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是從何而來?孔子為什麼會成為“萬世師表”的儒家思想創始人?

Rockan1974


首先,儒家學派這個詞並不是孔子發明的提出的,不是孔子哪天一高興突然宣佈“啊,我今天高興,我要創立個學派,叫儒家學派”不是啊,不是這樣的,這個詞是漢代開始至以後,後人對孔子提出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的一種稱呼。

其次,為什麼他是創始人?廢話,這些思想是他提出的,他不是創始人誰是創始人。

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並且是唯一從未中斷,延續至今的文化。

而儒學又是以孔子思想為主體。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以'仁'和'禮'為核心,治國上他主張'為政以德'。

在經濟上,主張'見利思義'和'富民'思想。

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在美學上,以'美'和'善'為核心,主張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


吉人無咎


老夫讓證據說話:晏子評論儒家是小人文化,不可以用來治國(查看百度)。至於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這是文化小人們編造的謊言,目的是借孔子的名譽宣傳他們的文化。證據:兩千多年來,吹捧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的文化小人中,有哪位知道孔子說的“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頹然示人簡矣。" 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在《中庸》裡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頭上,如在其左右。” 那些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的人知道這段話的意思嗎?為什麼兩千多年來沒有人翻譯這段話?證據多如牛毛,無須再舉。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孔子所提倡的道義理性,是象徵人類最早見識到基於道德觀念成為人類行為的重要性和永恆性。而且人生的道德始終是支配人們人生的生命力量和永恆的精神性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人們滿足世上一切客觀所存在的物慾,來支配人們無知滿足人性的放縱私慾的無止境的膨脹和貪婪。於是這種思想成為古封建的等級森嚴的禮制和封建農耕時代的所相應產生出來的道德基礎,而所存在有限性的價值和意義。於是這種不完全的道德觀念始終不能培養出能出人頭地的哲學思想和人類優良的品質。於是始終作為一種虛偽的道德的假說。因而不具備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理性力量。不過作為中國幾千年的知識分子的功利主義的所謂萬般皆下品,唯一讀書高。所謂讀書識禮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經天緯地的禮制統治的才能和意志。於是成為中國幾千年被禁錮在這種沒有發展意義和價值的文化而麻木知識界存在創新和發展意義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因為基於人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依然是人們歷史荒唐的認識原理。而人類發展史始終脫離不了人性私慾的本性。正如幾千年中國所存在的酒醉淫荒的封建的帝王,在他們所提倡和所建立的禮儀之邦的國度。而自己一直沉醉在荒唐的而且毫無精神價值的花天酒地的生活中,而且延續到家天下而不斷改朝換代的帝王家中成為封建社會秩序的規律。西方所開發和研究聖經的理論和方法而成為整個西方唯心主義有系統的完整性的體系,而且體現在西方整個邏輯發展史。而且創造了西方科學輝煌的工業史和自然科學。而且在國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發展開發神的真理的國家概念。而且這種支配人性的神性,神性的人性成為人類最高的道德觀念是人類任何民族所存在精神性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與他所能比擬的至高的道德觀念和人格。因為人性原罪始終為人類靈魂存在的本質。而且這種靈魂的實質存在繼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規定性中依然運動。而最終被人們所公認認識神的真理的基本原理。於是成為這種人類本質的永恆性。儘管現在還不被人類所公認和被西方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自我意識的襁褓中被解放。於是孔子道義觀念依然是虛偽的觀念,而且創造不出永恆意義的價值和力量。認識神的觀念才是支配人生靈魂實質的生命力量和永恆觀念。同時也存在開發哲學智慧和方法。


陳武魁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雖說百家,能列出來的也就10家左右,而被稱之為顯學的就兩大家:儒家和墨家。

有人通過研究認為,儒墨兩家的本源是道家。

孔子學說吸收老子見解,但摒棄無為逍遙。

儒家思想被認為是傳統文化的內核,現在來看,這個說法不完全準確,向上溯源,道家追求科學的一面不見了;向下發展,現在所講的儒學已不是最初孔夫子的獨家學說,揉進了許多其他學派思想。

儒學在歷史上獲得崇高地位,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制構成中國古代政治史兩大主體內容。

說孔子是儒學創始人沒有任何爭議,稱為萬世師表則有一定偶然。漢獨尊儒,唐卻奉道教,真正將儒學捧向聖壇的是宋朝,所謂程朱理學,藉助孔子,完成了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建設。而將孔子稱為“萬世師表”的是康熙帝,與清王朝以漢治漢有極大關係。

孔子年邁時曾說:“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大體可以看出從幼稚到有想法,到形成體系,到學說成熟的心路歷程。

孔子年輕時志向遠大,但一生頗為周折,為了宣傳自己的見解,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歷經磨難,還處處不受待見。《史記·孔子世家》雲:孔子布衣,使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謂至聖矣。

