的。而它後來的關東軍也是不堪一擊,原因都是一個:老兵打沒了。
中國以前千年的教訓是:訓練不足的戰士上戰場,是賠本的買賣。日本的教訓是:不重視保護士兵的生命,賠的更大。
像德國這種靠普魯士軍事力量起家的,又是講哲學講數據,他戰爭帳算的非常精:打仗全得依靠訓練到位,有打仗經驗的士兵。當初德國之所以敢發動戰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那時他的士兵是訓練的最充分的,戰鬥素質和精氣神遠高於英法這些國家。
訓練不足,甚至沒有訓練的平民上戰場,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打不了仗,只是讓人無所謂的屠殺。而希特勒那一撮人也懂這個道理,但他們說這些平民死就死吧,反正日耳曼人的精英也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死乾淨了。道理都懂,只不過他們是不介意這些人去當炮灰。
問題裡提的700萬大軍,現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們不是訓練充分的士兵,只是臨時拉來湊數的雜牌。這700萬人要是夠士兵的標準,像國防軍,黨衛軍一樣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對不對?
按照咱們中國傳統思維,這些人進了軍營,穿上軍裝,有了編制,發了把槍,這就算兵了,把這些人湊一起就算軍隊了。但按照德國的思維,這些人還得再訓練2年,掌握了熟練的軍事技能,才能算兵。而這些人聚集到一起,能服從指揮,互相配合,彼此支援,講技術講策略,這才能叫軍隊。所以德國這700萬人咱們叫大軍,在德國人眼裡他們依然還是農夫、廚子、修鞋匠......打不了仗。
這些人在德國的將軍、統帥的眼裡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再說,打仗是貴族的事,你們這些平民跟著瞎攪合啥?所以,希特勒也看不到希望,自殺了。而他一死,那些將軍們也就放棄了沒有意義的抵抗。
銳視覺何老師
我們先來算算,二戰結束時,德國還有多少兵力?
截至1945年5月9日,、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其還有這些家當:德中央集團軍群大概有90萬人,駐紮在捷克。還包括1700多輛坦克裝甲車、1000餘架各型飛機。在北歐有30萬左右的部隊,駐紮在挪威和丹麥,包括500多輛坦克裝甲車、400餘架各型飛機。在意大利的B集團軍群,是保存最為完整的部隊,大概在60萬左右。包括1000多輛坦克裝甲車。此外在南斯拉夫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分別還有40萬和25萬的作戰部隊,算起來總的大概有250萬左右的部隊。
這個700萬我是真不知道從何而來,要知道在德國最強的1941年.全歐洲的納粹軍隊加起來也不過1000萬左右。
有人說250萬也不少啊?對是不少,打幾個大戰役絕對是夠人的。但是僅是不同往日了,這250萬人大多數是濫竽充數,此時的德國早就山窮水盡,涸澤而漁菜湊出來這麼些人。不論是戰鬥素養還是武器裝備,都原不如當年,甚至許多人上去就是炮灰。能真正在戰場上起到作用的軍隊,絕對不超過一百萬。
這一百萬能幹嘛?你知道盟軍有多少人嗎?大概統計了以一下,在1945年,蘇聯在歐洲戰場爆兵超過600萬,其中一線作戰部隊在400萬左右。而在第二戰場,盟軍總兵力達到了500萬,其中美軍佔大頭,有300多萬。也就是說整個盟軍,在東西兩線戰場總兵力達到了900萬。而且還不算武器,後勤以及士氣的各方面碾壓。僅僅是兵力就完爆了,而且德國還是兩線作戰,這基本沒法兒打的,除非上帝幫忙。
事實上,原本德國因人口數量的原因,軍隊的後備儲蓄就很有限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之大,兵員死傷慘重,對於德國來說,仗打的越久,其虧損就越大,並且由於人口少,國土面積小,當大部分人口被徵作兵用之後,整個國家將只剩下老弱病殘,缺少發展的空間,如果真是這樣,那德國的未來也就不再有希
望了。
再者,德國這時候已經山窮水盡了,當兵的也要吃飯啊,坦克飛機也要有油才能動啊,槍炮也要有彈藥啊。德國之前之所以有資格站出來和世界叫板,純粹是依賴於其之前所進行的侵略擴張活動有了一定的物資基礎的支撐。現在什麼都沒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不了就投了唄。
總而言之,資源供給彰顯了實力差距,德國在交戰時便傾其全力與其他國家鬥爭,奈何只能維持一時短暫的勝利,卻沒有能力進行提供長足戰爭的供給,那也只能在戰場上被打的節節敗退了。
所以,即使希特勒想要負隅頑抗,但他手底下那些人必須要為自己要為國家,要為這個民族留條後路,不能和他一起瘋啊!
