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傳奇》中的重耳是如何成為流浪大師的?

攝影維度361


目前《重耳傳奇》和“流浪大師”都是熱門話題。但是這兩者之間最大的亮點都是“學識源自磨難”。

“流浪大師”沈巍,因為一心秉持自己的“垃圾再分類”工程,從而被人誤以為“精神有問題”,從而失去公職,與家人反目,流浪二十餘年。但是最終以深厚的國學功底和流浪漢形象的反差,被抖音眾網紅捧火,導致了他的生活的寧靜被徹底打擾,而無法繼續過活他愜意的詩意人生,只能迴歸到“流俗”的世界。


而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也可以堪稱為一個流浪異國他鄉十餘年的“流浪大師”。

與和沒有拘泥於儒家禮義的春秋時期的史書相比,在《重耳傳奇》中,重耳被塑造成為了一個自幼飽讀詩書,謙虛而好學的人。是一個充滿了儒家禮義美德的人。


重耳“以信治國,以禮安邦,以義待士,以智對遇”,因此有很多有才華的人士都願意跟隨著他。雖然一心愛國,才華橫溢,治理國家有很多的辦法,但卻被朝中奸黨們排斥陷害。

因為晉獻公的小老婆驪姬預謀要立奚齊為太子,便陷害現太子申生,導致太子申生上吊自盡。為了確保奚齊上位,驪姬又誣陷重耳和夷吾兩兄弟,使得重耳和夷吾迫不得已逃亡他國。

流浪生活的磨難,教會了重耳如何做一個稱職的“春秋霸主”。


流亡的重耳被晉獻公誤聽讒言,認為重耳和夷吾有陰謀,派了軍隊追殺。迫使重耳不斷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飽嘗人間冷暖,但同時也深刻體察民情,對民間疾苦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認識。這段經歷也為重耳掌權後注重民生,堅持秉持仁政,打下了深刻的基礎。

最終重耳得以返國後,對其他諸侯國以誠相待,恩威並施,即便是那些曾經欺負過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諸侯國君,重耳也待之以仁和誠。重耳當政後勵精圖治,很快富國強兵,稱霸天下。

但實際上這個現象也在向社會質問了什麼是國學,什麼是歷史觀。

如果重耳那麼要就是成為一代儒家大師的話,如果儒家也主張爭霸的話。那麼兩百多年後的孔子就沒有出生的必要了,更不存在孔子為了推廣儒學,而周遊列國,那麼悽慘了。


儒家正是因為提倡“以禮治國”,對應適合的是“大治之世”,所以才無法被春秋亂世所接納。各諸侯國當時最大的需求是發展生產力,富國強兵,需要的是更實用的法家、兵家、縱橫家,甚至墨家,而唯獨不是儒家。


而“流浪法師”沈巍因為提倡各種美德,尊重彼此多元理念。結果卻被網紅們堵在小屋子裡連續說上十幾個小時,不讓他休息,使得“仙氣”全無,無法平和地面對他人。強行解釋那些網紅是因為熱愛國學,想和沈先生學“國學”是解釋不通的。


歷史上的重耳並不高尚,回國繼位的時候,已經是個糟老頭了,生活的磨難使得他和“流浪大師”沈巍一樣,雖然內心中有自己堅持的很多東西。但是最終還是被命運左右,隨波逐流。晉國的強大也不在於重耳,而在於士族的崛起。晉國在春秋時期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強大,而被分裂成韓、魏、趙三個國家。但是電視劇不能這麼拍,我能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