兩千多年來孔子被歷代統治者尊為聖人、至聖先師。稱“萬世師表”,也就是說可以成為所有人的老師,當然指個人修為方面。


布衣吳新建


嚴格來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出名的教師,所謂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是後世把他捧起來。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在夏商周之際,這些文化卻往往掌控在貴族手裡,普通老百姓接觸不到這種文化。在春秋戰國之際,貴族腐化墮落,禮崩樂壞,文化即將面臨斷層的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將夏商周三代形成的豐富的禮樂文化拿出來分享給原來沒有資格接觸到這些的平民階層,並在其中加入了個人理解。可以說中國文化之所以不斷層,孔子功不可沒。史料記載孔子,孔子有名的弟子就有七十二位。這些人逐漸成為文化傳承的力量。

禮治文化流傳出去以後,啟發了民智,逐漸形成了百家學說,引起了中國文化的大繁榮。主要有偏左的講究以嚴密的社會形態控制社會的法家,和偏右的偏面強調個人絕對自由的道家。還有在批判儒家有差別的愛的基礎上形成的無差別的愛(兼愛、非攻)的墨家。

孔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正名主義”、“仁義禮”“忠恕之道”。正名主義其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角色扮演,做父親的應該像做父親的樣子,做兒子應該像做兒子的樣子,社會上不同位置的人應當享受到不同的禮,應當盡到不同的責任,要不然整個社會就會亂套。“仁義禮”不用多說,大家在熟悉不過,仁可以理解為愛,義是應該,禮是仁愛的外在表現。何謂忠恕之道?“忠”是中人之心,對他人盡心竭力,對自己嚴格要求;“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對他人寬宏大量。

換句話說,孔子論語的思想其實主要在於倫理學的範疇之內,上升到政治層面的是孟子的王道之學和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

孔子後來被尊為儒家文化的鼻祖。事實上道家卻對孔子的地位捧得更高。用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就是“新道家,儘管是道家,卻認為孔子甚至比老子、莊子更偉大。他們認為,孔子沒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沒有說無慾,因為他已經無慾於無慾。”


建安居士66663071


孔子生活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非常時期,春秋百家爭鳴中儒道成為文化的主流,而孔子面對的是諸候爭霸的天下大亂局面,所以他的思想與當時代格格不入,骨子裡還是感到周朝是人間最理想的社會,便大膽提出″攸攸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的鼓號。為達此目的,他坐著驢拉車奔走於諸候列國,宣傳他的治國理想,勸說各國君實行仁政,推行周禮,實現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其實當時各諸候國面對的是不能消滅他國就是被他國消滅的風口浪尖,誰還拿他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當回事呢,當然是沒有一個國君聽他的說教,只能急急如喪家犬一樣,到處無容身之地。競管如此,他和他的弟子們還公然向改革派法家發起攻擊,公然殺害了少正卯,自己揭去了″仁"的面紗,落得個被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下場。儒家文化遭到極大打擊,損失慘重。

直到漢武帝聽了董仲舒的建言,″罷黜百家、獨尊儒朮",才使儒家重振雄風,一帆風順地獨領風騷了整個封建社會,而孔子也被歷代追受封號,成為一家獨尊的″萬世師表"。直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受到儒文化的阻礙,五四運動中,青年學子們才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事實證明,儒家文化競管在近兩千年的封建時代紮下了深厚的根基,但當社會變革時期就成為新生事物的拌腳石,暴露了其維護舊世界的守舊落後的一面。當然對其極積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


躬耕心田34


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儒家道家都起源於古中國的祭祀禮儀。早期儒道是不分家的,有很多共同點。道教逐漸轉變為宗教性質之後才與儒教漸行漸遠。道教和別的宗教一樣追求出世,儒教講究入世。這也是儒教與宗教的其中一個很大異同點!


碼上春秋


儒家思想來源於周禮,其核心就是等級森嚴的的封建禮教,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封建貴族的統治!為什麼儒家思想會在漢以後成為華夏文化的主流,因為統治者需要儒家思想來奴化天下,維護統治!成天喊著儒家思想多好多好的蠢貨動動腦子吧,幾千年前得封建貴族禮教思想還適合當今社會嗎?


朔風飛揚10


孔子提倡的,是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一個國家,是不希望動亂的。動亂是萬惡之源,也是敵對勢力夢寐以求的!


秋色正傑


萬世師表,千年背鍋俠。

被人唾罵的孔家店不是孔子開的,

但也是孔家店為孔子成就了萬世師表之名(不殺之恩)。

孔子思想,就像課本里的文言文、古詩詞曲,能傳至如今,自然有其客觀道理。只是文章是古人寫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可不是古人自己寫的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真的是作者的思想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