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专职的农夫吗?在家务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心阅读


感谢豫东小农的提问,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大家好我是椒乡帽子哥。



作者在这里说到现在有职业的农夫吗?我可以明确的回答:有!因为我就是一个专职的农夫。本人自2013年12月份退伍以来,因为学问不高,工作又不好找。就去了工地干了两三年,在2016年的时候和父亲大人经过一番谈话,决定在家以种地为职业,很快我和父亲的思想达到一致!

在2016年11月份的时候在我们当地的大力支持,在我们当地政府的指导下,我父亲成立了我们自己的合作社:柘城县康柘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土地流转了1000余亩!



主要种植农作物有:西瓜.辣椒.小麦等农作物!其中我合作社辣椒分别在17年和18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县辣椒种植大户的第一名!种植的西瓜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等一些大城市!并先后带领附近300余名群众在我合作社参加劳动,并得到我们当地政府的高度支持!



经过这两年的种地心得总结,自己感觉种地没有什么丢人之处!反而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以上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喜欢椒乡帽子哥的可以关注我一下,谢谢!🙏


椒乡帽子哥


我亲身体验过的农夫生活,就是到了农忙季节会定期的出去给那些忙不过来的人家打工帮忙,赚些养家糊口的费用。在我小的时候,还有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这个农民,到了农忙时节,他就会结队一起的出去找活干。也都是干的辛苦活,十分的劳累。这些农活不只是那些庄稼,还有一些木匠、泥瓦匠等等。如今天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群匠人,他们凭手艺吃饭,只是活跃在农村这样的一个舞台里,没有被更多的人关注。

如今的农村已经远远好于从前,就拿我们北方(山东)这里的农村来讲,以前的时候我们这里是种小麦玉米居多,一到了秋收、过麦(mei)时节,家家户户都忙得不行。那时候机械化还远,没有那么发达。往往秋收、过麦,这两个时节都要占用一个月的时间。而如今全部都是机械化,有专门儿开收割机,播种机,耕地机有这样一群人。一到了秋收、过麦(mei)这两个时节,他们都会出来打工。通过机器机械化的手段,很短的时间就会收割完毕,大大的节省了劳工,而这样一群人也就是新时代的“农夫”吧。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我们当地对于种植传统粮食面积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开始种植温室蔬菜,就是那种反季节蔬菜。温室大棚在冬天种植西葫芦,基本上一个家庭,就可以种植一个100米左右的大棚。一年的经济作物收入远高于粮食收入,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蔬菜种植。但毕竟这是一个有技术门槛的行业。虽然也算是农民,也算是在家务农,但是每天都要在大棚里,悉心照顾蔬菜,要定期的施肥打药,看着他们一天天的生长。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还要定期的采摘也非常的劳累。

久而久之这样种植蔬菜的农民越来越多,也形成了当地的蔬菜市场,家家户户都会在凌晨很早就把自己采摘的蔬菜卖到市场里。但毕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西葫芦结果的时候每天都会有收入。与种植庄稼粮食作物来讲,收入相对高一些,对于整个家庭的开销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如今再家务农,农民收入生活也高一些,很多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都会去学驾照,然后也开始买车,然后整个农村的生活面貌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比起很多外出务工打工的一些农民工来讲,在家种植蔬菜,虽然劳累一些,但毕竟收入稳定。作为农民来讲,如果在农村的生活,那只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吃的苦多,耕种的土地多,然后自己的农民的一家日子才会越来越幸福。


老刘讲农技


我爸妈绝对算得上是专职农夫,而且专职几十年了。爸妈都是60后,算算都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了,有时候想想真的辛苦他们了。

爸妈现在在镇上住,租了一个大队的20来亩的农田,租期5年,租金每年结算10000多。村子里还有家里几口人的口粮田,不算抛荒的,合计汇总大约4亩多点。

镇上租的地就在家门口,都是连成片的,农活干起来也省事不少。租的地是用来种植和培育杂交水稻种子的,一年就种一季。但是呢,20多亩地分两批种,每批10来亩的样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插秧、施肥、喷药、收割、晒谷都可以分批进行,更不会累,也不会太赶。缺点呢,就是把时间拉得太长,导致一年都要被捆绑在这片土地上。老家自家承包地通常都是用来种自家吃的普通水稻,有剩余才拿去卖。

老爸自己买了一辆耕地机,所以耕地耙田的事都自己干了。两个时间段是需要请人的,那就是插秧和收割:插秧要赶时节,收割要赶太阳。

接下来说说一年的收益:杂交水稻种子平均每斤收购价6元左右,亩产年平均400斤上下,这样毛利润大概在6000元,除去成本,一年下来大概能挣30000块左右。村里的承包地种的口粮,剩下能卖的粮食大概也就2千来斤,折合成现金3000块不到,一年日用都不够。

在家里,最花钱的应该是人情往来,每年花在这个上面的金额少说得有10000+。所以,爸妈两个人在家辛辛苦苦,勤勤俭俭一年下来,能攒20000就算非常不错了。

唯一的好处是,在家务农时间比较自由,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由自己安排,不用受人管束。就比如现在清明都快要到了,爸妈他们都还没下过地呢。就因为这点,父亲才会专职在家务农几十年!


