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腔流派的看法

关于秦腔流派的看法

我觉得我们秦腔对于流派传承普遍有一个错误认识,就是我学谁就要和它一模一样,这一点上可能有一些错误。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就拿肖(玉玲)派来说,好多演员以为的模仿肖老师的声腔,一味的向嗓音的相似发展,而不是学他声腔上气息的控制、真假声的结合、吐字归韵、以情带声。

(1)肖老师的假声的运用那是一绝,在她的唱腔中,很多唱段她能自如的游刃3、4个八度,并且她的假声宽、厚、实,没有虚晃之感,所以演唱中更加通透、明亮。假声运用中她又发挥自己鼻腔共鸣的优势,使整个唱腔韵味更加醇厚,尤其是她的苦音唱腔给人以如泣如诉的艺术享受。

(2)肖老师的吐字归韵,例如玉堂春的春字他先唱出声母“CH”再慢慢吐出“韵母”UN“,这在京剧界可能是每一个演员都必须做的,可在秦腔界可是不多见的。她的行腔都是字随腔转,字正腔圆,不光是唱腔,她的道白如《探窑》中的:”母亲呀!母亲……“,《玉堂春》会审中苏三的“苏三参见三位督天大人”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她吐字的功力。

(3)肖老师的气息,比如探窑中“老娘请坐听儿言”一句中的儿和言,都是一个很长的腔,而且行腔中又有3个八度的起伏。我认为我们如果要传承肖(玉玲)派就应该学习他的这些特点,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嗓音的相似。

关于秦腔流派的看法

肖(若兰)派应该传承的特点:行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轻巧,抑扬恰当适宜,韵味淳郁,尤以鼻腔共鸣更见功夫,加之那迷人的后绮音,更增添了唱腔的绮丽色彩。李淑芳介绍说肖(若兰)派的特点是装饰音。那我们就可以学习他的装饰音,传承肖老师的装饰音。

关于秦腔流派的看法

郭(明霞)派音域宽阔、嗓音高亮、圆润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颤音,他的共鸣腔运用的也很好,比如说他的胸腔共鸣,脑腔共鸣,颤音。

关于秦腔流派的看法

任(哲中)派鼻音的托腔,以抽泣性虚字润腔。

关于秦腔流派的看法

刘禹中衰派老生中一绝。

本人学识有限,简单举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例子,为的是呼吁大家积极传承我们秦腔优秀的东西,再不要浮躁的创新了。先传承再创新。如有不对,还望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