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万海峰,1920年9月生,汉族,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万河村人,解放军高级将领,现年98岁,仍康健。

万海峰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 : 1920年底,出生在河南光山县槐店乡万河村万黑塆一户普通农户家里的万海峰,由于家境贫穷,找人取名是要给钱的,父母就给干脆叫他 “毛头”。参加红军后,已经是一名红军战士了,他想,总不能还叫“毛头”吧,便鼓足勇气请高敬亭政委给自己取个名。高敬亭当即就答应了,沉思片刻说:“我们红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这个战斗集体,像海洋一样大,像山峰一样高,部队和个人都有光辉灿烂的前程。你姓万,就叫万海峰好不好?”从此,红二十八军的花名册上就出现了“万海峰”这个名字,一直到如今。

万海峰1933年7月刚满十三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代表,中顾委委员(198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第五、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获3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2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7月被授予2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1976年7月28日,国人震惊和心痛的日子。从地震发生到指挥部撤离,万海峰等一行在唐山日夜辛劳了100个日夜,率部从废墟中救出了无数生命。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多年后记者釆访了他,听老将军讲述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

我对唐山情况比较熟悉,请批准我参与唐山抗震救灾。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大地震。这座美丽的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到处是一片瓦砾。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万海峰被大地的震颤惊醒。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他警觉:“不是战争爆发,可能是地震!”很快,万海峰接到北京军区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会议通报:以河北唐山市为中心,发生强烈地震。“震中在唐山!”万海峰感到格外震惊。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抗美援朝后,我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唐山。我担任师长、军长都是在唐山,在这座城市驻防了20年,与唐山人民结下了难舍难分的鱼水之情。唐山人民有难,我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万老眼里满含深情。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立即调派军队投入抗震救灾,并由河北省委和北京军区在唐山开设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

本来,指挥部成员中没有万海峰。“我对唐山情况比较熟悉,请批准我参与唐山抗震救灾。”万海峰主动请缨。万海峰的请求得到了批准。最后,确定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由当时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任组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任副组长。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把生的希望让给灾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1976年7月28日清晨,万海峰带着随行人员,冒雨驱车赶到南苑机场。飞机穿越浓雾细雨,颠簸在云层。“飞临唐山上空,飞机低空盘旋。昔日耸立的高楼、平整的街道已成废墟。残垣断壁间,满是遇难者的尸体,而幸存者正趴在废墟上用双手扒救亲人。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看到曾经在这里驻防20年的城市震后的惨状,这位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老将军不禁落泪:“我这一生经历的伤亡场面也很多,但瞬间的自然灾害集中造成这么多人伤亡,我是第一次经历,很难让人一下子接受。太残酷了!”

临近中午,飞机在空军唐山机场着陆。房屋大部倒塌,未倒的也是摇摇欲坠。战士们只能用苫布支起一个大帐篷,里面放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建成一个简易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抢救幸存者。哪怕能多救活一个,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老将军回忆说,某部队在接到赶赴唐山抗震救灾的命令后,没有吃午饭便立刻出发。当战士们跋山涉水赶到唐山市区时,已是1976年7月29日凌晨。战士们已筋疲力尽,又饥又渴。炊事班架起锅熬了一锅米粥,战士们刚拿着茶缸站起身,又不约而同地坐下了,面对周围饥饿的孩子和群众,第一锅粥分给了孩子,第二锅粥分给了群众,第三锅粥还没有熟,战士们又上废墟救人去了。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抢救被埋压的遇险群众具有较大的风险。楼房、墙体摇摇欲坠,大小余震不断发生,突兀孤立的墙体随时有倒下的危险。“面对灾难的场景,战士们把生的希望让给灾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在断壁残垣、废墟洞穴间钻进钻出,争分夺秒地抢救在生命线上挣扎的群众。”

当时开进的部队没有携带锹、镐、施工机械等,这给救灾造成了很大难度。“最初几天,战士们只能靠双手扒碎石、搬楼板、扯钢筋,有的战士因此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体现了 “人民军队服务人民 ”的宗旨

为了大批转运重伤员,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唐山机场,仅五六天的时间里,就空运出了一万多名伤员。空军指战员用塔台车指挥飞机双向起飞,调度员靠目测和经验,指挥飞机安全起落,在最困难的时刻铺平了救死扶伤的空中通道。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体现了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宗旨。

万老回忆说,唐山抗震救灾的部队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扒挖、清理、掩埋遇难者尸体,让遇难者安息。人民子弟兵手抬肩扛,昼夜清运。有的战士甚至被腐烂的臭味熏倒。为此,部队专门调来了一批防毒面具,发放到清尸的战士手里。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啊!那么热的天,很多尸体开始腐烂,而活着的人就在尸体附近生活,必须早早着手防疫工作。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为此,抗震救灾指挥部很快成立卫生防疫指挥部,由北京军区迅速调运大批卫生防疫器材和药物,并从救灾部队抽调兵力组成专业防疫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防疫大战。在这场浩大的防疫战斗中,部队先后出动飞机140多架次,防化车和各类消毒汽车230多台,反复对唐山进行大范围的空中和地面喷洒。经过艰辛的努力,重建后的唐山没发生大的流行性疾病。

主动请缨参与指挥唐山抗震救灾的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老红军万海峰

老将军欣慰地说,“人民利益重如山。抗震救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宗旨。”

[王金昌 ] 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