綜上,對於二戰時期的德國來說,為什麼要在還有百萬軍隊的情況下選投降,一是因為不想做無意義的輸出,敗局已定,勝敗與否只是時間問題;二是自身實力不足,而對手又過於強大,正如打不贏就跑的策略一樣,德國肯定不希望自己就此成為他國的附屬,與其如此,還不老老實實投降接受戰敗的懲罰,至少也比在一再強硬地堅持錯誤決定下被滅國來的好。
白話歷史君
二戰後期,德國還有部署在庫爾蘭島上的集團軍群、捷克和奧地利的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意大利北部、巴爾幹半島、挪威等地德軍,這些兵力加起來還有好幾百萬,為何就投降了呢?
其實德國在二戰後期也曾想過翻盤,包括希特勒和德國高層還在制定各種戰術,但無奈德國此時大勢已去,不得不投降。而之所以會投降,主要是幾個關鍵原因:
精神支柱的倒塌
蘇聯進攻柏林時,希特勒知道大勢已去,心灰意冷之下選擇了自殺,當德國軍隊得到這個消息後心中的信仰頓時崩塌,從軍官到士兵沒有任何戰鬥的信念支撐下去,在以前希特勒就是他們心中最堅定的信仰,而現在信仰沒了,戰士們如同行屍走肉,部隊上下亂成一鍋粥。
德國二號人物海軍元帥鄧尼茨與德軍高層經過考慮後最終決定投降,他的理由很簡單,繼續抵抗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投降還能為日耳曼民族保留種子。如果繼續戰鬥下去,有可能德國的青少年將全部陣亡,那麼即使最後抵抗成功,那德國只剩下老弱病殘,國家沒有男人,沒有勞動力,贏了也沒意義。
國家經濟嚴重受損,後勤物資跟不上,百姓揭不開鍋了
軍艦、戰機、坦克需要石油來提供動力,而此時德國主要供油管道之一的羅馬尼亞等地的油田,全都被英美空軍炸燬,沒有石油,坦克戰機都只是一堆廢鐵。
戰爭前期德國順風順水,從各個國家掠奪資源,但到後期,為了持續這場世界大戰,德國把能提供的資源都消耗光了,面對多國的打壓,光靠德國一家支撐顯然不行。德國的海外支援全被切斷,沒有任何物資提供戰鬥需求,民眾揭不開鍋,開始餓死人了。
打戰需要武器、士兵需要吃飯、冷了需要衣服、傷員需要藥品、武器需要彈藥、石油、燃料、機械零件等等,而此時的德國沒有一樣物資能供應的上。
軍隊兵力雖多,但戰鬥素質低下
德國雖然看似還有700萬的兵力,在持續的戰爭中,德國老兵傷亡嚴重,新兵戰鬥素質低下,這幾百萬軍隊的戰鬥力,跟德軍前中期相比天差地別。
就說那些在世界各地的部隊,挪威的30萬兵力被卡在那邊動不了;經歷炮火洗禮後的高素質軍官死傷太多:死在東線、西線、非洲、北歐等,而那些新兵更是誇張,很多都是老人和小孩沒怎麼接受訓練就上了戰場,槍都不會拿。
在蘇聯和不列顛的戰鬥中,空軍人員死傷太多,技術、設備嚴重缺乏。陸軍技術兵種也不夠,精銳部隊更是在東線戰鬥中消耗殆盡。
簡單的總結為什麼投降:要為德國留種子、國家經濟已經崩潰、作戰意志不足、士兵信念崩塌、國家已經無法提供武器裝備了。
再打下去,連上圖這種槍都造不起了,這讓700萬人拿水槍去滋蘇軍嗎?
