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什麼樣的能力才不會過時?

之前有一段新聞講的是河北唐山市的路橋收費站被取消了,在這群下崗人員中,有一個36歲的大姐說:“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對於這位大媽來說,收費工作是她唯一的工作技能和經驗,是她的鐵飯碗。

其實不管是收費站的大媽,還是作為職場的我們,經驗都非常重要,同時它也是職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

職場中,什麼樣的能力才不會過時?

重要能力之“經驗論”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招聘啟示上都明確標註了,要有多少多少年的工作經驗。也因此,很多人將經驗與能力掛鉤。

不管是什麼時代,在面對不同的崗位上,總是希望你能有豐富的經驗。作為企業來說,這是為了減少培訓和試錯的成本。

想想看,一個馬上就能用,一個還需要等著再加工才能上手,作為企業,當然選擇馬上就能用的人才。

但是,有3年的工作經驗不等於有3年的工作能力、沒有3年的工作經驗不等於沒有3年的工作能力。

所以,重要的不是經驗,而是符合崗位的能力。

當今時代是一個開放且包容的時代,許多人在尋找新的機會和可能性。我們會發現有一個詞,離我們普通人越來越近,那就是“跨界”。

說起秋葉大叔,可能很多人不陌生。秋葉大叔最開始是一名高校導師,到後來洞察了PPT這個市場,開始自己創業成為PPT辦公軟件的行家。

再到知識付費的爆發,秋葉大叔成立了自己的社群訓練營,而現在,秋葉大叔是一名創業導師。

從高效老師到創業導師,這其中的跳躍性無疑是巨大的。

工作經驗對於職場人士來說,依然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

職場中,什麼樣的能力才不會過時?

比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利用策略調整工作的能力”

經驗有時是我們的優勢,同時也會成為我們的陷阱。

經驗重要嗎?無可厚非,但是比經驗更重要的,是學會“利用策略調整工作的能力”。

有一個28原則同樣適用於在職場上,最重要的事情永遠只有20%,只在20%的事情上,我們需要花費80%的時間和精力。

而剩下的80%的事情,我們只需要花20%的時間和精力即可。

因為日常的工作佔據了大量的專業性任務,反而會讓我們忽略策略性思考的時間。

我們習慣性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自己所擅長的事情上面,但是卻因此失去了其他的機會。

我們樂於做那些我們所擅長的事情,於是就會一直做下去,最終使得我們會一直擅長那些事情做的越多我們就會越被吸引。因為我們所有的快樂和自信都源自於此。

與此同時,它會讓我們產生誤區,讓我們相信我們擅長的事情就是最有價值且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工作了三五年,看似積累了3五年的長時間的工作經驗。但實際上卻是作為公司的一顆螺絲釘一樣存在。

而想要擺脫現狀,我們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職場中什麼樣的能力不會過時。

是工作經驗麼?不是。

是工作能力麼?也不然。

是善於發現、並利用優勢調整和優化自己工作策略的能力。

秋葉大叔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他壓根成為不了創業導師。可是,他並沒有因為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就限制住了自己。

他在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類型。他能迅速而敏銳地捕捉到“機會”,趁著風一波又一波地高走。所以,秋葉大叔才能從普通高校導師成為創業導師。

職場中,什麼樣的能力才不會過時?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該怎麼辦?

1.重新定義你的工作。

有這麼一個問題:現代的職場人,是應該發展成為專才還是通才?

專才和通才的發展路徑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專才和通才是奠定了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才開始縱橫深入發展的。

好比辦公室文員,她的基本工作能力已經掌握,接下來要麼是選擇發展成為專才,繼續按辦公室文員這一條垂直路線發展下去;要麼全面發展,將來可以有更多的其他機會。

無論是選擇成為專才或通才,都沒有問題。

但是,縱向和橫向的發展,都需要警惕一點:你是否面臨淘汰的概率更小。

其實在當今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裡,我更提倡做一個通才。

薛兆豐是北大的經濟學教授,經濟學教授並不罕見,但是罕見的是薛兆豐這樣能說能講的教授。而碰巧在知識付費時代,遇上了【得到】。創造出了千萬業績的神話,並出版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專才並不稀罕,稀罕的是既能成為專才,又能掌握其他技能的人。

當你只擁有工作中的一項技能時,你所能發揮的,也只有這一項。

但是如果你的技能可以互相疊加,比如薛兆豐的經濟學+演說+寫作,得到的是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

比如,一個前臺:

第一種是,只會做前臺的簡單事務處理;

第二種是,前臺+寫作+演講。

雖然都是前臺,但是第二種前臺,往往能發揮的空間和能力,都比第一種大一截。如果有一天,前臺這個崗位消失了。那麼第一種人面臨的是失業,而第二種人面臨的是更多的機遇和發展。

所以,調整工作策略的第一步,是尋找你的多樣化。而非在工作崗位,靠經驗和單一的能力吃飯。

職場中,什麼樣的能力才不會過時?

2.做一個有遠見的人

這一點看起來很複雜,實則不然。

做一個有遠見的人 ,是要讓我們感知到環境中的機遇和威脅。

假使收費站阿姨知道,她的工作有一天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她還會如此被動地日復一日的工作麼?

假使我們能提前預知,我們所處的崗位、行業,有一天會消失,我們還能無動於衷麼?

想要為未來做打算,我們首先要看到未來。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做一個有遠見的人,擁有看到未來的能力呢?

首先是簡化複雜的環境,其次是保持學習能力。

阿里巴巴是一個複雜且龐大的生態系統,但是簡化起來,其實是將線下的購買需求搬到了線上。本質的需求還是圍繞著用戶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

包括現在所有火熱的產品和行業也好,同樣是先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再來增值服務。

好比微信,滿足了我們的社交需求。其實社交一直是存在的,以前我們通過電話、郵件溝通,現在只不過換一種方式而已。

很多人看今日頭條,其背後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而獲取信息這一需求,也不是現在才被挖掘。

所以,簡化複雜,首先是看到人類的基本需求。

而學習能力不會讓你迷失其中。

有人說,當一部分事實只有少數人知道時,少數人可以利用信息差獲取利益。而當一部分事實爛大街時,我們就需要警惕了。市場是不是真的有這個需求?

2018年下半年,區塊鏈突然特別火,各種投資機構和產品紛紛現世,就連菜市場阿姨都能給你講個二三四。

可是實際上,大家瞭解的也就是表面層,而未來區塊鏈的發展是不是真如同大家所說的,還處於未知數。

如果沒能有學習能力,所謂的遠見也不過是人云亦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