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欽宗要逃,被李綱勸阻,靖康之難後,李綱結局如何?

喬喬


都說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文官們待遇好、地位高,吃飽喝足,閒著沒事就相互掐架,黨派之爭貫穿始終。所以,要準確評價這些文官們時間比較難的事。包括李綱在內,有人把他說成抗金名臣,愛國將領,國之柱石。有人說他志大才疏,佔據道德制高點,博取清明顯貴,是北宋滅亡的罪人。

靖康之難發生後,李綱已經被貶謫夔州,躲過了金人的強制搬家。宋高宗即位後,李綱被任命為上疏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正式登上相位,並開始整頓政務和軍務。然而,僅僅七十五天,李綱就在反對派的打擊下,被貶謫杭州。

宰相李綱

靖康之難中,李綱是最堅定的主戰派,人望極高。趙構登基後,第一時間詔李綱返京,出任右相,主持軍政大計。立剛上任後,重點做了三件事:

1.罷議和,懲治“投降派”

趙構登基時,金國人已經撤退,偽楚政權皇帝張邦昌,帶頭擁立趙構復國。毋庸置疑,大宋復國有點出乎金國人意料,如果處置不當,金兵捲土重來在所難免。

對此,朝中形成兩派,一派主張“議和”,爭取迫使金國人承認南宋政權,當然,稱臣納貢肯定是跑不了的。

另一派就是堅定的主戰派,以李綱為首,要求旗幟鮮明地罷黜議和,對外堅決以武力抵抗金人,對內嚴厲懲治“投降派”。尤其是偽楚政權期間,曾經出任過偽政權官職的人員,以張邦昌為首,必須受到嚴厲處置,以正本清源。

2.重建軍事防禦結構

在李綱的力挺下,老將宗澤出任東京留守,負責開封防禦,又設立河北和河東經置司,由張所和傅亮出任經置使,負責河北和河東軍事防禦工作。

此外,他還在沿黃河、長江、淮河兩岸,設置帥府,構建縱深防禦體系。

3.懲治腐敗,整頓軍規

正對軍政體系的腐敗,他出臺了新軍制二十一條,力圖打擊腐敗,促動軍隊建設改革。

這些措施很短命,前後只有短短七十五天,隨著李綱被罷職,很多措施被擱置。究其原因,不在李綱的防禦體系及新規,而是對金政策,引起了反對派的抵制,導致李綱寸步難行,甚至連趙構也對李綱的“抗金”產生動搖,不得不罷免他。

李綱被罷免後,接連遭到彈劾,一路貶謫到海南,過了兩年多的漂泊生涯。後長期在福建、湖南一帶任知州、宣撫使。紹興十年,因弟弟的去世,李綱傷痛過度,一病不起,時年二月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靖康之難說李綱

為什麼李綱一心抗金,卻屢屢遭到打擊報復?為什麼宋高宗趙構,昏庸到“忠奸”不辨?

其實,朝政的複雜程度,豈是“忠奸”兩個字就能說得清的。後人讀史,往往受作品的傾向性影響,簡單地把大臣劃分成忠奸兩類,粗暴地把“主戰派”一律歸為“忠臣”,將“主和派”歸為“奸臣”,視為投降主義。這是對歷史很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這個遺毒時至今日,經常可以看到,動不動就扣大帽子,說誰是漢奸,誰愛國。

毫無疑問,李綱是忠臣,但他的主張,不能說就一定符合事宜,他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力挽狂瀾。更直白一點說,主戰的可能是“誤國”,主和的不一定是“漢奸”,李綱就存在誤國之嫌。

事實證明,靖康之難本可以避免。金國人的入侵本就是大宋的政策失誤導致,金國人的初衷也不想滅宋,只是想撈實惠,是大宋主戰派不顧實情,不計後果的錯誤決策,導致局面無法收拾,進而導致亡國。這其中,李綱難辭其咎。

歷史上通常有這麼一群人,喜歡佔據道德制高點,對別人亂扣大帽子,以邀自己的清譽,完全不顧實情和自己的能力。這種做法很具有迷惑性,往往能蠱惑世人,卻給國家和民族帶來深痛災難。你不能說這種人道德有問題,只能說這種人迂腐不化。

靖康之難中,即便主戰派的种師道,也主張遷都,因為作為軍事家,他最清楚雙方的實力。趙構登基後,即便主張派的呂好問,也痛斥李綱嚴懲張邦昌等人舉措,因為他很清楚,從來就沒有漢奸,對不同政治主張的排擠,就是助長黨爭的蔓延!

靖康之難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當時情況,主戰派就是誤國誤民!難怪宋孝宗趙昚評價李綱是“志廣才疏”,難怪朝臣批評李綱“特以計取顯位而已,京師之禍公實使之”。

大宋的頑疾

把靖康之難的責任,全部推到主戰派李綱頭上,其實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無論主戰還是主和,其實就是對當時形勢條件下的一個個人主張,朝廷需要這種不同的聲音,爭議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本來這種爭議是正面的,可惜的是,大宋的福利待遇,滋生了一個頑疾:黨爭!仔細翻翻大宋的歷史,你會發現,每個人的面目,其實都沒有民間傳說的那麼清晰。比如寇準,就是黨爭的最主要參與者。比如王安石,都被當世打入“奸臣”行列。比如李綱,他從根子上,出自蔡京一黨。

