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距今1900多年,中國佛教“祖庭”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的尊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的最初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

永平十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