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家庭教育的常識,您知道嗎?

怎樣做一位當代社會稱職的父母?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相信好多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沒有認認真真去思考過這一問題。但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教育好孩子卻又讓我們許多父母產生諸多不解和困惑。

有的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竭盡所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虛幻的空間,把孩子與現實世界隔離開來,幻想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溫室裡;

有的父母時常擺出自己的權威,動輒就對孩子批評、責罵、衝著孩子大喊大叫;

有的父母祟尚“民主化”育兒方式,但卻因自身能力不足,結果卻是實得其反;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言行幾乎不聞不管,還美其名叫“放養”。

其實一個合格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確態度和方法應該是:首先,父母應把對孩子的愛藏起一半,做到嚴愛結合。 其次,要尊重孩的“自我”。再次,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

“子不孝,孰之過?”

“子不孝,父之過”,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啟蒙老師,但父母也僅僅作為孩子開啟人生大門的“敲磚石”,門開了,路還是要自己走的。作為父母要懂得孩子內心在想什麼,才能引導他們更好的發展。父母要能和孩子一起考慮問題,一起玩遊戲,一起學習。知道他們的追求,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並適當的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發展觀。父母要能巧借自己的事情做例子,讓孩子做出判斷,也是瞭解孩子內心的一種方法。瞭解的多了,自然能悟出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

孩子越大,聽到對於“自控力差”的吐槽越多。那麼,怎麼才能提升自控力呢?


什麼是自控

關於自控,首先要明確一點,它和“順從”不一樣。

孩子不是機器。要是一個孩子被控制到你讓他往東他就往東,你讓他往西他就往西呢,這樣的孩子在自我探索的慾望上,是絕對不會令你滿意的。

我們所說的自控,是一種自我控制。

孩子可以忍住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能夠意識到雖然這件事情自己不太想做,沒有那麼開心,但是這件事情是重要的,所以要把它做完,這才是我們說的自控力。

孩子的自控如何形成

一般而言,三歲以內孩子很少會自控,自控能力是伴隨著注意機制的成熟而出現的,和孩子神經功能的發育有一定的關係。

換句話說,神經發育越好、越強的孩子,自控力也會越強。這也就是先天的遺傳。

另一方面,後天養育環境也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1遺傳因素

神經強的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表現都會更出色,這些也都和孩子的自控力有關係。

母親十月懷胎,決定了孩子的神經強弱。

影響因素有很多。

第一,首先是營養,如果媽媽在懷孕期間營養跟不上,比如很多女性減肥,碳水化合物也不吃,蛋白質也不吃,每天只吃水煮青菜,骨髓裡的影響都被抽乾了,那麼她的孩子生出來以後神經就不會很強。

第二,媽媽在懷孕期間的情緒變化,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神經強弱。如果在懷孕期間有極端情緒,例如極端仇恨、極端嫉妒,或者心胸非常狹隘,那麼這些極端情緒就會造成孩子出生後神經強度很弱。

第三,孩子出生之後,頭兩年的養育環境很重要,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母乳餵養,因為母乳和孩子的記憶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沒有母乳餵養的孩子記憶力情況不會太好。而孩子的記憶能力對自控的影響很大,他如果記不住大人講過的一些規則,比如大人告訴他不要去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有什麼壞的結果等等,記不住自然也就做不好。孩子的自控是建立在一些發育的條件上。

這些家庭教育的常識,您知道嗎?

此外,有母乳餵養的孩子和媽媽之間依戀關係也會更強,孩子的安全感更高,這些也都會影響到孩子神經的強弱。

孩子如果神經弱會有哪些體現?

一個神經很弱的孩子,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淺眠,只要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孩子就會醒了,早上也醒得很早,睡覺一頭汗。

此外,神經弱的孩子在小時候學走路的時候總是以跑代步,腳尖走路,腳跟不著地,他們的自控力比別的孩子差。

2成長環境的因素

除了先天的因素,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神經強弱之外,自控力還跟環境有很大關係。

首先就是孩子的自我認知。

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神經強度很高的孩子,非常聰明,認字很多、加減法很迅速地能掌握。但自控力卻很差。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個孩子的認知很差,他對規則的認知不夠,所以自控力也不夠。

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主體的個體,這是他自控的開始,也是基礎。孩子越早知道你我他的概念,自控也就發育得越早。

但是這些對比必須放在同齡人中間,因為孩子的自控力一定是隨著年紀逐漸發展的,你不能要求一個4歲的孩子做到6歲孩子的自控水平,他一定是做不到的。

如果想要孩子自控力發育得好,家長就要早一點來訓練孩子。

通常我們的孩子都會隨著年齡增加、神經發育越來越完備,但是有一些孩子有病理性的問題,比如多動症的孩子即使到了10歲也不能自控。家長要先弄清問題的原因,再來幫助孩子,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孩子自控力的表現

