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为何一生坎坷?

胡玛莉


因为诗圣杜甫大半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生活惨淡无光,倒致一生坎坷。

我们在提到诗仙李白的时候总不可避免地提到诗圣杜甫。杜甫年少时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毕竟父亲是兖州司马,他经常游历山河,结交了许多有名的人。但是因为运气不好,导致自己两次参加科举,可是不中。于是就心灰意冷,去游历山河去了。在杜甫32岁时候遇到了李白,杜甫很崇拜李白,在自己的很多诗篇中都提到了李白。虽然李白诗中写杜甫的诗并不多。

至于杜甫地后半生颠沛流离了,大概是在杜甫四十岁那年,他写了一篇《大礼赋》,幸得唐玄宗赏识,给了他一个候补官位,但拒绝出任校尉。之后他从长安还没踏进家门,就听见家里哭声,原来是他最小的儿子因为缺吃少穿给饿死了。之后安史之乱开始了,他就去投奔新皇帝唐素宗,中途还被当成反叛人士给抓起来了,不过幸好最终还是见到了唐肃宗,并被封官。

但杜甫做官并不如意,之后又去四川投奔他的好朋友严武,来充当幕僚。并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四川著名景点杜甫草堂了。这时候杜甫已经五十多岁了,而且生活依旧贫苦,他直到死去一直生活在草堂里。

这就是杜甫的一生,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他的一生。但就是这惨淡的一生,给了杜甫很多感触,由此创作了许多著名诗篇。因此被称为“诗圣”。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古印度东北部小国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身帝王世家。虽然他的国家相对弱小,臣属于大国,而作为王子,他的一生本来可以平安顺达的。令人十分震惊并且万分敬服的是,他出城几次,遇到老者、病人和死人后,便觉悟到众生皆苦,人生不可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之宿命。生命都是短暂的,人被各种欲望羁绊折磨,人的本性被外界的纷纭的欲念和信息遮蔽,不懂得世间的因果,因此,肆意妄为,造了不少恶业,却不自知。

苦,或许即为众生之本相。

[佛陀]

诗人作家,锦心绣口,敏于感受,长于表达,能够充分抒写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变幻和痛苦。越是伟大的诗人,越能直观真切地呈现出生命的苦与痛来。

从这种意义上讲,伟大的诗人,必然同时也是伟大的殉道者。他们以自己为牺牲,以其时代为贡献,以揭示众生之本相为使命。

杜甫作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诗人,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一生,注定是坎坷的。或者说,正因其坎坷,才成就其伟大。

杜甫坎壈一生,却又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一生。他的愤懑痛苦,是当时备受压迫者,有志不得伸,有寃不得诉者的痛苦。他的痛苦,也是一切被压迫、遭到不幸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痛苦。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图,被李隆基、杨国忠和李林甫等昏君奸臣葬送!“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也被岁月消磨殆尽。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及其家人,被裹入逃难者的洪流之中。那时,他是诗人杜甫,更是难民杜甫。难民是不幸的,杜甫的“诗史”,正是精炼押韵的难民实录。

杜甫又是幸运的,作为士大夫,身在仕籍,得以免除诸般徭役、兵役。在石壕村中,如果他也是寻常平民,肯定也被拉了壮丁!

在咸阳桥边,如果杜甫家族也是普通百姓,那么,也不免“耶娘妻子走相送”,生离死别,悲伤哭泣,“哭声直上干云霄”了!

