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如今的教育中,物、理、化、外居首位,你認為國學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古木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句話叫做“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時至今日我們的學生在校學習還是非常重視數理化,當然現如今語文也越來越被重視,還有經久不衰的英語。學好這些主要學科,至今沒人會認為這是謬論。畢竟我們的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離不開這些現代的科學技術基本學科。

我們現在的學校都比較重視理工科類人才的培養,也為了適應全球發展的趨勢,加強理工科人才培養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了。當然並不是說文科類知識不重要,能夠培養出文理結合的人才當然是最佳的。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作為基礎知識傳授的學校,從小培養孩子理科方面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學科的特點決定的。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到了一定的年紀理科轉文容易,文科轉理就不簡單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教育,以語數理化英為教育的重點的原因。

近年來,在中華名族復興的大時代背景下,國學作為文化復興的載體,可謂是日益升溫,到處都是國學講座,國學進校園活動。人們對待國學的認識和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國學已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舊學。

什麼是國學,如今的國學範疇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廣義上包括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含古代的歷史、哲學、地理、書畫、音樂、星相等等。國學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也涵蓋了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國學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寬泛而複雜。

國學到底有無存在的必要,需要重視嗎?

學國學,其實就是學習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隨著我們國家在各個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與國際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讓國人越來越需要標明自己名族具有的獨特的價值東西,也就激發了國人復興傳統文化的強烈願望。

挖掘傳統文化中有價值,有以的思想資源就成為了振興國學的任務,也是名族文化自信和自覺的一種外在表現,這或許就是國學存在的重要理由,也是重視國學,讓國學熱起來的重要原因。

學習現代知識的孩子,要不要學習國學?

國學中有許多的有益知識,在學校學習孩子們,如果能夠接觸瞭解學習國學,細細品讀國學經典,不僅可以提高涵養,更能瞭解名族歷史文化,學習到國學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對於塑造孩子的人格起著積極的作用,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

經史子集,古文詩詞都是國學的範疇,為什麼孩子一定了解和學習國學,在這裡套用孔子的話: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小子們,為何沒有人學詩呀!學了詩,可以興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觀於天地,可以懂得在群中如何處,不得意時如何怨。近處講,懂得如何奉事父母。遠處講,懂得如何奉事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之名。”)我想孔子的這番話,套用到國學上來說也是適用的。

學習國學經典,不應落入偽國學陷阱

國學內容紛繁複雜,我們學習國學一定要學習諸子百家,詩經楚辭,經典古文,哲學思想,唐詩宋詞,先賢著作,凡有裨益者都應該多看多學,只有這樣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提升格局、素養、氣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然而現在有很多人藉著國學的幌子招搖撞騙,拿著“國學”中一些糟粕,加入自己的理解,用功利的角度來解讀。這種國學陷阱就是我們需要避免的,不是所有古代文化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國學,去粗存精用國學中的智慧和道理才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的。

不論如何,適當的讓孩子學習一些國學知識,肯定有益無害,讓孩子受益無窮。


小學英語點點通


您的意思是現在的教育重視數理化和外語,而國學不太重視。

就個人觀點而言,數理化外作為學習科學技術的基礎,放在首位無可厚非。但是,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隻字不提。一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就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就是對學習科學技術的肯定。今天已經是二十一世紀,我們對世界發達國家正奮起直追,與他們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這都是近四十年對科學技術重視對結果。這個時候更應該清醒頭腦,不能停步不前。科學技術還需保持高速前進,才有機會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重視數理化外教育也會繼續放在首位。

國學屬於漢語的範疇,只要我們學好了漢語,國學的提升便可自我把握,因為國學是一種修為,只有自己在漢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領悟,才能有所獲得,單項列入教育計劃會浪費很多時間。

現在有些人說“禮崩樂壞”,就是因為國學沒有得到重視,這未免有些牽強附會。儒家思想的提倡已經有兩千多年,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禮只是維護統治的精神工具,從來沒有看到哪個封建王朝用禮來實現公平正義。