以上是一点根据自家情况真实分享,仅供参考。你觉得全职在家务农的样子是什么模样呢?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一点三农


我是在2014年至2017年的这三年的时间里在我的老家专门种地的,及一年四季都没有出去打工挣钱!因为媳妇在中学教学孩子太小,所以在家里就流转了26亩多地再加上自己的3亩地在家搞种植业。

我就谈谈自己在农村老家的务农的生活状态,有可能不是大家想的那么艰难:


首先得适应农村的慢节奏的生活状态,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收种的时候或者浇地的时候比较忙一些,有可能加班!主要还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所以什么事都得自己多费心和操心。但是有一点很值得我骄傲的,就是农村的夜里很安静,睡眠质量很高,并且早睡早起,农活不忙的时候还能在田间地头的小路上跑步锻炼身体,

能种植一些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蔬菜和农作物!在家种地我每年都喜欢种红薯,葡萄也栽了两颗,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买到一棵好的石榴树苗。因为孩子们特变喜欢吃石榴。


因为在家种地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所以我也习惯了经常跟年纪大的人在一起。孩子们玩耍比较方便,因为每家每户都是独门小院,大都是土地所以就不害怕孩子们磕着碰着。下地的时候也能带着他们下地干活。庆幸的是我的两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没有打过点滴。{大的女儿5岁了,小儿子2.5岁了}两个小家伙在农忙的时候还帮组我们夫妻两个干活呢!

在农村这几年养成一个良好的存钱的习惯和勤俭节约的习惯,既在阳历7月份和冬季的时候是卖大蒜和其它粮食的季节,只有这个时候才是见到收益的时候!

现在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相信在农村当一个新时代的新农人或者叫新农夫也是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的一个很好的机遇!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豫东小农


这个必须有!娘家哥哥高业毕业以后就留在了村子里,务农至今。

三十多年来,他种庄稼、干农活成了精,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村里面的农业推广技术员,村里人买种子、施化肥、防止病虫时有个疑难杂症的都爱找他咨询,后来他开了一个农资服务店,方便村里人购买,自己也多了一份收入。



我家兄妹四个,只有哥哥留在了村子里。其他人都随父亲办了农转非,哥哥当年因为已超18岁无法办理,只好一个人留了下来。后因为怯场高考失利,最终还是留在了村里。为此,父母愧疚了好多年!

两条进城之路被斩断之后,哥哥死心塌地留在了村里面结婚成家生孩子,成为了村里边高学历农民。现在五十多岁的他在村子里面可算是最年轻的农民,比他年轻的七零后、八零后以及他的儿子九零后们大都进城务工去了,留在村里面的尽是些3869队伍(妇女老人和儿童),哥哥一直以他的年轻和知识帮助和带动着周围农家人。



现在的哥哥,多次接受了县里面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关知识培训,还有各个农资厂家的专业培训,种起地来,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游刃有余了。现在的哥哥,多次接受了县里面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关知识培训,还有各个农资厂家的专业培训,种起地来,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游刃有余了。

今年开春,县里边一个农业托管合作社找他合作,一起为我们村外出打工的农家人办理土地托管业务,进行规模化种植,从推广省农科院高新技术成果,使用农业机器人,以及在农资优惠供应和粮食收购高于市场价三个方面让农家人增收得实惠。

可见,行行出状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像哥哥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专业的农夫之路应该会越来越宽广。


村姑说村事


当然有,回答是肯定的。

我身在农村,知道干活也相当辛苦,没办法只能拼了,要么还怎样。想外出,又没技术,主要是上有老下又有小,只能改变原来的传统和新技术猛干了。

其实农夫不农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能改变收入大,工作没那么繁重,带来更好的生活,现在干农活的收入比在城市打拼的收入也不差。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先进技术都能用到,以前人耕地很慢,效果慢也不快,现在机械化操作几十亩地很块就能耕完,种完,收完。一年收入不错。

我们村就有这样的专业农夫,一家人种的种,养的养,连环收入,别瞧不起农夫,说起收入可能比起一些在外打拼的收入还高得多,不说你还不信,有一家,就靠种家乡水稻,甘蔗,家乡一些特产,一年收入也有大大几十万,这比起在城市的大老板虽然是芝麻之事。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现在国家大力推广农村建设,公路,房子,等等各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生活质量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专业农夫更有发展的余地,就算在家务农同样感到光荣。