大國布衣
我來講講,原因。
1德國剩下的700萬大軍,是服從命令,投降的,希特勒自殺前,立遺囑海軍鄧尼茨繼承國家元首,然後他下命令投降的,以德國軍隊的服從傳統,和容克軍官團的榮譽感,會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國會大廈,有的狂熱法西斯分子用鎖鏈把自己綁在重機槍上,戰鬥到底的。
2德國的形勢已經四面楚歌,明眼人都知道,命不久矣,兩線做戰,豬隊友意大利已垮,與全世界為敵,東邊頂住俄國佬,等西邊美國人來踢屁股。
3現代化軍隊,打的是石油,鋼鐵,打的是後勤,別的不說,德國已經木有汽油了,坦克趴窩,飛機上不了天。魯爾區,軍工廠被炸得一塌糊塗。德國已經木有實際的空軍了。
4士氣低落,訓練不足,久經戰爭考驗的老兵已經打光了,戈培爾的國民敢死隊,就是一群孩子和老人,幸虧德國保住最後的底線,木有讓女人直接上戰場,這些人,木有經過軍事專業訓練,是無謂的抵抗。
5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經過盟軍的無差別轟炸,和控制面積不斷縮小,加上,自己的焦土政策,德國已經木有糧食了,吃都吃不飽,還打什麼。
先講這麼多。謝謝
天天扎心13君
二戰進行到最後階段時,德國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屏障,部署在其他地區的德軍有的已經被打散,有的已經失聯。等蘇軍逼近柏林的時候,德國能用的軍隊已經很少。所謂的700萬守軍,主要是受過簡單訓練的民兵和平民,在狂熱的希特勒看來,他們可以去拼命。
但德國大部分將領比較理性,在他們看來,送這些毫無經驗的平民去戰場,等於透支德國的未來。這些民兵不可能改變戰爭的大勢,如果他們全部死光了,誰來建立未來的德國。當時的德軍,真正的主力精銳已經在諾曼底登陸、蘇軍反攻的過程中全部打光。僅剩的一點精銳坦克師和外圍防禦部隊,大多隻是二線軍團,不是希特勒的王牌軍。歐洲的地形總體上以平原為主,德國的最大地理座標就是波德平原。從地利角度出發,德軍攻強守弱,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天險和要塞,發動戰爭就是一條不歸路。而英國和蘇聯則不同,都有地利優勢,可攻可守。
投降是德國最好的選擇。首先,他們的首領希特勒已經身亡,群龍無首,軍心渙散,沒有反擊的信心。1945年,經過激烈的戰鬥,蘇軍佔領了國會大廈,很快就要攻入希特勒的住所。希特勒心裡很清楚,如今大勢已去,完全沒有翻盤的機會,於是選擇了開槍自盡。看到最高統帥都這樣了,想必沒有士兵會覺得自己能打勝仗了吧!德軍雖然數量龐大,但分散在歐洲各個國家,最重要的後勤保障也沒有了。如果再打下去,沒有了後勤供應,彈盡糧絕是早晚的事。第三點,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對德軍進行左右夾擊,直接佔領了柏林。德國指揮層的高管們就在柏林呢,想跑都跑不了,他們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投降,這樣還能保住性命。如果沒了性命,其他事情自然就免談了。當時的局勢很明朗,美國、英國、法國、蘇聯聯合起來,把德軍徹底包圍了,他們沒有了翻盤的機會,如果再硬撐下去,只能是無謂的掙扎,沒有意義。德軍作戰很理性,不會像日本那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會理性分析戰況,分析對策,最終得出結論,殊死一搏是沒有可能了,要想把損失減到最小,最好的選擇就是投降。德國在5月7號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天就簽署了投降協議書,德國想佔領其他國家的想法完全被粉碎,希特勒帝國徹底覆滅了。
德國的國力也不允許德國再打下去了。德國的有志之士也很多,他們已經清楚的知道德國的戰敗是不可避免的。德國需要保留戰後崛起的火種。當時的德國敗局已定,再打下去的話也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既然勝利無望,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投降呢?
