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異類還是同類

機器人,異類還是同類

▲圖片來自Piaxbay,作者@Bamenny


昨晚看了美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哥倫布執導的電影《機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1999)。

01 擁有情感的機器管家

安德魯·馬丁是馬丁家的機器管家,他渾身閃著金屬光澤,走路僵硬笨拙,任何一個人第一眼見到他都不會把他當作人類看待。他的功能就是做家務——炒菜做飯,打掃衛生,隨叫隨到,聽從命令。

但是,在他打碎了二小姐用玻璃製成的馬匹而導致二小姐哭泣的時候,他會想辦法挽救。他翻閱了大量的書籍,利用一堆廢棄的木頭,做成了一匹小小的木馬放在二小姐的房間。

夜裡,他會打開維多利亞時代的唱片機, 如痴如醉地聆聽古典音樂。

他還在主人查理德·馬丁的教導下,瞭解性知識,會講冷笑話,會製作精密而巧妙的時鐘,會彈鋼琴,甚至還擁有了個人的銀行卡賬戶,一個月的薪水比機器人生產公司的負責人一年的年薪還高。

甚至他渴望擁有自由的意志,他向他的主人提出要用他賬戶裡所有的錢來贖回他的自由,他可以繼續侍奉馬丁一家,但是不願再成為馬丁家的財產,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指令。他說:

“人類掀起過可怕的戰爭,數百萬人戰死,只為一個目的:自由。如果自由對這麼多人都這麼重要的話,那就一定值得擁有。”

我一直認為,自由意志的覺醒,很大程度上代表他是一個獨立的不能被操縱和奴役的個體。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還能把他當作那個任人擺佈,聽從指令去跳窗的機器人嗎?

02 機器人也是人嗎

我們該如何定義安德魯呢?

的確,他是機器人,他僅有一副冰冷的軀體。他無法像人類一樣感受飢餓,品嚐美食。他感受不到疼痛,連手指頭被割斷都沒有任何感覺。他縱有喜樂與悲傷,也不像人類一樣仰天長笑,對月流珠。

為了尋找自己的同類,花了幾十年,他遍尋世界各地,還是沒有找到他的同伴。他始終是人類社會里的少數者,他是孤獨的。我想,這種孤獨會促使他渴望融入人類社會,努力成為一個被法律上認可的人。

所以,他進行全身改造,剝奪自己身上所有機器人的屬性。從外表上,他植上人皮,擁有人類男性的面龐和軀體,再到植入各類器官,和自己相愛的人廝守,會吃會笑會吃醋,但還得不到法庭的認可。最終,他放棄機器人長久的壽命,選擇注入血液,成為一個完全的人。他屢次申請法庭認可他的人類身份,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才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法庭的意見也代表了其他人類的認可。但是反觀他自身,他已經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了。

03 人類與機器人的距離

機器人也是人嗎?當機器人有了情感情緒,我們很難將他視為一堆銅鐵。但是把他歸為人類,你同意嗎?

如果機器人被替換成獸人,像我們孫悟空、豬八戒、狐狸精、蜘蛛精,我們還會抗拒他們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會,那可能是受到了曝光效應的影響。根據心理學200多項實驗結果表明,“熟悉誘發了喜歡。對於各種新異刺激——無意義音節、漢字、音樂片段、面孔——的曝光都能提高人類對他們的評價。”為什麼我們對猴子、豬、狐狸、蜘蛛這一類變成人並不抗拒呢?可能是我們太熟悉他們了,畢竟圖書、動畫片、小說等藝術體裁都在不停地呈現他們,且他們往往會被擬人化。

按照曝光效應,如果未來智能機器人真的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很可能像電影中的查理德和二小姐一樣喜歡上和我們朝夕相處的機器人。如果到了這地步,我們還會在意機器人和我們不同類嗎?

根據“態度依從行動”的效應,人的態度是會隨著行動而改變的,種族間積極交流能減少種族歧視。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決定廢除種族隔離制學校。”1942年,不到1/3的白人(南部只有1/50)支持學校合併,到1980年,支持學校合併的佔到90%。”到現在,再也沒有人會認為應該在公共汽車和電車上為黑人設置隔離區。而1942年,大部分美國人這樣贊同。

我想,到了以後,人們可能會摒棄我們和機器人不同類的偏見,去接納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當然,我只是做一種推測。但是,根據“相似性導致喜歡”的效應,人們更傾向於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會模仿他們行為的人。如果智能機器人在外表跟人們越來越相似,行為越來越靈活,很大程度上會得到人們的接納和喜愛,那時候也許會忽視它是機器人這件事吧。

參考書籍: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11版)

往期影評:

當烏黑的槍口對準我們

浮生如此亦堪老

有酒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