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兵臨開封城下,第二年四月攻破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然後以此為籌碼,逼宋朝軍民投降、貢獻金銀珍寶和美女,並保障金兵退兵安全,宋欽宗捶胸大哭:“當初沒聽他的話,才落到這個下場啊!”

宋欽宗說的這個他,名叫种師道。

據《宋史》、《東都事略》等史料,种師道於1051年出生於河南洛陽,北宋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可謂世代忠良。

幼時,种師道成為思想家、哲學家張載弟子,盡得其真傳,後因祖上功勳,得了三班奉職的官職。

多年以後,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多次取得大勝的种師道,升任為保靜軍節度使。

當節度使沒多久,權宦童貫就聯金伐遼,命令种師道掩護諸將,种師道卻認為這事幹不得。

“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圖1 金遼戰爭

在種師道看來,遼國一旦被滅,咱們宋朝的緩衝地帶就沒了,就得直接面對金人,再說咱們與遼國有約,如果聯金伐遼,就是違約,首先在道義上就輸了。

童貫卻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軍隊到達白溝那旮旯,與遼軍一接戰,宋軍就被對方的鼓譟嚇得慌了手腳,傷亡不小。

遼人雖然佔了上風,但卻很“委屈”,因為兩國和平友好了那麼多年,你特麼怎麼說毀約就毀約,突然搞什麼“聯金攻遼”呢?

當遼國派來使者講道理,指責宋朝為獲一時之利,而不惜棄百年之好、結財狼之鄰,必將給今後留下巨大禍患,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童貫,卻像個啞巴那樣無言以對。

而保持和平,正是种師道所希望的,他趁機進諫說,咱們應該答應遼使退兵的要求。

我去,你這不是幫敵人說話嗎?童貫抓住這根辮子,彈劾种師道助賊。

宰相王黼自然站在童貫一邊,令种師道退休。

种師道倒是想得開,到南山豹林谷隱居去了,沒想到逍遙日子沒過多久,就接到宋徽宗要他立即進京的命令。

原來敵人又來了。

這回來的不是遼人,是童貫與虎謀皮的金人。

“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圖2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宋徽宗的加封命令,是同時到達的,加封他為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還給了他自行徵兵徵糧的權力。

在豹林谷隱居的种師道沒有直接進京,而是立即啟程往東,快馬加鞭趕到姚平仲處,帶上後者的七千步騎一齊北上。

他命人沿途張貼告示:種少保率兵百萬前來。

加上一到就毫不畏懼地直逼敵營,已經兵臨開封城下的金軍真以為來了百萬大軍,竟然嚇得拔營而走,朝北遷移了一段距離,以避“百萬”宋軍鋒芒。

那時的大老闆已經換成了宋欽宗,他一聽老鍾(种師道當時年紀不小了,人們管他叫老鍾)來了,高興得一躍而起,拜他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諸道兵馬全部由他統領。

种師道到來之前,宋欽宗就已與金人講和,答應給金人鉅額賠款,种師道建議他拖延交納賠款,時間一長,金軍肯定會懈怠,都想回北方老家,那時再阻其歸路,將其消滅在黃河一帶。

沒想到這個正確建議,卻被主和的宰相李邦彥一口否決。

“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圖3 宋欽宗趙桓(1100年―1156年)

當姚平仲父親姚古率熙河兵入援,宋軍實力增強後,宋欽宗又想打了,天天催种師道出戰。

他倒是想出戰,但此時出戰勝算不大,無把握的仗,他是不會打的,等過了春分,他弟弟种師中率軍趕到,再出戰也不遲。

而那時距春分僅有八天,宋欽宗連這幾天都等不得,決定繞過种師道,與都統制姚平仲秘密商量半夜劫營。

沒想到姚平仲劫營失敗,來了個一走了之,人影都不見了!

打臉來得這麼快,宋欽宗頓時沒了脾氣,只好又聽李邦彥的,決定割地賠款,金人得到正式賠款的承諾後,退兵北返。

种師道勸宋欽宗,趁金兵渡黃河時發動襲擊,定能取勝,宋欽宗似乎被上次的劫營失敗嚇破了膽,不從。

大好時機就這樣白白浪費,种師道長嘆一聲:“他日必為國患!”