怎麼判斷一個孩子有自控力?很重要的兩點:

1. 對父母的指令能夠做反應

孩子到3歲以後,基本可以把自己的行為跟父母的要求聯繫起來。

所以要評判一個孩子有沒有自控力,3歲以後才有萌芽。但3歲以後的萌芽並非每個孩子都同步,有的孩子還要晚一點,尤其是男孩子可能還要晚一點。這點也就告訴我們,對3歲以前的孩子做太多規矩,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可能做成的。有的男孩子甚至要4歲多才做得成。

2. 能做到延遲滿足

孩子能不能等一等,同樣年齡的孩子,有的孩子能等的,有的孩子不能等的,可以等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有這樣的剋制力和控制力,所以延遲滿足是很重要的自控標誌。

現在的孩子因為物質很豐富,要什麼就有什麼,所以讓他們學會耐心等待,確實可以磨練孩子的自控力。

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說:“寶寶,媽媽在廚房裡洗碗,你等一會兒,你現在可以去玩玩具,等會兒我洗好碗來給你拿巧克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環境去鍛鍊自控力。

孩子的自控力如果太低,會容易分心,容易衝動,甚至攻擊性很強。

多動症就是典型的自控過低。這種小孩在幼兒園裡當然是表現不好的孩子,也是幼兒園老師經常要投訴的孩子。

但是如果自控過高,過度抑制了,可能這個孩子就會很焦慮、不合群。自控過高的孩子對自己要求很高,什麼沒有做好就不開心,有很高的壓力,現在這種孩子在我們這個城市裡也越來越多了,這樣其實也並不好。

3. 性別不同,自控表現大不同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社會性、人際交往或者是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自控相對要高一些。男孩子在研究一件事情時控制力要強一些,所以男孩子在搗鼓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會有點偏執,比如樂高搭來搭去可以搭很久。

這些家庭教育的常識,您知道嗎?

培養自控的策略

擺脫自我中心

小孩子在2—7歲時有一個認知發育的特點,就是他處在自我中心當中。擺脫自我中心思維的階段有差異,有的孩子可以很早就擺脫,有些孩子到8—9歲都沒有擺脫,這些孩子不知道別人可以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他不知道察言觀色,也不知道換位思考。

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早一點擺脫自我中心,幫助他理解他人可能有跟我們不同的情感體驗,或者去讓他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反應。

有些孩子能比較早地擺脫自我中心,因為會換位思考,能理解媽媽叫他等待是什麼意義,所以他就會很好地去控制自己來等待,自控力就強了。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不能自控的情況下,我們無奈了,比如說他就躺在地板上打滾,或者在一個公共場合裡不受控很尷尬,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轉移是我們在對幼兒、特別是3-4歲的孩子不合作、不受控的情況下經常使用的技巧。家長要有意識地去使用這個方法。

支持孩子的愛好

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沒有誰比他們的父母更能發現他們的愛好。有一位母親,經濟上入不敷出,可是她支持兒子參加球隊。雖然兒子患有嚴重的哮喘,但這位母親鼓勵他堅持下去,自己還節衣縮食為孩子購置球衣。她說:“如果孩子對某件事真的有興趣,我會想辦法,讓他如願以償。孩子讀高中時,哮喘病大致好了,成為球隊的主力。現在他事業有成,生活美滿。

讓孩子自己動手幹

孩子長大了,就得教導他們如何工作、競爭和取得成就。如果孩子想要某件東西,可以問他準備怎樣支付費用。也許他可以通過正常途徑外出打工,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報酬,這樣他就會知道如何賺到錢和賺錢的辛苦。家長可以提示他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切勿替他做,也不要說你可能比他幹得更好。

減少被動的活動

家長限制孩子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的時間。這類被動的活動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縮短,而且不需要孩子多用腦思考。

也不要聽信孩子訴說的“我很無聊”的話。如果家長一聽說他“很無聊”便代他解決問題,孩子便會更加依賴家長。孩子應學習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尋找有趣的活動。

讓孩子自己選擇事做

一個女孩3歲時就懇求父母讓她學鋼琴,5歲時想加入足球隊,高中時加入了青年團,大學時參加某志願組織,20歲是當地一所中學的輔導和嶄露頭角的特技演員。她在介紹經驗時說:“我父母從小就教我作出理智的決定,他們相信我自己的判斷能力,從不強迫我依他們的方式去做事,所以,我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這是尊重孩子自我決定權的教育結果。實踐證明,讓孩子自己作出決定,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家長要指導孩子作出明智的選擇,並要相信他們的判斷能力。雖然有些事情父母並不是太贊同,但只要孩子決定做的事是合法而又沒有危險的,父母應儘量不要去幹預,應信賴孩子的判斷力。如果家長希望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有勇氣去做任何事,就得先表示對他們有信心。

