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在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這是一個令很多人都顯得有些生僻的漢字,這個獨一無二的漢字卻代表著一個城市,就是位於湖南省南大門——“郴州”。

郴州位於湖南省南部,自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開始設置的郴縣,一直是湘、粵、贛三省的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和歷代郡、州、軍、路、專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公元1994年底郴州撤地改市,設立了兩區11縣的行政區劃,原縣級郴州市改為北湖區,由此以來,北湖區實際上成了古郴州桂陽郡的文化重要集散地。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在數千年沉渾雄厚的湘楚文化浸染下,作為一種歷史遺存的湘南木石雕,久遠的歷史賦予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湘南木石雕何時開始,至今尚無確切的記載。但從郴州出土的三國簡、西晉簡以及散落於民間山野古老石刻木雕等實物上看,揭示了湘南木石雕淵源的漢代遺風。湘南木石雕大興於宋元,明清進入高峰時期。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湘南木石雕在歷史文化發展中相互交融、相伴相生,始終為湘南民居而服務。湘南民居為一代又一代湘南人遮住風雨和霜雪,保管一代又一代湘南人民的生活,見證著一代又一代湘南人民的悲苦歡樂和理想嚮往,其中不少青磚、黑瓦、白牆的民居和祠堂,它們的門窗、樑柱、屏風、室內傢俱和神龕都雕刻著或布襯著能工巧匠精心創造的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花板,一件件粗獷而不粗糙,細緻而不繁瑣,簡煉而不簡陋,抒情而又樸實的圖案花紋,草木鳥獸、神獸靈物、史書故事、傳說神話、民俗風情造型的木雕作品,宛如一曲曲牧歌,在時光和歲月的深處默默地訴說與歌唱,訴說和歌唱湘南人民的生活情趣與理想追求。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區域內現存的湘南民居,大多是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的產物,正是這段時期,因為商業貿易的崛起,大量商販南來北往,運輸南北貨物,取道湘南地區的陸路與水路,民居的興建達至歷史新高,其裝飾木雕藝術,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由此也造就了一批手藝高超的民間工匠。湘南民居木雕包括建築木雕、傢俱木雕和祭祀木雕。木雕最常用的木材是樟木。樟木含樟腦油,能防蟲蛀,纖維緊密,不易繃裂,木紋和色澤雅緻,易於雕刻。 大戶人家也有用上好的木料,如紅木、柴檀木、花梨木等。受當時木料加工技術的限制,每一件木雕幾乎全靠手工製作,沒有機器大批量生產的複製。因此,湘南民居木雕“刀刀用功,點點扎實”,滲透著木雕工藝的藝術功底,審美情味和個人的刀工刀法,具有獨特鮮明的風格。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縱觀整個湘南民居木雕,大都採用具象的表現手法,但造型上則大膽地誇張,特別是那些頭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襯景,誇而有節,變化適度。刻化人物不著意雕刻五官表情,也不拘泥於人體各部位的長短比例,而著意表現人物動態的傳神寫照,著意突出造型的稚拙、質樸、洗煉、明快感,具象的形體中注入了抽象因素,活躍的往往把不同的場景和物,或者一曲戲、一個故事的幾個情節組合在一個畫面,配以圖案紋樣,注重虛實主次、線條分割、層次節奏的處理,追求畫面結構的嚴謹與變化,構圖的飽度與均衡,使裝飾性與實用性達到完美的結合。雕刻刀法上,有的較為大刀闊斧似的運用,有的則較為工整細緻,不同的刀法表現出各種不同的造型美和材質美。效果上有的顯得圓潤,有的顯得方稜,有的塗上金漆以示富麗,有的不加塗料自成雅趣。讓人驚訝的是湘南木雕和江浙的東陽木雕相比,單從用刀的數量上比較,竟然相差100來把,用不到30把的雕刀卻要完成大氣鏗鏘的作品,確實是神來之筆,其才情、智慧與功力非同尋常,不得不令後人感到敬畏。