這六個字,害得他被立即解除兵權。

“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圖4 金朝女真文

當金兵並未撤走,而是去圍攻太原,宋欽宗醒悟過來,覺得和約不可靠,只好決定又戰。

可是,种師道已被解除兵權,若讓他復出,不是打自己的臉麼?

為難之際,御史中丞許翰(主戰派)見宋欽宗來了,正是為种師道而來,宋欽宗求之不得,嘴上卻說,种師道老了,不中用了,不過,你可以去見見他。

宋欽宗讓他們在殿門外見面,种師道知道許翰的來意,卻一臉凝重,沉默不語。

許翰急了,如今國家到了危急關頭,是皇上下詔讓我來的,您不能什麼都不說啊,不能見死不救啊,這不是您老的風格啊!

种師道這才說:“我眾彼寡,但分兵結營,控守要地,使彼糧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

許翰深以為然,回去對宋欽宗說,種大人明明智慮未衰嘛,怎麼說他老了呢?

於是,宋欽宗加封种師道為檢校少師,進封太尉,換節鎮洮軍,擔任河北、河東宣撫使,屯兵滑州。

“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圖5 金軍南下攻宋示意圖

悲催的是,這時的宋欽宗已經亂了方寸,夾在主和派與主戰派之間,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但就是不採納种師道請求集中關、河兵力在滄州、衛州、孟州、滑州一帶設防,防止金兵再至的正確主張!

當朝廷誤信假情報逼大軍速戰,導致援救太原的种師道之弟种師中戰死、姚平仲之父姚平戰敗,朝廷竟然臨陣換將,召回提出正確主張的种師道,命李綱接替,指揮宋軍救援太原。

然而,救援太原的宋軍卻被朝廷遙控,指揮官李綱淪為擺設,以至於屢屢失利。

宋欽宗認為李綱不行,又想起了种師道,讓种師道取而代之。

沒想到這一換人,种師道給自己背了一口黑鍋——

當他在河陽遇到金國使者王汭,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察覺到金兵即將大舉南下,不由得大吃一驚!

金兵若大舉南下,京城必定不保,皇上和朝廷危矣!

必須馬上,儘快,立即轉移!

“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圖6 金代銅坐龍

他立即上疏,談了他與金使見面的情況,請求宋欽宗轉移至長安,以避金軍兵鋒,而且事不宜遲,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未能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大臣們,竟然認為种師道害怕了!

看來老鐘不但老了,膽子也小了,既然這樣,你就別杵在前線誤事了,給我回來吧!

种師道被召回後,前線戰事每況愈下,宋欽宗又把“希望”寄託在主和派身上。

在他看來,只要和談談得好,金兵自然就會退兵,就沒必要西去長安了。

當太原淪陷,兩路金兵浩浩蕩蕩南下,宋欽宗意識到,必須立即議和,不然就來不及了!

為了不刺激金兵,給議和創造條件,主和派竟然命令各地宋軍不許勤王,同時把主戰派主要人物李綱貶出京城,為議和掃清一切障礙。

被召回京城的种師道得知消息,在路上就因悲憤交加而病倒,到達京城後已經病得相當嚴重,連皇帝都無法入見了。

沒多久,种師道含恨去世,終年七十六歲。

“靖康之恥”發生前,皇帝宋欽宗為何不聽勸而錯失轉移的機會

圖7 靖康之變示意圖

种師道去世不久,金兵攻破開封,這時的宋欽宗即使想逃,也來不及了。

當宋欽宗、宋徽宗父子等人被劫入金營,悔不當初的宋欽宗捶胸大哭:“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

宋欽宗的痛悔,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未採納种師道提出的,趁金兵撤退、渡河之機發動突襲,一舉將其殲滅的主張;二是未採納种師道提出的,朝廷轉移至長安、暫避金軍鋒芒、尋機反攻的建議。

兩個主張採納其中任何一個,也不至於此!

靖康二年四月,“靖康之恥”發生,這個深深刺痛漢人內心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也是北宋滅亡的標誌。

參考文獻:《宋史》、《東都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