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国学大师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01

傅佩荣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的是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凤凰卫视主讲《国学的天空》,东方卫视主讲《老庄的智慧》,还在得到平台开设了“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而《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儒学大家朱熹。所谓《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经典的合称。先秦时期的孔门教材本是六经,但其中的《乐经》失传,所以只剩下五经。

02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四书”之首的《大学》,说到“大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我们高中毕业后所上的大学,其实这样理解也是对的。古代“大学”一词也是指高等学府,但比我们现在遍地的“大学”要更加高级。它是专门教导王公贵族的子弟的学府,这些王公贵族子弟包括,王子、公卿、大夫、元士等人,这些人都是未来国家的栋梁,甚至是统计阶级的重要人物。

《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而这本《大学》就是指的古代高等学府的官方教材,《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内容并不多,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后来成为了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那《大学》这本书究竟讲了哪些内容呢?接下来,让我们分八章为大家逐字逐句解读,今天我们讲解前面两章。

03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一开篇,就指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善”。学习“大学”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和“明明德”和“亲民”就是我们常听说的“三纲领八条目”的“三纲”(八条目我们后面会讲到)。“明明德”就是要表现、彰显出德行,表现出善的行为,而“亲民”也是爱护百姓,要讲善行推己及人的意思。而最终的目标就是“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这三点,其实都是围绕一个“善”字。

或许你会奇怪,为什么要明德、要亲民、要至善呢?

这就要回到开始我们将的,这本书《大学》是当时高等学府的官方教材,而且学生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简单来说都是要为官的,所以儒家希望未来的统治者们,要明德、亲民,以“至善”为终极的目标和做人的最高标准。理解了这本书的对象,以及当时儒家的核心思想后,后面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当然,虽然这本书的对象是当时的王公贵族,但后来宋代“四书”被作为了官方科举考试的指定考试内容,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对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了。

04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止于至善”呢?其实,早期儒家思想中“善”是儒者的使命,后面我们讲《中庸》的时候,也会讲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始于“善”这个核心理念。孔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他希望唤起民众和统治阶级的善心,避免战乱,恢复和平,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以,在儒家经典中,“善”的身影随处可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说“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儒家的“善”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自身修养,一个是对外关系;自身修养的最终目标是“至善”,而对外的关系中,也要将这种善的德行推己及人,明德、亲民都是这种善的具体表现。所以,“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是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是指处理好一切的人际关系,使世界和睦,友好,充满善意的意思。

但要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做到“至善的人”并不容易,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要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都难于做到。要知道“尧舜”是古代“圣人”和“贤君”的代表。

05

好了,讲完了这本书核心三点,我们接着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当我们知道了“至善”的目标之后,就会引发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可能保持平静的心情;保持了平静的心情,才可能安与所处的环境;安于所处的环境,才可能进行周全的思考;进行了周全的思考,才可能领域目标的价值。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根本的部分,也有末节部分;事情的发生有开始也有结束。知道了这一切的先后顺序,就可以接近大学的理想了。

这里,儒家不仅提出了最终目标,还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也就是五个步骤:定、静、安、虑、得。前面只是“只止”,经过这五个步骤之后,就可以做到“得”才是自己的心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意思说,如果求学没有到“自得之”的阶段,就难以引发实践的力量,也就是说要“知行合一”,光是知是不行的,要“得”也就是真正从应用于实践,得到真正的领悟。

《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06

第二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从第二章开始,孔子开始讲,如何“明明德”,以及要“明明德”需要做的事情。他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行;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须要先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要面对自己真诚的意念,就要先使自己获得自己所知的善;要获得自己所知的善,就要辨别外物和我的关系,向外求知。

这里我们再次看成,《大学》的理想是造就杰出的统治阶层,所以孔子用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而这些人就包括“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王。然后,孔子用了反推法,从天下、国家、家庭、自身。而要“修身”,孔子也提出了四个步骤: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大学》这本“四书之首”,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哪些内容


所以,把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起来,就是我们常说“八条目”了。是哪八个呢?它们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内而外“修身”的过程。

而这“八条目”和前面我们讲到的“三纲领”,也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合起来,就是《大学》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了。这本书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解读,敬请期待。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的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