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何想逃離醫院?

醫生為何想逃離醫院?

醫生被譽為“白衣天使”,救死扶傷是無比崇高的事業,醫療行業的收入總體上也不錯,卻為何有這麼多醫生產生逃離的念頭?

遼寧省醫師協會1月10日向社會公佈了“遼寧省執業醫師職業壓力、職業風險、職業滿意度與職業倦怠現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有41.4%的醫生想到離職,近三成醫生家庭生活存在矛盾,四分之一醫生的心理狀態不佳,五分之一醫生平時超負荷工作,超過半數的醫生對工作缺乏成就感。

遼寧省的情況如此,其他地方的情況想必也差不多。可資佐證的是,據中國醫師協會的調研報告,近八成醫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做醫生,有醫生甚至表示“寧可兒子去拉板車,也不願他再來受這份罪”。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醫不過二代”,它與超四成醫生想離職、超半數醫生對工作缺乏成就感一脈相承。

醫生被譽為“白衣天使”,救死扶傷是無比崇高的事業,醫療行業的收入總體上也不錯,卻為何有這麼多醫生產生逃離的念頭?實際上,人們是否愛崗敬業,收入高低固然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但還取決於職業壓力大小或辛苦程度、職業榮譽感或成就感,以及基本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充分保障。

目前,由於社會輿論對醫療行業評價較低甚至“妖魔化”,使很多醫生難以從職業中獲得榮譽感和成就感。不可否認,確有一些醫生或醫術較差或醫德敗壞,而承擔罵名的卻是整個醫生群體,並且這種“刻板印象”很難扭轉。醫療是一個特殊行業,因為“人命關天”,所以人們會苛求醫生,恨不得要求醫生能治好所有病症;因為信息不對稱,所以人們會誤解醫生,即使醫生做得再好有時也難“自證清白”。一方面是患者及家屬的苛求和誤解,另一方面是一些醫生自身有問題,致使醫患雙方相互埋怨、關係惡化,矛盾衝突不斷,“醫鬧”頻出,傷醫甚至殺醫事件屢屢發生。當醫生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他們怎麼不會產生逃離的念頭呢?

醫患關係緊張,醫生如履薄冰。但我們更需正視一個問題:如果醫患關係惡化下去,將來誰為我們看病?因此,除了加強醫療行風建設,嚴懲醫德敗壞行為,政府有關部門應致力於從兩方面來給醫生“減負”:其一,加大醫療投入,讓醫院迴歸公益性質,不再為創收所累,不再追求經濟效益,不再將醫生的收入與創收掛鉤,不再變相逼迫醫生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相應的,醫生不必為收入擔憂,能夠從容履行職責,真正以“醫者仁心”對待患者,將救死扶傷而不是創收作為職業成就和榮譽。其二,完善醫療糾紛處置機制,為解決“醫鬧”問題、彌和醫患矛盾打造一個制度性出口,使得醫療糾紛發生後,患者及家屬不是找醫生鬧事,而是找公正、獨立的第三方評理。如果醫院或醫生有錯,患者有地方維權;如果醫院和醫生無錯,也能討回清白而不必向“醫鬧”屈服。

總之,醫患本不該成為打不破的矛盾體,理應相互理解、加強溝通,只有“解放”醫生才能“解放”患者,給醫生“減負”不僅是醫生的福音、醫療行業的福音,更是為廣大患者增加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