國學要不要學?當然要學,但畢竟不是維持生計的技能,人只有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後才能談禮。如果一個人飽讀詩書卻只能當流浪漢,學得再多也沒用。我們提倡學以致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人類維持基本生活的前提,數理化外列入教育的前端當無可厚非。國學雖不能丟,但可自學,以提高個人修為。





若愚趣談


人們對國學的理解,千差萬別,甚至有很多誤解。國學的主體是語言文字,不懂中國語言文字還能叫中國人嗎?不能把國學就理解為是孔孟之道,就是一些老古董。

數理化是現代科學的基礎,現在是科學時代,數理化當然重要。但學習中國語言文字更重要,人們工作學習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已經深深的融合在每個人的血液中。至於一些中國古典名著,根據每個人的愛好和需要,想學什麼就學點什麼。沒有必要每個人都去訓古,鑽到古紙堆裡面浪費時間。

提倡學習傳統文化是對的,但不可以過分,更不能以此來綁架別人,把傳統文化的學習引入歧途。當今世界日新月異,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老梁139490047


你這個“外語”,好生突兀。

不存在一個獨立於、相對於數理化、特別是相對於“外語”的“國學”。教育,教的是正確的道理和知識,教的是思考、思維的工具,教的是為人處世、交互世界的方式方法。

你所指的“國學”,是指的文——母語工具、史——歷史鏡鑑、哲——先賢聖哲之思之言,這些知識被教授,不是因為你歸之以“國學”的名號,而是因為這些知識於人有益,於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業極有裨益。

而顯然,且不說歷史鏡鑑和先賢聖哲於人的為人處世安身立命上的根本性意義,單說母語工具的學習和理解,也不是你提到的“外語”能相提並論的。

外語,才是個輔科。文史哲,是根本,數理化,是於世界的交互工具之器用,這二者是相輔相成,可以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外語,只是個泛泛的遠超普遍範圍的人際交流的工具,於教化本身,並無根本性意義。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國學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要看我們需不需要國學,一個被需要的東西,是不會也不能被拋棄的,判斷需不需要的標準,要看我們對它瞭解多少,對於一個不瞭解的東西,我們就無法判斷需要還是不需要它。

我的理解,國學的精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數、理、化是教我們如何做事,這兩者似乎都不可缺少,缺少了做人的經驗,我們學的數、理、化可能就得不到施展,這就象是一把刀,雖然很鋒利,但材質不行,稍微有點硬度的東西,就能讓它捲了刃。

缺少了數、理、化,我們騰挪的空間可能會受限,雖然會做人,別人也都願意給我們機會,但機會來了,我們卻抓不住,抓住了,卻抗不動,這也不行,所以二者缺一不可,有德有才,我們的人生才可以達到巔峰。


澡雪堂主談國學


首先闡述一下我的觀點。我認為國學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眾所周知。無論從中國還是世界上來看。近百年的發展速度超過了過去上千年的發展。從第1次工業革命之後,煤炭蒸汽機迅速發展。到第2次工業革命,石油電力的大量使用。再到第3次革命,航天工業,計算機工業的大力發展。數理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而這些人才競爭基本上也都是高精尖的。所以當然會有人質疑,國學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是不是沒有用的?

