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头脑中有一个书柜的人,和头脑中有一个图书馆的人,哪个人会把工作做得更好呢?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是韩国作家二志成和郑会一的代表作,问世至今已被热印54次。书如其名,这其实是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读书圣经",可作为读书新人的启蒙读物。

作者二志成曾在7年时间内,读了至少2500本书,几乎一天一本。但读书没带来任何进步,反而让他欠下400万债务,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一个也没找到。

28岁时,二志成开始反思读书方法,他给自己前7年的读书法下了个总结"实际上一本书也没读",为了帮助更多读书人少走弯路,他把读书经验写进这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读书相当于生存",这是二志成读书改变命运的初衷,帮助更多人学会读书,也是本书的精神内核。

在豆瓣上这本书因情节充满"韩国泡菜味",受部分书友诟病,但瑕不掩瑜,这本书的最伟大之处在于:

作者以充满干货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一条普通人可执行的读书进化路线,给读者一种"手可摘星辰"的鼓舞和希望。

读书像开车一样,也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艺。

表面上看,《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逆袭的简单故事,小职员洪镇洙从失恋、濒临失业、外债累累的人生低谷,在两任读书导师帮助下,通过读书成功逆袭为人生赢家。

实际上,作者二志成是主人公第二任导师李志厚的原型,另一位作者郑会一是第一任导师的原型。作者借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告诉世人: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反杀机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将帮助你事半功倍,实现人生弯道超车。

下面,我将以"从情节中透视干货"的X光视角,从"读书路线"、"实用技巧"、"精神传承"三个维度,解析作者的读书智慧,刷新读者的阅读观。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1、 速度与强度:拿来即用的"三阶跳读书路线图"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觉得"阶梯"这个词很形象,除了表达工具的意义,同时强调了"阶段"层面的意义,对新手读书而言,也是要一阶一梯。那么分多少阶段合适?每个阶段的标准是什么?阶段的强度和速度应如何?作者用"三阶跳读书法"给出答案。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1、什么是"三阶跳读书法"?

在书中,导师给主人公设计的读书计划,分三个阶段:

初阶:100天读完33本畅销书,养成读书习惯;


中阶:1年读完100本专业书,实现自我成长,打阅读基础;


高阶:1年读完365本自我启迪类书籍,升级高手思维方式。


2、 为什么"三阶跳读书法"是适合新手的?

从生理上看,"记忆容量有限论"认为人脑的记忆区是有限的。2001年,Cowan 发表论文《 神奇的数字4 :心理存储能力的再认识》,认为一般成年人大脑的工作记忆区,只有3-7个独立的信息组块或信息单元。3个阶段的容量设计,更易被大脑接受;且各阶段目标清晰明确,读者能快速对标阶段任务。

从难度设计上看,三个阶段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初阶平均3天1本书,降低入门压力,同时以简单有趣的书为主,逐步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容易养成一日三餐般的读书习惯;中阶1年读100本专业书,大部头籍啃起来相对吃力,注重把知识化为战斗力,强化专业知识储备;高阶1年阅读365本书,相当于1天1本,除了考验速度和效率,还对主动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从关卡设计上,每阶段都是暴力破局、急速进步。对新手来说,"三阶读书法"不止是阅读习惯的革命,也意味着生活作息被暴力重塑,时间精力重新洗牌。我本人在坚持完100天后,读书已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每天自然而然的事;每阶段都带来的正向反馈,形成"读书-进步-上瘾"的进步回路,"跳一跳能够着"的安全系数,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就像书中主人公洪镇洙完成100天任务后:

"感觉就像翻过了一座自己认为无法翻越的大山一样,觉得以后再也没有干不成的事了,而且对读书的畏惧感消失了。"

三阶段的路线设计,合理性在于容易切入、由易到难、循环进步,让更多人能快速进入状态,不偏离读书航线,最大化从书中获取力量。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书中有个观点,听起来非常鼓舞人心:

"在某个特定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写的一本书里有近 30 年的经验之谈。如果你读完 100

本专业书籍,就跟修炼 3000 年的功力没什么区别了。"


3、 如何评估自己的进步效果?

畅销书《原则》中,作者雷达利欧提出"傻瓜速率"的观点:

如果此刻你不觉得自己一年前是个傻瓜,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傻瓜定律"是以年为单位与自我对比,考量自己的进步速率。我们还可以细化为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在每阶段自我复盘和修正,对比前一阶段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进步,苟日新则日日新。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使用"傻瓜定律"自我考核,既是量化自己的读书效果,也是防止读书方向偏离航线,学而不思则罔,不要出现本书作者曾犯的错误,7年读书2500本"却感觉像一本也没读"。


4、 如何在茫茫书海中淘到好书?