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建築木雕和傢俱木雕與祭祀木雕的圖案,有著豐富的內涵,處處滲透著中國傳統道德精神文化,它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體現出湘南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與審美趣味。如馬頭牆、牛頭龍、狗頭獅等,成為湘南郴州民居里木石雕中民俗派系裡的代表之作。湘南民居木雕家族中的眾多藝術形象,以它們極其深厚的藝術感染力,展示民族的傳統美德,使人們在藝術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湘南民居的石雕作品一般不往秀美、纖柔方面做過多細微的穿透性雕飾,有著渾圓、敦厚、樸實的特點。湘南石雕中最為多見的是門檻石石雕、門邊石石雕、泰山石石雕,還有置於村頭、屋門口、宗祠內外的石立獸和石柱、石亭、石墩、石橋、插旗石、石牌坊上的石雕。雕刻手法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雕刻結構形態隨形就勢、隨需造型。其中泰山石、門檻石、門邊石等最具特色,以大眾喜聞樂見的人神、龍鳳、飛禽、走獸、魚蟲、花草等,畫面喜慶、形式悅目,既顯示出民間藝術工匠的高超技藝和自由浪漫的創造精神特色,更折射出湘南的地理環境特色、民俗風情、民間藝術審美觀、居民的生活願望。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因湘南地理資源優勢,湘南石雕的材質一般採用青石、白石、紅砂岩等為主。造訪在湘南民居前,你會發現,湘南石雕刀法也極盡簡約。最通用、常用的工具是點鏨、扁銼,很多時候再有一把錘子、一把尺、一根紅墨線,這就可以操以技藝。其它輔助工具主要有三樣:邊鏨刀,打碑刻人物時用的,修邊的效果好;砍斧,砍石條子的效果好;點斧,打點用的斧,麻面效果好。懂門道的很快就會看出來,湘南石雕重在寫意,工具少,功夫全在“天人合一、意手合一”。由於木和石頭成分重量的不同,處置待遇也就不同,湘南一帶,有“木雕學三年、石雕學五年”的說法,也就是說,石雕工藝練就硬功夫的時間相對木雕要長兩年。寫意的過程,卻又和木雕如出一轍、異曲同工。在造型上都具有沉雄大氣、簡潔生動、造型大膽誇張的共同點。

由於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等影響,湘南木石雕在民居建築得到充分運用,相得益彰。由於湘南多雨潮溼,木材易朽的緣故,許多迎風迎雨的外牆、廊柱、柱礎等構件多采用石雕作品,而木雕構件大多集中在離地面較遠的門窗等處。正是這樣,於“實用中出特色,實踐中出真知”。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古民居木石雕作品既是古建築構件,又是藝術文明的載體,隨著無數個寒暑風霜的侵蝕而慢慢風化,受“文革時期”極左思潮的影響,湘南古民居木石雕同古建築一樣遭到了滅頂之災,木石雕構件無人修繕,甚至被化為柴炬或作為廊磯石料,更令人痛心的是隨著木雕藝人的失業或改行,致使古民居木石雕藝術的傳承成了嚴重的問題。古民居木石雕技法瀕臨失傳。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改革開放以後,一些倖存的古民居木雕構件,又被一些不法分子盜拆倒賣,可謂雪上加霜。近年來,在政府的倡議下,人們開始重視起來,保護意識得到加強。儘管現代鋼筋水泥結構的居民,正在湘南大地日益取代傳統磚木結構的居民,木雕作品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湘南地區仍有一些民間藝人在執著地耕耘,他們精雕細刻著具有傳統工藝和時代新氣息的木石雕作品,木石雕工藝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傳承和發展,木石雕作品市場已有了升溫的跡象,而那些還存留在舊民居中的木石雕作品,那些被有心人珍藏的木石雕作品,它們或完整,或殘缺,或受到百年風雨的侵蝕,或受到了人為的損壞,但依然仍可鑑出用料考究、技術嫻熟、構思巧妙,流淌著塵封不住的神采,閃動著歷史的光澤,彌散著歲月的氣息,向我們默默地訴說與歌唱,訴說和歌唱湘南人民自古以來真、善、美的情操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原創首發」湘南木石雕:一幅生動歷史再現的"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