每当我回到家乡,看到辛勤的爹妈,总感到他们很伟大,默默地守护着这一片土地!看到乡亲们总是这么热情,看得出在家务农也是很快乐的!他们还对我说,好多城市人还向往我们农村好。







柠檬4408美食创作者


我是一个70后,先生在珠三角工作,我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最小的今年读三年级,大的读大学了,一共五个孩子,14年辞了工作回来专门带娃。刚刚回来真的是非常不适应,送娃去学校上课后,我除了买菜做饭,其它的时间就无所事事了。幸好我妹嫁的这里还有最后一点点耕地,大概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一亩,分别是三个地方。有一块三四分的专门种菜吃,另外两个地方分別种花生或者番薯。一般下的都是农家肥,到农忙时期还是比较累的,因为自己一个人做事情。除了带孩子之外,我应该也算是比较专职做农民的了。虽然累,但是我很快乐,很充实,因为种地,也算是锻炼身体了,总比无所事事的去打麻将好的多吧。


黎张相沫


其实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农业工人。

其实题主的描述是当今农村的普遍现象。

但是,正是由于传统的农民纷纷洗脚上田,

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那么农村的土地等资源会闲置下来,

农村的未来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

这时候就会出现专业的农业工人,

通过大量使用机械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其实,

在东北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这种农场式的专业化、机械化生产已经非常普遍。

这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

无人机和无人机械将应用于农业,

农业将进入自动化和智能化时代,

作为一个农业工人会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场景,

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操作屏,

根据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资料,

下达指令就可以操作机械完成生产活动。

那体验是相当爽的。


雷哥观教育


我就是一名普通农民,现在专职务农。以前虽然是农民,但从没有把农业当事业去做。做过工程,也做过生意,还当过农民工。后来慢慢发现自己不喜欢城市喧哗,人心复杂,生活快节奏。2015年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位做农业的朋友。和他交谈中得知,做农业也可以赚钱,效益还可以。于是回到家,做了一名专业农民。

回到农村,生活节奏慢了,生活安静多了,空气清新,心情也舒畅了。后来发现做农业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吃苦耐劳,还得是个多面手,经济学,销售,法律,风险评估,专业技能,规划等都得懂些,一个人身兼几职,真的不容易。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农民很少相信有专业技能的农技师,总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差距大。只能看着他们犯错。也很少专职做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缺乏对自己负责任态度,“活干了,农作物长不长,不是自己的事”。很少有人寻找原因。

这也许就是真实农村生活。





半生烟火a


现在还有专职的农夫吗?在家务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让我这个农民来给大家回答,简直就是如鱼得水,说实话最近几年我本人在家从事的就是专职农夫,除了种植3亩地小麦还有2亩地油菜,还有3亩地的果园,平时还在菜园在种一些蔬菜,供自己家人食用,全家现有五口人,母亲、两个孩子、还有我们两口子,农闲时媳妇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帮忙,媳妇就这样穿行在两点一线之间,而喂养孩子和种植庄稼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和我身上,作为一名80后的青年农民,在家里做全职农夫,其实这几年一来,也有不少的感慨,有心酸、有喜悦、但也很快乐。


在家务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说到体验只能用一个形容“忙”,尤其像我这种情况,闺女上小学二年级,儿子还不到两周岁,母亲已过六旬,媳妇外出打工,况且村子里没有学校,女儿上学还得到镇上才行,而又离得太远,只能租房陪读,这种情况在我家乡随处可见。

对于地里的农活也只能抽时间来干,尤其是苹果收获季,忙的有时候都顾不上吃饭,早起喝点茶、吃一些馍馍,直到天黑才回家,有时候累得半死,但看着自己懂事的孩子好家人,顿时感觉又好了许多,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的持续着,农闲时给孩子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还得上地里干些零活,期间要是村民有事邀请,也得去给人家帮忙。

为啥农村专职农夫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

其实整个村子像我这样的专职农夫还是不太多见,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回来一次,有些人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作为80后的我,有时候也在想,到城里打工,但就是无法脱身,上有老、下有小、走了之后谁来照看他们,只能踏踏实实在家种地、多栽一些果树补贴家用。



这几乎就是目前整个农村现象,年轻人都感觉在家种地不划算,不如打工来的实际,有时候赶上市场行情不好,种植庄稼根本几乎是没有收入,还得往里投钱,记得那时候我闺女还小,自己辛苦种植的苹果才卖几毛钱一斤,品质稍差的只有几分钱,一年下来的收入,还不到人家打工挣钱的一半,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都去打工的原因。


农村想要发展,就得种植人无我有、高品质的农作物,结合科学技术,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如观光农业等,不过还得结合市场销路,唯有如此才能有较好的收益,这也是近几年做专职农夫以来,得到的最大醒悟,所以做专职农夫就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未来我们这些青年农夫才能更好的扎根农业种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