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高敬亭:大别山游击专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小平

他是红二十八军的创始人之一,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在鄂豫皖边区坚持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钳制了大量敌军。他是新四军中率先挺进敌后的抗日先锋,在他指挥下,新四军打响了东进抗日的枪声。他,就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大别山游击专家”的新四军高级将领高敬亭。

4月的大别山,草木葱茏。踏着英雄的足迹,我们来到位于新县县城南5公里,新集镇境内的高敬亭故居。

“故居原有三间土坯房和一间厨房,高敬亭投身革命后,地主民团将房屋放火烧毁。2005年,新县文物局对故居进行了恢复重建。”高敬亭的第四代后裔、故居负责人、义务讲解员高昌奎说。

走进故居,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件件沧桑的老家具,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让我们重温了英雄传奇的一生。

高敬亭,1907年出生于新县新集镇董店村(原属光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1岁参加革命,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担任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西北道委书记。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向鄂豫陕边转移,高敬亭受命继续领导大别山军民坚持斗争,并迅速重建红二十八军,担任政治委员。

“由于敌军长期‘清剿’,鄂豫皖苏区遭到严重破坏,仅有的几小块根据地也被敌人分割、包围。”指着一张老照片,高昌奎说,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的带领下英勇奋战,探索总结出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等“四不打”原则以及“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化装偷袭”“杀回马枪”等一整套游击战术,成功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清剿”,使大别山得以红旗不倒。

高敬亭不仅是一位游击专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抗战将领。“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下辖四个支队。高敬亭任第四支队司令员。

高昌奎介绍,巢县东南5公里的蒋家河口是敌人乘船常去掠夺的地区。经过反复研究,高敬亭发现该地区河道纵横,芦苇丛生,十分有利于设伏。于是,1938年5月,四支队在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的枪声,击毙日军20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蒋家河口一战至1939年6月,四支队在高敬亭的指挥下,先后进行90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1700余名。四支队也由东进出发时的3100人壮大到1.1万余人,成为抗日的一支劲旅。

不幸的是,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如今,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到高敬亭故居参观学习祭奠,这让高昌奎非常自豪。他说,他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了解高敬亭的英勇事迹,让先烈们创造的伟大革命精神成为当代人高歌行进的强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