[读杜甫,愈觉其可敬,读李白愈觉其可爱。风雅君倾心李白,但却越发不敢雌黄老杜]


杜甫又是不幸的。他自己的幸运,并不能消减社会的苦难,甚至也不能减轻他自己的痛苦。作为孔子精神上的后裔,济世爱民是其人生信仰和生命哲学。可是,天崩地裂,百姓流离失所,他却无能为力,不能救生灵于水火。

他只有一支越发苍老悲凉的笔,饱沾着悲愤的无奈,一字一顿的诉说。仿佛白纸是法庭,能够给他,也给他所热爱的君父家国、百姓同胞以最后的,也是永恒的公正。

然而,他一直没有盼到这种公正的到来。有时,貌似略见曙光,他便兴奋不已,“漫卷诗书喜欲狂”,还要“却下襄阳向洛阳”。好像暂时忘却了子女被饿死、兄弟骨肉分散的悲哀。

王师小胜之后,却不能一鼓作气势如虎,反而常遭到意想不到的的惨败,生民之难,益发深重。老诗人的心胸似乎难以装盛这一波有一波的苦难和折磨了。

“古来大才难为用”,向来温柔敦厚、雅正中庸的杜二,有时不免偏激。这种偏激之中,却有种让人悲凉的深刻和真切在。

[冯至先生《杜甫传》]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为绝世天才,不世出的谪仙人李白悲哀。难道他只为李白悲哀吗?

我们最深切的同情,最终指向的都是自己!而这种“自我中心”,却并不自私,也不狭隘。毕竟好汉识好汉,英雄最懂英雄,而天才更能理解天才的悲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千多年后,熟读李杜诗篇的赵翼,渴望引领风骚,甚至已不觉李杜文章新鲜的他,却最懂杜甫等人。这两句诗,简直是杜甫人生和艺术的最精确最简练的注脚。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诗人是永恒国度的王者,在他们自己的时代,纵然不被视作小丑,却常被世俗统治者轻视,司马相如被汉武帝以“倡优蓄之”,唐玄宗则希望李白作个协律都尉,为其淫乐助兴。

杜甫则更惨,落魄了大半辈子,才见到皇帝。结果,自己太老实太死板,站错了队,差点没把小命搭上。新晋皇帝肃宗李亨,已经把他打入另册了。

纵然杜甫交了大运,像老哥高适那样,中晚年才得志,成为一方大员。或者像诗佛王维那样,官隐于朝,那么,杜甫还是杜甫吗?

曾经饱受苦难的高适们,在世俗意义上是成功了,大器晚成,逆袭成功,进入统治集团。之后,他又留下什么呢?

立德是圣人明君之事,立功乃将相之业,诗人的事业是苦难,是弱者的营生。

诗人渴望成为强者,拥抱尘世的幸福,但诗人并不满足于自身富贵。

伟大的诗人,生而为己,他们为理想为信念而活。

伟大的诗人,又因其胸怀天下,志在苍生,为他人为公义而活!

弱者常在,苦难长有,诗人的事业永存,诗人们的坎坷,便不可能结束!

这种坎坷,神圣而伟大!


更多人文精彩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欢迎分享转发,留言交流~~



风雅宋


人生本就坎坷,看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那一个不是命运坎坷呢?苏东坡有首诗这样写的:人皆有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有儿愚蠢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大约能够无病无灾到公卿的,就不算一生坎坷了。可以,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在我看来,杜甫的命运不过与大部分人一样,人生有起有落,有悲有欢,如此而已。

可是,现在杜甫一生坎坷被做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说明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杜甫的命运不应该是那样的,他起码应该更好一些。这个更好,大概是官可以做的更大一点,特质生活条件应该更好一些。但是,命运这事是人生的全部条件综合起来形成的结果。杜甫的命运只能是那样,不可能是另外的样子。

杜甫好歹也是个官。比起孟浩然等没有当过官的,算是不错了。而且,工部官员郎也算是个不小的官了,和现在比照,大概也算是厅级干部了。当然,这只是他最后的官职,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官职都不高,大多数时间是给别人当幕僚。说坎坷,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坎坷,是与他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相比得出的。假如杜甫不是“诗圣”,相信人们也不会在意他的命运是否坎坷。

