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輪效應下,囚徒困境中的智能穿戴設備該何去何從?

棘輪效應下,囚徒困境中的智能穿戴設備該何去何從?

上週,微軟正式宣佈關閉旗下智能穿戴產品Microsoft Band官方網站的運營和應用程序,自此,作為行業內極具潛力的競爭者,微軟正式退出智能穿戴領域。而與之相對應的蘋果、三星則繼續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不斷加碼。

2012年,初代谷歌眼鏡正式發佈,但由於產品本身技術不夠成熟和軟件層面生態鏈的缺失,谷歌第一代智能眼鏡最終成為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曇花一現的谷歌眼鏡無意中點燃了21世紀以來智能穿戴設備的第一把火。在隨後的幾年中,谷歌、三星、蘋果紛紛加碼投入智能穿戴設備領域,而智能手錶作為較為成熟的智能穿戴設備解決方案成為了各家爭相入局的新賽道。

去年9月中旬,在蘋果新品發佈會上,新一代智能手錶AppleWatch 4帶來了一系列硬件和軟件方面的升級,三星也在今年2月21日凌晨發佈了Galaxy Watch Active智能手錶和Galaxy Fit智能手環。

與此同時,據國外權威機構IDC的數據顯示,雖然增速明顯下降,全球範圍內的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仍在增加,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8040萬部,同比增長21.7%。

據《中國可穿戴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預計在2019年,全球智能設備出貨量將達到1.36億部。繼智能手機之後,可穿戴智能設備逐漸成為新的增長領域。

在出貨量連年增長的背後,智能穿戴設備熱潮頹勢已經初現。資本層面,智能穿戴市場的投資者已經趨於理性,在資本寒冬的形勢下VC資本對於進入智能穿戴領域比以往更加謹慎。用戶層面,在“嚐鮮期”過後,各個品牌的用戶流失率也在節節攀升,智能穿戴設備增長後勁不足。

偽剛需下智能穿戴設備的囚徒困境

智能手錶作為智能穿戴設備中的“龍頭”在功能上也只能淪為智能手機的“附庸品”。腕錶的產品形態限制了其硬件本體搭載屏幕的尺寸,因此決定了智能手機在交互體驗上的絕對優勢地位。

另外,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軟件生態已經十分成熟,幾乎滿足了所有場景下應用,因此是否真的有必要重新搭建智能手錶的軟件生態系統的問題也決定著智能手錶天花板的高低。就目前而言,無論是手錶版IOS還是Android Wear都尚未構成完整的應用生態,智能手錶更多是作為智能手機的輔助設備而存在。

從具體的功能性來看,目前市場上的所有智能穿戴設備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就智能手錶而言,通知提醒、運動監測、健康數據採集是智能手錶的三大核心功能,各家智能手錶在核心功能性上並無太大差異。從用戶的角度而言,三大核心功能並不具備剛需屬性,且在現有產品體驗下用戶粘性強度不高,從而使智能手錶的地位逐漸邊緣化。

體現在用對於智能手錶的購買行為上,“嚐鮮”式的消費和出於智能手錶作為穿戴設備的感性附加價值的考慮成為智能手錶用戶的主要消費動機,當新鮮感丟失後,用戶對於智能手錶的購買行為則會迴歸趨於理性價值的導向,智能手錶市場也將面臨著難以掙脫的囚徒困境。

另外,用戶的穿戴習慣也是影響其購買智能手錶決策的因素之一,對於本身就有腕錶佩戴習慣的用戶而言,佩戴的舒適性也是影響其購買決策的重要原因,而對於沒有佩戴傳統腕錶習慣的用戶,在初期的新鮮感過後,智能手錶的帶來的體驗價值也會隨著低使用率逐漸消失。

在互聯網江湖團隊(VIPIT1)看來:智能穿戴設備作為智能手機的延伸和補充本身不具有“中心化”的地位,而各大廠商推出的蜂窩數據版智能手錶雖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心化地位缺失”的先天缺陷,但由於短時間未能出現交互層面的技術革新,因此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並不能改變智能穿戴設備“附庸”於智能手機的現實。

在支付和健康領域由於行業壁壘的存在,智能穿戴設備很難深度融入其中。在支付領域由於各方利益交錯,很難通過支付體驗的便捷性增強用戶粘性,而底層支付數據鏈條的打通也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在健康領域,智能穿戴設備收集到的醫療數據很難被行業認可,在醫療信息系統對接上也存在兼容性的問題。

另外行業標準制定缺失,領域相關立法滯後導致智能穿戴設備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兒童手錶領域更是存在質量把關不嚴、技術不成熟、市場不規範等行業亂象。此前央視《第一時間》欄目就曾曝光過“兒童定位手錶輻射超手機千倍”的業內醜聞事件。

棘輪效應下智能穿戴設備困境的破局需多方協同

經濟學家詹姆斯·杜森貝利提出的棘輪效應指出: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具有不可逆性,在短期消費中習慣效應使得消費更加易於向上調整,即“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於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

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智能穿戴設備完成了無到有的蛻變,用戶初期教育階段基本完成,在棘輪效應下隨著智能穿戴產品和用戶體驗的不斷完善,智能穿戴硬件增長的空間仍然巨大,天花板距離尚遠。對於智能穿戴企業而言,在資本趨冷,消費者逐漸理性之後,如何用技術和差異化特性從用戶體驗端進一步提高產品“含金量”,進一步豐富智能穿戴設備的落地場景。

以智能手錶為例,基於NFC技術的支付功能完全可以在銀行、出行、安防、娛樂等諸多場景落地。目前基於手機的NFC技術的支付規模正在逐步形成,在商業領域不斷向用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拓展。

與此同時,移動支付的人群正在高速拓展,在國內無現金社會事實上以初步形成,另一方面由於智能手錶的相較於智能手機具有便捷性上的天然優勢。

互聯網江湖團隊(VIPIT1)認為,當基於NFC技術的智能手錶在銀行、出行、安防、娛樂領域實現全場景落地後,作為“一站式通行證”的智能手錶有望擺脫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確立其近場通訊領域內的中心地位。

從行業層面來看,智能穿戴領域亟待建立行業標準和市場規範。此前國內某非官方機構曾經發布了可穿戴設備行業標準體系,被業內人士給予規範行業的厚望,但在落地階段發現其內容虛表,並不適用於實際操作過程,部分業內創業者依然“照舊行事”,無法起到有效的約束作用,數據信息使用不規範、隱私保護機制匱乏等行業問題依舊存在。

另外智能穿戴領域的相關立法也應該即使跟進,從原料採購、生產要素、市場秩序規範等一些列環節確立法律標準和依據,在法律約束下,促進整個行業發展的正向循環,為智能硬件未來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行業和法制環境。

在互聯網江湖團隊(VIPIT1)看來:智能穿戴領域的降溫對行業長期發展而言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在激烈的競爭中各大品牌的產品也將日趨完善,作為一個新興的智能硬件行業,智能穿戴完成了從無到有從0到1的發展,智能穿戴領域未來的繁榮離不開各個落地場景數據通路的搭建,待技術、環境、市場等要素逐漸成熟、行業法律法規建立完善後,智能穿戴領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

綜上所述:

在智能手機浪潮過後,智能穿戴設備被賦予下一個時代弄潮兒的使命。大數據和生態圈的逐漸成長,將帶動可穿戴市場的全面啟動,經歷過行業初期的成長之後,包括可穿戴設備在內的整個智能穿戴市場將在2019-2021年迎來高速發展期。對於行業內的玩家們來說,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準確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才是能否成功抓住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紅利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