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提起书法,很多人立马在脑海中浮现用毛笔写汉字的画面,令人神往。而说起书法家,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实力最强、地位最高、名气最大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他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被全国性推广,成为中国古代书法正统。真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书法天下莫非王字!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王羲之名气大,学习他的书法的人也非常多,几乎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要去写一写他的字。一方面是仰慕“书圣”威名,另一方面则是倾慕他的字。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冠之以“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被无数喜欢、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奉为楷模,甚至出现了不学“王字”就不是书法的偏激论述。随着王羲之被不断追捧,“书圣”也增添了不少神话的色彩,那原本的王羲之是什么样子呢?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非常好的家庭,东晋最大的氏族。他从小就喜欢书法,仿佛这一世就注定了要为书法而生。王家是书法世家,父辈们继承了钟繇的书法精髓,因此王羲之具有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倘若换成是一般人,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大才,但是,王羲之不一样,他对书法痴迷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他最崇拜汉代的“草圣”张芝,于是效仿他临池学书。有师傅引导,天分高,再加上够努力,王羲之不成功也难。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成名后的王羲之依然非常努力,对书法的探究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书法作品,比如《兰亭序》、《十七帖》、《丧乱帖》和《快雪时晴帖》。除了《兰亭序》以外其他都是王羲之跟亲戚或朋友之间往来的书信、手札。因为《兰亭序》的名气最大,一般人学习王羲之书法都局限在了《兰亭序》上。最后有成就的都摆脱了王羲之的面貌。笔者好奇的是,世人都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却很少有人提及王羲之书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其实,古人学习王羲之很多都是浅尝辄止,像虞世南、褚遂良、米芾、文征明等有远见卓识的大家,他们知道王羲之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一味学习很难有所突破,必须寻求转机,重新突破。而一般的学书者只知道在《兰亭序》里面打转,几十年也毫无突破。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实,以《兰亭序》这种高深莫测的书法,一般人学习最多也就领悟个两三层吧,再加上没有老师传授笔法、指点迷津,真的很难有什么成就。举个例子,普通的一座山好爬上山顶呢?还是珠穆朗玛峰好爬上山顶呢?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众人当中,很少有人能像陆柬之和赵孟頫这样的,陆柬之是得到了王羲之的笔法,赵孟頫天资过人,用工最勤奋日书万字,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一般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要么另寻出路,要么半途而废。也就不会注意到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最近笔者也非常好奇,很多书法家都会将自己的书法心得和体会著书立说传给后人,作为“书圣”的王羲之为什么没有书法理论呢?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其实,王羲之也有一部书法理论,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王羲之书论》开头一句就写到:“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这最后两句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良苦用心。这篇书论很简短,但是句句珠玑,都是精华,每一句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学习。“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这个观念就让我们很意外了,孙过庭曾说初学分布务求平正。王羲之似乎更加高妙,学书法平正、平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笔法,俯仰、斜正、大小、长短要多变化。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字里边笔法要丰富、可以加入篆书、隶书等多种笔画,赋予笔画多种形态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内涵要非常丰富,看张旭的肚痛贴,开头两字也是章草的写法,与后面狂草大不相同。再看何绍基的草书,笔法丰富,融合篆、隶、楷等笔法,难怪是清代第一高手。可见,一般人的书法只能按部就班,一点一点努力。而大师的书法则是另辟蹊径、又合情合理,微妙的很啊!

王羲之被传的出神入化,学他却很难突破,这本“书论”揭示实情!

《王羲之书论》非常精妙,不是笔者三言两语就可以讲的清楚的……大家如果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