以为文学成就巨大,就一定要当大官,这样的认识是有问题的。但持这样认识的人却不在少数。普通人形成这样的观念,不是自发的。而是受到文人的影响。怀才不遇,正是千年以来的文人心态。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当官的能力,是取决于政治才能,而不是文学才能。文学才能好的人,也未必就能当好官。所以文人的怀才不遇,可能是个千年的误会。

文人有文人的品格,政治家有政治家的品格。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其中最关键的差别是,文学家必须有真性情,必须对现实的某些方面有深刻的体验。在文学作品中,把这种对生活的体验表达的越深刻越真实,就越能感动人。一个能够感动人心的文学作品,他的作者必然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而政治家或者说当官的,却不能轻易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倾向。他必须是中庸的,不偏不倚的。所以,一个好的文学家,可能不一定是一个好官。这就是许多文人怀才不遇背后的原因。

文人常常是有个性的。有了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表达,才能被别人记住。杜甫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有句名言说,性格决定命运,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杜甫的坎坷,与他的性格,绝对有相关性。《旧唐书》杜甫传对杜甫性格的评价是:“煸燥”二字。这个词现在不怎么用了。如果用现代的词语解释一下,大概有急燥,狂傲,遇事走极端的意思。这样的性格,是不太适合当主要领导,当个副手,大概还是可以的。

杜甫的性格,大概与遗传有点关系。他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祖孙两代都是著名诗人,在唐代也不是很多。当然杜甫能成为诗圣,也有遗传的因素。

杜审言是初唐时期大诗人。他狂傲是出名的。一个有名的例子,一次朝庭考核官员。当时的考核方式,是每人写一个判词,其实也就是公文写作。考核完之后,杜审言在许多同僚说:“苏味道要死了。”苏味道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考核的主考官。这些同僚们听了杜审言的话,很诧异,问:“为什么?”杜审言说:“苏味道看到我写的判词,羞也羞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杜审言的狂。也正是因为他的狂傲,同僚们对他很有意见。他的两个上级合伙想陷害他。杜审言有两个儿子,大的杜并,小的杜闲(即杜甫之父)。大儿子的脾气也是相当火爆,听说有人陷害自己的父亲。拿了一把刀,就把父亲的上司给捅死了。这两个事,都是正史所载。杜甫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性格“煸燥”也是应有之义。

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使得杜甫的文学水平很高,但现实的行政能力却并不行。这样的人,是适合当幕僚,在公文处理上是他的强项,但现实政务的处理水平上,却是不行的。虽然杜甫的诗中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宏大誓言,可是,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文人们谁都能说出来。可是真正的实施起来,是需要政治才能的。而这恰恰是杜甫欠缺的。所以,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给别人当幕僚。其中最有名的是严武。

严武对杜甫是很好的。因为他有政治家的风度,能够容得下杜甫。给杜甫这样的人当领导,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旧唐书》记载了一则杜甫与严武的故事,可看出杜甫的性格。严武的父亲叫严挺之,是当过唐朝宰相的。有一天,杜甫对严武说:“严挺之竟有是儿。”意思说,没想到严挺之竟然有一个这么好的儿子。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中国人讲话是讲究身份的。这句话名显是长辈夸晚辈的话,现实是,严武是杜甫的上级领导。严武当然知道杜甫的为人,也不去怪他。两个人相处还是不错的。可是等严武去世之后。杜甫的工作就不好找了。

至于说到杜甫生活的困苦,物质上的艰难,那是战争造成的。在战争的形势下,许多比杜甫大的官都穷困潦倒。杜甫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杜甫虽然官做的不大。但他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政治上,而是体现在文学上。正是由于命运的坎坷,才使得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他把这种体验用如椽的巨笔写出来,就成为一部有温度有情感的历史记录,成为诗史。

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人幸。杜甫自己也说过,文章憎命达。或许正是因为命运的坎坷,才造就了文学的伟大。才成就了诗人的不朽。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曾经历的苦难,最终都会成为人生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