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概況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東起唐古拉山脈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西及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南連岡底斯山中段,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全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轄7個縣,人口僅8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概況

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概況

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概況

阿里地區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脈和崑崙山脈相匯聚的地方,又是境內外幾條著名江河的發源地,故而,阿里又被稱為“萬山之祖”、“百川之源”。這裡,山巒連綿起伏,湖泊星羅棋佈,原野遼遠無際。因此,阿里地區的地貌以冰雪、冊巖和湖泊為其特徵,歷史上曾經把這種特徵概括為冰雪圍繞的“普蘭”、岩石圍繞的“古格”、湖泊圍繞的“瑪宇”,總稱為“阿里三圍”。歷史沿革

阿里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族史籍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4—5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內中外三部,內象雄大體為今阿里地區所轄範圍。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紀隨西藏一起歸屬元朝(1206—1368),統屬於元朝設立的“烏斯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阿里地區的具體事務則交由薩迦地方政權處理。明清兩朝(1368—1911)在管理西藏方面基本沿用元朝的舊制。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之後,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堆裡嘎本駐噶大克(即噶爾雅沙)。轄布達巴、日土、噶大克。

1954年設阿里總管,管轄仲巴洛強、普蘭宗、札佈讓宗、達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1960年設阿里專區,專署駐噶爾昆沙。以噶爾宗設噶爾縣(駐雅沙);以日土宗設日土縣;以革吉設革吉縣(駐那坡);以改則設改則縣(駐隆仁,又稱魯瑪仁波);以仲巴洛強溪設仲巴縣(駐札東);以普蘭宗設普蘭縣;以札佈讓與達巴2宗合併設札達縣(駐託林)。轄7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