其實我想說的是,你有多大能量就需要能承載這個能量的載體。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哪怕夏朝不被人承認。那有4000餘年。而在這之前有很多跟我們同世紀的文明,甚至還早於我們的文明。為什麼到現在都有些銷聲匿跡?就像網上說的一些段子,五千年前我們和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著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兩千年前我們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戰;一千年前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而現在我們和美利堅人一較長短!五千年來我們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而我們的對手卻已經換了好幾輪!!!我們之所以能一直在牌桌之上。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化傳承。春秋戰國那段亂世。百家爭鳴奠定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國學基礎。而正是這些文化的傳承,才可以承載在這些年在不斷戰亂中不斷髮展。經歷了幾次的民族大融合。五胡亂華之後他們也不斷在學習漢文化。蒙古帝國南侵建立元朝,他們不願意接受漢文化不願意被同化,統治也不過區區百年。而滿清進入中原之後,卻是在不斷的被漢化。所以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而形成這種包容性基礎,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些國學。

道德經上講。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我的理解就是有了很大的能量,卻沒有,可以承載這些能量的載體。說白了就是,身上有戾氣,卻沒有化解這些戾氣的途徑。就像天龍八部中,蕭遠山和慕容博在少林寺偷學武功。掃地僧會給他們的武功旁邊配兩部佛經。放眼當前,我覺得一樣適用。在國家快速發展的過程之中。數理化固然很重要。但國學,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很重要。可以讓發展的成果更平穩,更安全。

個人理解,求同存異。不喜勿噴。


霹靂無敵小飯飯


國學是什麼?是先聖絕學的教導嗎?是老子莊子似是而非漫無邊際的思辯嗎?如果讓社會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並付諸實踐變成現實,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現實中的人在利益面前是會把這些教導當作狗屁,把思辯當作狡辯的。如果真的象那些愚蠢的國粹論者想的那樣,社會變成了聖人教導的複製品,那麼社會必定會腐爛、虛偽死氣沉沉,當然這也是不可能的。

以前看國語戰國策左傳東周列國志,給我啟蒙的智慧是對人的深刻準確的觀察,以及表達這些觀察的精確的語言,我很讚歎那種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人的特點的話言。比如狼視狐步,面善而心狠,色厲內荏,居常怏怏,還有很多。當然還有裡面的韜略和基於人性的對事情發展的準確把握。

我認為真要研究國學,三國演義是最好的材料。

幾千年的歷史中,萬世絕學的教條和漫無邊際的思辯從沒成為社會的主要內容。社會的主要內容是人們為愛、溫暖和尊嚴進行的你死我活的血與火的殊死鬥爭。

如果要在這種鬥爭中找到什麼國粹,那就是李宗吾的厚黑學。中國人在歷史中表現出的陰險、虛偽、厚臉皮、百折不撓的堅韌、韜略、權宜的隱忍、自私又有公正觀念等是別的民族沒有的。

現在的社會其實不需要這些東西,或者說現在的普遍觀念已經和他們水火不容了。在現時社會作為普通人,還是學一門養家糊的學問,好好生活吧!

回到題主的問題,學學歷史,知道先輩的情懷以及怎樣走過來的就可以了,至於國粹家的什麼九陰真經葵花寶典最好當作狗屁去看態。


藍天白雲77597639


這個問題提得好!首先,做為一箇中國人學好母語掌握自己的傳統文化是必須的,勿庸置疑。其次,現代文明社會,尤其是在地球村互聯網時代,學習西方文化也是必須的,毫無疑問。

那就有人要問,倒底是國學重要,還是西學重要?我從小到大學語文數理化外語,讀大學考博士考研究生,求職做學問都是這樣啊!沒有學國學,好象對生活也影響不大啊!學國學可能是專家學者們該學習研究的事,與老百姓關係不大?

如果一切一成不變,還是三十多年前的舊時代,也許這是對的。

但是,世界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交互向縱深發展,隨著科技改變生活日新月異,個性解放全球一體化發展,多元民族文化正在弱化,自由化個性化生活方式日漸強大,精英個人利己主義氾濫成災,集體共榮互惠互利的抱團生存方式日漸式微。西方文化成就了強大的現代文明,同時也加深了人類生存的災難和危機!科學越發達,人性越墜落,物質越發達,精神越空虛,社會越發展,資本主義的阻力越大,人類面臨制度侷限性造成的困難和災難越發難以預料和解決!