給予精神鼓勵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擁有比自己更多的物質財富,但只給他們各種各樣的物質享受,可能會帶來副作用。許多人努力工作,或創立自己的公司,從而使子女有金錢、汽車等各種奢侈品。然而正是因為孩子什麼都有了,他們才失去了自己追求和創造的動力,反而使這些孩子不求上進。

身為家長,應多給孩子精神上的鼓勵。家長不必總是贊同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但必須讓孩子確信你接受他們本人。要為孩子製造一些成功的機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後稱讚他們所做的工作,表彰他們的成就,從而培養出他們的獨立能力。只要孩子認為自己的意見有價值,他們就會更有信心向前邁進。

擴展孩子的視野

父母要找出孩子的愛好所在,就要想方設法給孩子接觸世界上各種奇妙事物的機會。有一個學生取得某學位後,接受了一家公司的聘請,可是不久他就滿腹牢騷。他徵求親友的意見時,親友們為他列舉了一些他可以做的職業。後來他在房地產公司找到了一份具有挑戰性的新工作,他以前從未想過可以做這方面的工作。正是親友們的提醒,使這個剛畢業的年輕人開闊了眼界,為自己找到了可供選擇的空間。

孩子並不是樣樣皆能的,但只要見到某個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雙眼發光的事情,父母就應該鼓勵他去幹。

這些家庭教育的常識,您知道嗎?

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為了孩子所能做的事,沒有什麼比做個榜樣更為重要。孩子都是從模仿中學習的。所以,家長要努力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積極主動地去爭取、去奮鬥。如果孩子在積極活躍的環境中長大,便會發現積極參與的好處。

榜樣力量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榜樣也是一種作用,特別是小學生,有的時候需要給他榜樣的力量。

一個小男孩自控力很差,老師往往會配備旁邊坐一個自控力很好的小女孩,這個就是很好的榜樣。或者一個小男孩如果自控很差的話,建議邀請一個小女孩到你們家來玩,小男孩一直跟這個小女孩在一起玩,他會學會她怎麼來控制自己。你可以設計一些東西讓他們等待,看這個小女孩是一個什麼樣的等待的態度,這個小男孩一對比,他覺得小女孩做得到,自己也可以做得到。

在家庭教育當中,家長如果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這個孩子越獨立,越不黏糊人,他的自控可能就越好。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孩子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孩子一歲左右就可以進行自主性的培養。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正確認識和理解孩子

你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所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在什麼年齡,孩子應該會做什麼事情了,那麼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別人。

你還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別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對這些特別之處,你要相應地採取特別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強項,那麼你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膽小,那麼你應該多鼓勵他大膽嘗試。

給予充分的活動自由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愛。與他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從而使他對你和周圍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為獨立自主性的培養,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基礎。只有當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難時一定會得到幫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外界和嘗試活動。因此,在孩子活動時,你應該陪伴在他身邊,給他鼓勵。

循序漸進,不隨便批評

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對孩子的發展作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要求,就橫加斥責。請先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沒有達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學的準則來衡量,然後再做出相應的調整策略。

現在有個現象,凡是老人和小夫妻住在一起幫忙帶娃的,往往孩子自控力比較差。小學低年級還不明顯,等到小學高年級、初中以後,明顯自控力要差於同齡人,因為他沒有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一個孩子在2-3歲的時候有一個心理發展的任務,這個任務就是找到一種自足感,不然他會很羞怯。

所以在家庭裡面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讓他自己去完成他可以完成的事情,因為這樣會讓這個孩子找到“我行”的感覺。如果沒有發育這種自足感,孩子他將來很難有自控。

這些家庭教育的常識,您知道嗎?

家庭該如何做

家庭如果要有意識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可以做一些什麼努力呢?