實際上德軍在蘇聯斯大林格勒的會戰失敗就已經是敗局已定了。如果那時德國投降的話是最合適的時機。但是希特勒在後期就好像是一個輸紅眼的賭徒一樣,總感覺還會有翻盤的機會。你願意接受失敗的命運。當時整個戰爭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在不在德國之手,斯大林格勒的會戰也標誌著德國由盛轉衰。當時很多德國軍人也表示該和盟國談判了,但希特勒認為德國還有一戰之力。所以希特勒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增兵以及從各地調集軍隊回德國駐防,決定在和盟國拼一次。這個時候的德國其實在軍事將領方面都已經開始疲倦不願意在打下去了。而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也是德國不得不戰的原因。
而此時的德國高層已經清楚的知道敗局已定,其他的做法也都是無用功之舉。所以也沒有反對鄧尼茨的決定。因為後期德國軍隊已經開始徵招未成年人參軍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顯然不適合德國。而且德國在物資後勤方面嚴重的供應不足,裝甲部隊以及飛機損耗根本沒有能力再進行補充,新招的士兵甚至連武器彈藥都保證不了。這還如何進行作戰?而且彼時柏林已經被蘇聯佔領,更是削弱了德國抵抗下去的資本。所以德國的投降是必然的。
經常用了
二戰打到最後,德軍已經是四面楚歌,不僅僅面臨蘇聯的收復失地和全面反擊,還有英美盟軍的諾曼底登陸。
德軍最能打仗的真正精銳部隊全部投入了巴巴羅薩計劃,到了蘇軍突入柏林的時候,很明顯的,他們的精銳之師已經基本上葬送在了蘇聯廣闊的雪地上、嚴冬裡了。隨著蘇德戰力的此消彼長,蘇聯越戰越強,德軍卻越打越弱,無論是後勤補給、工業製造、還是兵員後備以及國民士氣,蘇聯已經逐漸佔了上風。
特別是後期蘇聯的軍工製造能力,已經不是德國能夠望其項背,德軍在撤退的路上,大量的重裝備都被拋棄在了路邊成為廢鐵,但是蘇軍不但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坦克、大炮、戰機,還造出了二戰末期的魔鬼打擊火力--喀秋莎火箭炮。每每 一個齊射,就讓德軍魂飛魄散,膽戰心驚。
不但蘇軍已經攻入了柏林,英美盟軍諾曼底登陸成功後也一路所向披靡,德軍已經全面喪失了戰爭意志。最重要的是,柏林淪陷了,他們寄以希望的偉大元首希特勒都自焚而死,蓋世太保、黨衛軍也全面崩潰,他們還為誰賣命?
而且就算他們還願意戰鬥下去,已經很清楚不過是無謂的死亡而已,盟軍已經殺紅了眼,不會在乎多死幾個人,而他們面臨的將是報復性的屠殺,完蛋的將不僅僅是他們,還有在仇恨下失去理智的盟軍對他們妻兒的報復性殺戮,那將會毀滅掉整個德國和日耳曼民族。
這個時候,就是傻子都知道該如何做,即便是武士道洗腦下的瘋狂日本人,最後在形勢比人強的時候,不也乖乖舉手投降?
明德山人6998
希特勒還是不錯的,自知德國必投降才可不亡國,所以選擇了自殺。如果繼續抵抗,德國人會被殺光。一但決定不投降,會激怒蘇軍和美英法,德國會從地球消失。人也會被徹底殺光。日本也一樣,如果連原子彈都不起作用,美蘇中會聯合絞殺,蘇軍進中國東北後會進攻朝鮮,既使不兵進關裡,也會在武器,物資方面向中國提供援助。侵華日軍會被順間消滅,然後中國軍隊就會被美國邀請去日本本土作戰。就是:美國出錢出武器,出空軍,海軍艦艇,中國出人,蘇聯完成消滅朝鮮日軍。最終:數百萬中國軍隊進入日本本土作戰,美蘇用空軍狂轟濫炸作掩護。在傷亡百萬大軍後,日本被徹底消滅。也就是:現在的地球上沒有德國和日本。德國被法蘇分解,日本被美蘇分解。但做為戰略考慮,美國會把日本四島中的其中一個島分給中國,來牽制蘇聯。英國由於離德國遠,法國近水樓臺。美國會撤出。法國為了報答英國會把自己的領土分一些給英國。
老夫有話說5
只知道德國人還有700萬大軍,那麼知道德國人的對手有多少嗎?當時蘇軍已經擴充到1100萬,美軍的數量比這個數量還多,英國的數量也不見得少。不計算其他盟國的兵力問題,僅英美蘇三國就已經對德國構成壓倒性的優勢,繼續打下去,德國還有什麼意義?
德國投降前夕的話,其盟友已經全部消失了。僅靠自己700萬軍隊去與自己幾倍於的對手進行交付,實際依然沒有任何勝算可言,更不要說德國還拿什麼去拼,所謂的700萬隻是一個大概數值,實際卻遠遠沒有那麼多,實際狀態更絕對沒法與戰爭早期相比,都是殘兵敗將,老弱傷殘級別。重武器已經基本損失殆盡,也沒有什麼彈藥了,談不上什麼物資儲備的了,因為軍工生產已經被崩潰掉了,也就是說繼續打下去,德國沒有新的裝備補充,燃料補充也幾乎沒有了。
德國人實際上已經沒有能力進行一場戰爭,打下去只是增加自己的傷亡,增加自己的損失,而不是給對手製造什麼麻煩,所以早一點投降對於德國反而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