我的经验是用"硬数据"+"软经验"的方法:

参考硬数据:

1、 豆瓣评分和书友评价;

2、 电商平台销量数据;

3、 是否是优质出版社;

4、 二手书平台是否在收。

软经验:

1、 围绕自己熟悉领域或优势领域选书;

2、 征求读书导师或前辈的评价;

3、 关注读书大咖们的推荐书单;

4、 关注读书类账号的书评和荐书。

在本书中,主人公洪镇洙看似非常幸运遇到两位读书导师,但实际上自身也足够努力,从生活习惯到业余时间,从工作态度到朋友圈子,他经历了巨大的精神磨砺。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作者描绘的是一个不爱读书的正常人,以非常低的起点,咬着牙一点点坚持读下来,经历从0到1,再从1到100的读书路线,这种接地气的小人物成长历程,反而让读者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学习冲动。


2、 思考与实践: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多读书时间?


2020年1月6日,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BigData-Research发布《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去年我国人均读书7.99本,其中纸质书4.67本、电子书3.32本。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与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的人均读书量相比,读书仍是中国人生活中"微弱的光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现显示,许多成人不读书最大的理由是"工作忙,没时间读书"。

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中,主人公洪镇洙销售岗的工作强度,与大部分上班族类似,同样一天24小时,他是如何在工作之余,还能1年读完100本书呢?

下面我从读书优先级、读书效率、读书环境三个方向,结合自身读书经验,给出解决"没时间读书"的办法。

1、 增加读书的优先级。

洪镇洙的上级女领导兰姬,面对下属抱怨工作忙没时间读书时说:"没时间就不能读书吗?有吃饭的时间就有读书的时间。"

兰姬本人无论多忙,每月都至少要读10本专业书,为了读书几乎每天坐地铁上下班。

洪镇洙的导师会一,安排的读书时间精确到分钟,包括早起晚睡多久、上下班通勤路上、吃饭时间、周末时间……"什么时间可以用来读书?我的回答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读书时间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个"优先级"问题。

在亚马逊畅销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里,作者加里·凯乐提出"目标-优先事务-效率"的概念,目标是基础,决定待办事项的优先级,不同的优先级直接影响做事效率。

读书也是如此,想想自己立下的读书目标,把"先读书"的优先级靠前放。爱追剧的人看完书再去看,爱聚会的人看完书再去,就会有大量的读书时间。

创造读书时间第一个方法:把读书作为优先任务,时间优先分配到书本上。


2、 训练提升阅读效率。

在读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读书效率越高,读书越多且掌握越好。我把读书效率分为"读书速度"和"吸收效果"两方面,推荐两个读书方法:倍速阅读法和苹果阅读法。

· 倍速阅读法:通过刻意训练,大幅加快读书速度。

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要咀嚼和消化。

所以不是每本书都要一行一行慢慢读,每本书的不同章节、不同部分花费时间是不同的,例如许多国外著作中,为论证观点而引用的大篇幅长案例,即可快速扫过。

推荐4个实用的速读技巧:

1、 尝试关闭内心的默读声,让大脑直接从眼球接受信息,绕过默读这个步骤;

2、 读前先过一遍封面、序言、目录等信息,对读书目标和内容梗概心中有数;

3、 "眼跟手",眼睛跟随手指移动,尽量不要停顿和倒退,迫使你快速往前读;

4、 抓取关键词(名词、动词等)跳读理解全文,训练眼球抓取核心信息的能力。

在行业内,读书高手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800-1200字/分钟,速读也是一项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能力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 苹果阅读法:1小时读完1本书,并能复述要点。

苹果阅读法也叫目标阅读法,即把一本书中各维度的知识比作各种水果,抱着"我只要苹果"的目标,快速寻找"与苹果相关"的信息,其他信息忽略,一次只摘一种水果。苹果法主要解决"读完就忘"的问题,适合非虚构类的书。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苹果阅读法表格(20个格子可灵活调整)


苹果阅读法步骤:

① 10分钟:提出一个问题,我想在书中得到什么?

② 40分钟:带着问题快速跳读略读,记录20个关键字;

③ 5分钟:归纳分类关键字;

④ 5分钟:复述出所读知识的要点。

苹果阅读法的原理在于:目标明确且唯一,大脑受其他信息的干扰少,符合人脑工作记忆区的原理;严格限定了阅读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摘完"苹果"后,可以再重复摘其他"水果"。

倍速阅读法和苹果阅读法,都经过我近半年的亲身使用,一本书花5小时读5遍,效果远胜于花5小时读1遍。

创造读书时间第二个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摘取目标信息。


3、打造适合阅读的环境。

在洪镇洙开始100天阅读33本书前,导师让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书,而是"断舍离":

"在启动 100 天读书计划之前, 下决心先将那些妨碍读书的主要问题解决好,然后再开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举例说吧,比如晚上关掉手机,将卧室里的电视机搬到别的房间去,自己的时间究竟是被哪些事夺走了,认真地想一想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专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当干扰信息和诱惑来争夺你的注意力时,单靠自律很难凑效,可以使用"他律"来要求自己。比如,阅读时为自己开启"飞行模式"的环境,在设定的番茄钟内,把影响自己阅读的手机、邮箱、零食拿出房间,读完书后再处理。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阅读环境的外延层面,是阅读"心境",也就是如何在非常规的环境里,保持随时随地能读书的状态