1. 刺激孩子的神經功能發育

無非就是兩個途徑——營養,還有動作刺激。

假如孩子在神經發育上比較弱,可能要醫生量身定製專門的營養方案,包括藥物等幫助吸收營養。比如一個宮內缺氧的孩子,如果他出生一星期之內能得到專家的合理指導,他以後就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錯過了,在小時候沒有提升營養,長大了也就來不及了。

此外動作刺激也是必要的,動作是一個人神經發育的外在體現,同時又是刺激神經發育源。

經常有人問我孩子學這個東西好不好,學那個東西好不好,我說孩子學什麼都好,但就這點時間,要用在刀刃上,最重要的就是要睡覺和大量的戶外運動,跑、跳、動對孩子都是有益無害的。

充分的動作刺激會使孩子神經發育強、完備,這個是培養自控的重要的生物學條件。

自控力做到好的孩子是可以動得起來靜得下來的,如果這個環境需要他動,他就能動起來,如果環境需要他靜,他能安靜下來,這種小孩是最適宜的。

2 .民主家庭的教養方式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舉足輕重。這其中,民主型的家庭對孩子的自控力發展是最佳的。

所謂的民主家庭,就是家長保證既有權威的基礎上也尊重孩子的意見,這種孩子有困難有人幫忙,家長是關注孩子的,願意幫助孩子的,同時孩子又在一個民主的環境裡,什麼事情家長會跟他商量,詢問他的意見,會聽他的意見,那麼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自控力要強一些。

而嚴格控制孩子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反而自控力弱。因為人在他控之下是發展不出來自控的。所以要給孩子獨立的時間,通過民主家庭的教養方式長期進行下去,你會看到你的孩子的自控發展跟同齡孩子比越來越好,特別是等到他青春期以後,在這上面是有很大的優勢。

3. 幫孩子做好情緒控制和衝動控制

情緒控制也是自控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要培養孩子情緒控制,首先就是不要立刻去應對孩子的情緒,家裡可以設置一個暫停區域,告訴孩子我們家裡這塊地方是暫停區域,你一旦要發火,你就待在這個地方。

讓孩子更樂觀

樂觀豁達既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性格品質。樂觀豁達的人不僅較為健康(如癌症罹患率明顯低於悲觀抑鬱者),而且婚姻生活較為幸福,事業上也較易獲得成功。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具有這種正面性格呢?以下八個做法也許對你教育孩子能有所幫助:

教會孩子與人融洽相處

和他人融洽相處者的內心世界較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帶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和不同類型的人融洽相處。當然,孩子首先得學會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跟親戚朋友融洽相處。此外,家長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創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儘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見,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物質生活避免奢華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勿對孩子控制過嚴

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制過嚴又可能壓制兒童天真爛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

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讓孩子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試想:只愛看電視的孩子一旦晚上沒有合適的節目時,心頭必然會鬱鬱寡歡。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電視時愛讀書、看報或做遊戲,同樣可樂在其中。

擁有適度的自信

擁有自信與快樂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對一個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滿自卑的孩子,家長務必發現其長處發揚光大,並審時度勢地多作表揚和鼓勵。來自家長和親友的正面肯定無疑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引導孩子學會擺脫困境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可能“永遠快樂”。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著意培養他們應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降臨之時尋求另外的精神寄託,如參加運動、遊戲、聊天等等。

對比較小的、三四歲的孩子,如果情緒太激烈了,那麼就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說:“寶寶,你看那邊一隻鳥,這麼大一隻鳥,媽媽都沒看見過!”“有這麼大的鳥?在哪裡啊,在哪裡啊?”好了,我們用這種辦法減少刺激他,有的時候家長沒有意識到,他的情緒是被你刺激出來。

有一些家庭對孩子的情緒刺激很大,比如說夫妻兩個人如果互相攻擊,總是講負面的話,對孩子的情緒刺激是很大的,也會在情緒上反映出來很難控制。

夫妻關係越成熟,對孩子成長越有利。

對孩子的衝動控制,我們可以幫助他移情,所謂移情就是把教孩子理解別人的情感。

還有一點是氣質糾偏的問題,氣質是天生的,但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發現他的氣質有失偏頗,你可以創設優勢環境。比如說對一個很執拗的孩子,不合適老跟他講道理,而需要多關注他的情感,打感性牌,那麼這個孩子大了以後就可能沒有那麼偏執,因為小時候的干預作用是很大的。

這些家庭教育的常識,您知道嗎?

總結:培養自控,父母該有怎樣的心態?

生了孩子,父母是隨著這個孩子一起長大的,我們自己也在成長,很多內容需要我們去學習,包括我們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包括夫妻關係互動模式的調整等等。

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這點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基礎安全感,0-3歲沒有母愛,3-6歲沒有父愛,那麼你就不要想這個孩子有控制力。所以請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

下面是一位老師總結的家庭教育規律,分享給大家:

這些家庭教育的常識,您知道嗎?

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5.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閒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吳稼祥語)

9.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0. 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汙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佔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佔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 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麼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麼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閱讀,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 人的一生充滿了大量的暗戀。如果孩子暗戀某個異性,請不要嘲笑他。“暗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

25.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6. 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7.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

28. 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9.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30. 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裡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1. 讓你的孩子儘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2.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3. 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