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这本《斯文》将会给你另一种顿悟

如果你喜欢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这本《斯文》将会给你另一种顿悟。

还是老样子,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斯文》

接下来我将会用三点来为你讲述。

一、什么斯文?

说起《斯文》这本书的话,我相信人们肯定在看到标题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误解,在这里我将会为你解释。

所谓“斯文”,在当时是指“文化传统”,即文学艺术、行为艺术、传统风俗等等。

“斯文”这个词最早是孔子说的。子曰:“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余何?”

如果你喜欢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这本《斯文》将会给你另一种顿悟

二、唐代的斯文?

自初唐以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周边的文人们都想重新定义一个新的“斯文”,从而用以巩固初唐的昌盛繁荣,让更加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在这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文人们的写作文采。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初唐前期,很多的人都希望重新定义所谓的“文化传统”,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区别于唐以前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如何把唐朝的文化传统流传下去,让后人们能够学习,这是当时的文人们绞尽脑汁都要想出的一个严峻问题,于是就出现这一幕,朝廷把写作文采优秀的人才招进“修文馆”“崇文馆”,如果你一旦被选中了,那么等待你的将是平步青云,一帆风顺,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入职期间,你的主要工作是进言献策,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上的帮助,没有工作制的995,只有夜以继日的工作。另外,这个工作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当朝廷的随身文学随从,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呢,就像是我们现在的秘书一样,哪里不懂点哪里,就什么都学会了。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人们就对这种“文笔传承”的价值观就有所怀疑了,请看第三点。

王勃: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就是说,写文章这件事,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而是延续文化传统最好的方式,那么文章写得漂亮,就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和传播文化传统。

如果你喜欢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这本《斯文》将会给你另一种顿悟

三、宋朝的斯文?

宋朝是如何理解斯文的?宋朝的文人们积极的参考了唐朝的历史发展规律,得出以下的结论。

文人们认为:唐朝的“文学写作方式”参与到建设zhengzhi基础上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样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文化流传”,在宋朝文人的眼中,认为只有改变“唐朝的传统文化”方式,通过完整的改善来驱动这一历史改革,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关键性的改革人物----苏轼。

苏轼:我们都知道苏轼在“绘画”方面的造诣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在zhengzhi

中,苏轼表现出来的睿智,在当时很多人是无法比例的,比如苏轼喜欢美食,他就说,一道美食的色香味俱全不在于菜谱上,而是表现在厨师的手法上,菜谱是禁锢的,而厨师是灵活的,菜炒的好不好不是菜谱决定的,而是有厨师来掌控。

从这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思维方式是活跃的、跳跃的,苏轼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刻板,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改革中来,势必会对历史有一定的改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宋朝的“宋明理学”能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主流文化呢?

我的理解是一种文化属性,假设你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想参加科举考试和担任官职的话,朝廷不会考虑你的“书香门第”,只要你有才,你就会得到录用,才华可以得到施展,所以这种文化才得以成为主流。

苏轼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庸”的思想,他认为错误不是来自于多样性,而恰恰是来自于极端,来自于我们只选择发展文化中的某一个方向或者是趣味。

我想听听你的观点。

如果你喜欢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这本《斯文》将会给你另一种顿悟


读书感悟:

我在《斯文》中读到了传统文化在的时候发现,宋朝就已经实现了君主集权的民主化,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用品,就像现在普及的智能手机一样,人手一个,不再是以前的高端消费品,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的形式。

由此我心生念头,如果当时唐宋对传统文化不引起重视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多的历史文献书籍吗?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定会出现断崖式的空白,这对很多的考古依据带来了不准确性。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炎黄子孙,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都要认真的去对待。

比如赛龙舟:如果没有历史的文献记载,我们能清楚的知道是出于那个时代吗?里面的人物又是谁?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恐怕我们都不得而知,就像隔壁的棒子一样,中国有什么优秀的文化他都要去申请一下,尽厚颜无耻的说是他们自己的,这让人真的很无语。

俗话说:“家中有米心不抖”,我们有足够的历史事实和史书记载来撑腰,我们不怕。

对此,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