地铁车厢轻微的摇晃和适度的噪音反而更适合集中精力读书,真是奇怪的事情。3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洪镇洙差点坐过站。去公司的路上洪镇洙发觉自己在情不自禁地微笑,因为他觉得这本书比想象的有趣得多。

生活中除了宝贵的大块读书时间,其他上下班路上、开车、等人、做家务时,可以拿来思考、复盘、听书、阅读内容特别碎的书,保持"随时随地能读书"的心境,是对一份时间的双份利用,一天24小时等于过成48小时。

创造读书时间第三个方法:打造阅读的环境和心境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除了读书时间,本书还介绍多个实用的读书方法,同时作者始终强调读书要有"学习和思考"的心态。

在书中,洪镇洙采访的成功CEO文俊浩董事长说:

我始终强调读书目的一定要明确。一个人读再多的书,读完了事,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在我看来,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发生变化,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观点:付钱不代表拥有它,必须把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或把你变成书的一部分,你才算是拥有这本书。

我们常说"听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听过"后,很少"思考过"和"应用过"那些道理。读书同理,书山有路,方法技巧只是"登山杖",最终要靠双脚去丈量。


3、 渡人与渡己:全民读书精神的传承使者


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的灵魂脉络,作者没有明显指出,但蕴含在全书字里行间——帮助他人学会读书

爱情和事业濒临绝境的洪镇洙,在人生谷底时,好友明勋推荐他结识读书大师会一,在会一的悉心指点下,洪镇洙找回自信,并帮助公司同事一起读书;在洪镇洙完成100本读书任务后,郑会一把自己的读书导师李志厚,介绍给洪镇洙进一步精修;而李志厚同时还是明勋的读书导师,明勋又是洪镇洙妻子河英的读书导师……他们每个人都在受人恩惠后,自觉教身边更多的人读书。

这种的"渡人渡己"的传承精神,令我深深感动,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改变自己,影响他人"的读书信条,我把它内化在我的字里行间,教更多人爱上读书、学会读书。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1、为什么要把读书经验教给别人?

①、 知识具有错觉。

很多你自认为很懂,实际上知之甚少的现象,就叫"知识的错觉",概念出自《The Knowledge Illusion》一书,由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斯洛曼和科罗拉多大学教授费恩巴赫提出。

产生知识错觉的原因在于:人脑习惯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把他人智慧当成自己的知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实际上留下很多"知识死角",自己很难发现;在看书和上网搜索中获取的"别人的智慧",大脑会默认为是自己的知识,忽略实际吸收了多少。

那怎么破除知识错觉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尽量浅显直白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经验传授给别人。

书中洪镇洙阅读100本专业书时,导师鼓励他积极给同事讲课,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为了准备好讲义,他只能更加努力地读书。一想到听课那些人的眼神,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都不能随意放过去。虽然准备讲义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但是真正从中获得力量的还是洪镇洙自己。他在给别人讲课的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经过仔细推敲也更加透彻了。

因为传授读书经验的过程,需要调取自身的知识储备,推敲每个细节,倒逼我们只有透彻理解,才能用"老妪能解"的话给人讲明白,这也是读书的基本意义。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2、 为了影响周围更多人学会读书。

在《2001:太空漫游》第一章中的有一句话"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因为读书资源极度丰富,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但这也是个不好的时代,因为资讯的爆炸增长和娱乐的诱惑,让读者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读书是实现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源泉,书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就相当于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与作者隔空对话,从大师的思想中汲取力量,让我们获得智力的乐趣、体会到不可言喻的美,以及困顿时的内心安宁。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但现实中,很多读者不是不想读书,而是"不知道读什么"、"没时间读书"、"读完就忘"、"很难坚持"等,这些痛点是需要学习读书方法来解决的。所以,"影响更多人学会读书"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提出和践行,以书为媒,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在书中,洪镇洙的导师会一说:

“既然你决心要读书,我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给你加油的。因为我也从我的读书导师那里得到过很大的帮助,现在该轮到我帮助其他人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人生的信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读书经验分享传播,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学会读书、享受知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这就是读书要传承的社会意义。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3、 怎么输出你的读书经验呢?

推荐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教授的"以教为学"法:

1、 把你的读书经验,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主动解释给他人听;


2、 如果遇到卡壳或不能轻松解释的地方,做好记录;


3、 回头查阅源资料并思考,直到能用简单语言解释出来;


4、 重复以上步骤,解释自己的所有读书经验。

如果说读书的路线和方法是"术"的层面,那么读书的传承意义则是"道"的层面,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也。

读书精神不是敝帚自珍,让知识产生分享和传承,致力于实现全民读书,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才是读书人"道术合一"的伟大理想。


重印54次,这本“读书圣经”,适合每位想读书的人每年读一遍


总结: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部作品,并非简单描绘一个小人物逆袭的故事,它以主人公洪镇洙的读书经历为线索,向读者绘画出一幅普通人可执行的读书路线图,鼓励读者爱上读书改变自己。同时,书中巧妙植入大量的读书技巧,融入小说情节,实现"干货不干",让这本书充满可读性。最后,本书向我们传达的读书传承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积极意义,在践行全民读书和建设文化强国上,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