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沿淮地區白茬田種植效益?

王中海


沿淮地區特別是淮河以南地區,白茬田面積非常多,僅信陽地區就有600萬畝,這些田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戶沒有其他收入情況下絕大部分冬季種植的是小麥和油菜。

隨著經濟發展,農民就業渠道越來越多,冬季種植小麥和油菜帶來的收益已經和務工收入沒法相比,再加上近年來雨水增多,小麥油菜產量不高,收益太低,再加上在收割小麥期間來回奔波,又會耽誤掙錢,所以乾脆選擇冬季撂荒。

這種習慣延續到土地大規模流轉時,種田大戶也不再敢於嘗試種植小麥油菜,雖有零星種植,但效果也不太好,究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原因:

1、油菜機械化程度太低

油菜機械化程度太低,人工投入太大,勞動效率不高,這也是農民不種油菜原因。

2、小麥品種選擇不對路

在前些年,由於雨水較少,淮河流域開始放棄紅皮小麥品種,轉而種植產量更高的北方白皮小麥品種,從豫麥18開始,大部分地區都變成了白皮小麥的天下,紅皮小麥因為株高比較高,抗倒性差,幾乎全部退出這一市場,隨著淮河流域降雨增多,白皮小麥耐漬性差,不抗穗發芽,高感赤黴病,農戶不再種植小麥就是必然。

3、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年久失修

種植小麥和油菜排水是第一位的,由於多年只種植水稻,田間排水系統嚴重堵塞,每逢降雨,麥田變成稻田,結果麥子還沒成熟,已經被淹死,也就不會有產量。

4、植保技術不到位

在土地到戶之初,由於農業投入品太少,植保措施不到位,再加上人們對於產量要求不高,化肥使用也少,病蟲害相對發生也不嚴重,現在種田大戶還按照老的傳統種植小麥,病蟲害造成減產非常嚴重也會影響種植戶收益。

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做到:

a.提高種植的機械化程度;b.選擇抗赤黴病,抗穗發芽的紅皮小麥品種;c.通過大型機械,把田外排水系統疏通,田內採用窄墒深溝方式,開通邊溝、墒溝、腰溝三溝配套,做到有水能排,沒水能降溼;d.要根據不同時期病蟲害發生初期就進行防治,把病蟲害損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只要做到以上幾點,種田農戶效益一定能得到提升。您對於沿淮農業有什麼好的見解,歡迎留言探討。







王中海


提高土壤肥力。加強農作物殘渣還田,增施有機肥。加強溝渠路等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確保土壤改良旱澇保收。選擇適宜品種。合理佈局。利用科學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