中國的崛起,來自改革開放,來自於文化自信和制度創新,來自於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影響力,來自全球華人的支持和全國人民的勤勞智慧!這些有目共睹舉世公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國面臨著人類共同存在的發展中的問題,世界發展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時期,如何解決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貧富極化問題,科技發展與社會就業問題,人口紅利下降老齡化社會日趨嚴重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人類向何處去全球一體化的共同信仰和個人價值取向問題,等等社會發展民族生存個人生活問題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革命!制度創新文化革命,挖掘人類文明寶庫,激發前所末有的智慧和激情,凝聚全人類共同的願望,達成共識集成信仰,再來一次新文化新生活新文明的開天闢地!

浩浩蕩蕩世界大變,中國人所面對的,不再是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而是全世界向天地人文思想智慧的大開放大改革,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只是個序曲!

西方看中國崛起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西方文明的危機,讓西方向中國文化古老智慧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中西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從中國學西方轉向了西方學中國,這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歷史性的階段,中西文化取長補短,互補互激共同創新,形成大統一的天地太極運動平衡模式。中西文化和諧共存於太極文化大道中。

中國青年當藉此機遇擔當世界命運共同體大義,學習世界先進文化理念,掌握中國文化先進智慧,中西文化共學,國學西學同修,以全球視野,世界目光,天地境界,人類擔當,不做小市民,要做大國民,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積極投身開天闢地人類新文明的偉大實踐中去,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藝術家,大企業家,大公民……

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文明和智慧的標杆,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文化和智慧的標杆!我們在宏揚傳統學習國學和學習西方文化和智慧的過程中,要以此標杆為指南針,才能少走彎路和冤枉路,抬頭望北斗,人民想念毛主席。低頭看馬路,馬克思還在我們身邊。共產主義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信仰!

特以此文紀念"五.四″運動誕生一百週年,向青年學習和致敬!









送你一個長安


國學就是一個秩序體系,是民族文化象徵,是智慧的結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與行為方式,現在的中國處於一種新秩序下國學部分內容顯得有些過時,比如學而優則仕這種思想側面反應了其輕視科學與工商的重要性。現在更講求人人平等權利制衡,那種階級思想也頗為過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放在如今也不太好。父母恩情與國家恩情被嚴重渲染而忽視了人權,如今流行的思想卻是父母有單方面生命選擇權,撫養兒女則是一種單方面的責任,國家的確在為人民服務但同時也賦予了統治者權利與財富

雖然國學部分內容已經過時,但裡面仍有大量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裡面的優秀精神不可以丟,比如感恩,仁德等等,這才是我們的文化根基,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秩序。沒有文化的民族是缺乏凝聚力的,缺乏共識的,我自認為一個只存在外族文化的國家從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殖民地。現在的中國需要全新的國學體系,需要前瞻性的思想,來適應新的秩序與開化的民智


闖關東的企鵝


國學者,中國傳統文化也。

吃中國飯,穿中國衣,讀中國書,說中國話,寫中國字長大的中國人,生於斯,長於斯,祖先父母老於斯,豈不應心存感激?孔、孟、老、莊、屈、宋、李、杜、蘇、辛、一直到周樹人、毛潤之,始終與我們同在,用他們用生命釀造的養料,養育我們的靈魂,我們豈可得魚忘筌?

庚子伊始,國有疑難,中醫西醫,逆行抗疫;救死扶傷,從容不迫;十四億人安之若素,二線前方同德同心;在起來聲裡,五星旗下,誰不飽含熱淚,血脈噴張?

新冠來勢洶洶,三十多天就成弱弩,非中國文化之孕育滋養的中國人,誰能辦得到?

與新冠在暴發的同時發生的美利堅流感,在特朗普的地盤裡,感染已過二千六百萬,致死已近一萬五。合眾國經濟第一,數、理、化樣樣靠前,一個流感便束手無策?——美利堅沒“國學”,這便是原因。

國學,不過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是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