朝政一旦捲入黨爭,就像白布掉入染缸,你永遠也沒法看到原色。李綱得益於此,也受損於此。


尋根拜祖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軍東路軍在進攻中山和真定(今河北正定)兩城不下的情況下,越城南侵,連克信德府(今河南邢臺)、相州(今河南安陽)、浚州(今河南浚縣)。負責據守黃河的宋將何灌見金軍難以抵擋,就率軍焚燬了黃河浮橋後潰逃而去,使得金軍輕易渡過黃河天險。金軍將領說道:“南朝(宋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宋徽宗擔心成為金軍的俘虜,就藉口到安徽亳州太清宮道觀進香,帶著童貫、蔡攸等人逃離東京。宋欽宗命吳敏為知樞密院事,李綱為東京留守。但首相白時中勸宋欽宗南逃,在遭到李綱的諫阻後,白時中被罷相,李綱升任執政,兼親征行營使,次相李邦彥升任首相,張邦昌升任次相。金東路軍到達開封城下後,一面攻城,一面要求北宋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府給金國,方才答應議和。李綱率領北宋軍民數次擊退金軍的進攻,幾路“勤王”之師也在救援東京的路上,東京外圍所有的房屋和糧食全被北宋事先拆除搬走,金軍缺乏補給,已處於不利局面。但宋欽宗決意求和,同意了金人的條件,把太原、中山、河間三府割給金國,派親王、宰相為人質進入金營。李綱拒絕將三府割讓給金國,把割讓三府的詔書扣了下來。這時,鍾師道、姚平仲等率領的“勤王”援兵二十八萬,先後抵達。姚平仲準備夜襲金營,但由於消息走漏,偷襲失敗。宋欽宗將偷襲金營的責任推到與此無關的李綱身上,並將他罷官,隨後派人帶著詔書到金營請罪。宋欽宗雖然將三府割給金人,但三府百姓卻拒不受詔,堅持抵抗。

李綱被罷官後,宋欽宗擔心他待在朝廷會影響和議大局,於是在六月時把李綱趕出朝廷,任河東、河北宣撫使,率軍解太原之圍。但由於李綱徒有節制之名,這些將領只聽詔令,根本不服從李綱的調遣,所以解太原之圍無從談起。之後,宋欽宗又竭力求和,詔令李綱停止進兵。八月,當初與李綱扶持宋欽宗登上皇位的次相吳敏中被罷相遠貶。不久之後,李綱也被扣上“專主和議,喪師費財”的罪名,先被貶到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安置,隨後轉謫夔州(今重慶奉節)。李綱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宋欽宗強加“專主和議”的罪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宋高宗即位後,李綱被重新起用為相。宋高宗在繼位之前就曾給李綱寫信道:“方今生民之命,急於倒懸,諒非不世之才,何以協濟事功。”他繼位後,本打算任命李綱為左相,但在奸臣黃潛善和汪伯彥的反對下,改任右相,將左相之位空缺。黃潛善和汪伯彥反對的理由是“李綱好用兵,今召用,恐金人不樂”。當時南宋朝廷剛剛初建,“天下人望之所歸者”,唯李綱一人。宋高宗也急需李綱這樣的人才幫他穩定局面。但宋高宗從內心來講畏金如虎,根本無意收復失地,只想與金達成議和,形成偏安一隅的局面。所以,他就同意了黃潛善和汪伯彥的意見。

李綱於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一日到達應天府。他知道宋高宗並不想真心抗金,在朝見皇帝時說道:“陛下命相,於金人所喜所惡之間,更望聖慮有以審處。”宋高宗答道:“決意用卿!”

李綱上任後,“大義分明,極有才,做事有終始”,“以一身任天下之重”,“慨然以修內攘外為己任”。李綱總結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審度宋金的實力對比,向宋高宗提出了一系列對策。主要有四條,第一是堅決抗金,反對求和;第二是處罰投降派官員;第三是刷新吏治,矯治弊政,加強戰備;第四是向河北、河東派遣官員,負責收復兩地,支持和聯絡北方失地的義軍,共同抗金。

朱熹對李綱為相期間的作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道:“方南京建國時,全無紀綱。自李公入來,整頓一番,方略成個朝廷模樣!”但由於宋高宗決意向金求和,寵信奸臣黃潛善和汪伯彥,又極力反對南逃避敵,所以,李綱漸漸被宋高宗所不容。李綱所制定的大政方針也遭到宋高宗拒絕和敷衍,尤其是皇帝堅持撤銷河北西路招撫司和河東經制司,實際上就是準備放棄大河以北的土地。李綱上書極諫,但宋高宗不予理會。此時,由黃潛善舉薦的官員張浚出面彈劾李綱,李綱深感大事難為,只能提出辭職。

宋高宗雖然虛偽的挽留李綱,但發表的罷相制詞卻說李綱“狂誔罔悛”“以喜怒自分其賢愚,致賞罰失當於功罪”等等,對李綱表示出了異常嫌惡之情。此後,遭到宋高宗三次貶謫,最後被流放到海南島上。這是宋朝貶謫官員最為嚴厲的處罰。李綱任相僅七十五天,最後以失意結束。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二月五日,李綱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歷史的小學生


還是逃了好,李綱太坑人。


文化學者345


靖康恥之後,李綱制定了一系列防禦政策,和強兵政策。上奏殺了張邦昌。與宗澤制定東京防守政策。可惜最後被貶,又被投降派打壓排擠。最後抑鬱成疾壯志難酬。去世。


落葉小軒軒


太好戰,在當時北宋朝政君王和大臣中議和派佔多數的朝政中哪能有好下場

不過李綱將軍比岳飛將軍的下場又好點,和平了就發配邊疆給個虛職,戰爭了就又召回來作戰,一再受到降職打壓。

到了晚年生活過得有些抑鬱,哀莫大於心死,對當時朝政已經過於失望了,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