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

《中国纪录》特约记者 曾佑堂 武汉新洲报道

大别山下,举水河畔,有一个名为龙丘的千年古镇,留下一个家喻户晓的“河东狮吼”的故事。她就是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

三店街位于新洲区北部,全街版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69个村(社区),总人口8万多人。三店街山水相依,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人文荟萃。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

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三店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黄套牌子锣鼓、五月龙丘庙会、龙丘皮影、纸马等先后被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民自编舞龙节目为游人助

几届街党工委、办事处接续奋进,致力创建文化艺术之乡。前不久,三店街终于捧回“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民间文化艺术已经深深融入三店街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三店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

三店街首届桃花节吸引无数游客

民间文化培育淳朴乡风 成为“三风”建设的活水源头

三店街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沿传至今的有牌子锣鼓、竹雕、皮影、善书、八十八行、龙灯、剪纸、花灯、竹编等,千姿百态,精彩纷呈。最具特色、最具群众性、普遍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当属被誉为乡村民间交响乐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牌子锣鼓。

在三店,上至耄耋老人,下到懵懂孩童,不论男女老少,谁都会哼上几句“五六工尺”、敲几下牌子锣鼓。

三店街历届党工委、办事处始终把繁荣民间文化艺术,作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三店街致力创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将创建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纳入街镇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有序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蓬勃发展的三店民间文化艺术,培育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宋寨村的高梅香,遭遇车祸,双腿截肢,丈夫去世,留下一子。她一度愁苦不堪。在村民的引导下,她学起了牌子锣鼓,常常跟随锣鼓队活动,平时在家打锣鼓自乐,终于走出了车祸的阴霾,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近几年来,三店街先后建立了黄套村、坨坑村、西黄村等28个民间艺术基地,组建了118个乡村牌子锣鼓队,汇集了1000多名民间艺术人才。他们中间,有年逾古稀的长者,有身怀绝艺的中青年,还有年仅五六岁的幼童。

民间文化艺术之风吹进三店的角角落落。

三店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设立牌子锣鼓传承基地,把学习民间文化艺术列入学校课程总表,每周星期三下午,举办学习活动,1600多名学生成为牌子锣鼓小艺人;在红枫彩叶等11家公司,晚上教锣鼓,200多名职工成为锣鼓高手,职工愉悦了身心,企业增加了效益;100多个村湾,组建锣鼓队,2000多农民早晚学锣鼓,长年活跃在农闲假日、红白喜事时,一年演出1000多场次,观众近30万人次。

三店社区(老年)学校等三所学校设立龙丘民俗馆、牌子锣鼓馆、龙丘皮影馆、农耕文化馆等乡村民俗文化展览馆,弘扬以诚信立德、勤奋立功、耕读立言为核心的龙丘乡风,吸引大批群众到馆参观,参与民俗文化活动。

2000 年以来,三店街每年举办一届“民间文化艺术节”“牌子锣鼓节”,集中展示民间文艺新成果,倡导文明守礼新乡风。一年接一年,把三店民间文化艺术品位推向新的高度。

三店民间艺术,带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和地方特色,接连走进大都市的艺术表演殿堂,走出国门,向中外客商展示三店民间绝活,为三店人民赢得了崇高荣誉。

三店街负责人说:“三店民间文化艺术,有效发挥着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艺术感染作用和社会教化功能,成为三店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风’建设的活水源头,为凝聚民心民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带动休闲农业 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三店街民间文化绚丽多彩,内涵丰富。

“河东狮吼”的典故出自三店,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古乐天、张柏芝主演的电影《河东狮吼》即以该故事为原型创作;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问酒处,也在今天的三店柳子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柳子港种植七彩牡丹的故事妇孺皆知;《龙丘的传说》《举水河的传说》家喻户晓……

如何将灿烂的民间文化融入三店经济发展,助推三店“乡村振兴”?三店街党工委、办事处大胆探索。

休闲农业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但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大同小异,除了观赏就是采摘体验,别无新意。

“城里人来乡村旅游,一是看自然风光,一是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但在我们看来,还要加上当地的传统文化。”三店街负责人说,“没有文化的品牌没有生命力,对休闲农业而言,一样如此。”

讲好民间故事,传承民间文化,激活休闲农业,成为三店街“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举办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为休闲农业聚人气。“发驾节”是三店人为祭祀许真君而自发举办的庙会。一年一度的“发驾节”吸引了来自安徽、河南以及湖北红安、麻城等地游客。牌子锣鼓艺术节是三店街举办的另一个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自2013年开始,每年一届。近年来,三店街积极引导,将“发驾节”、牌子锣鼓艺术节与休闲农业观光活动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观光休闲农业,体验民俗绝活。今年3月,三店街举办了以“生态文化三店,最美绿色宋桃”为主题的三店街首届桃花节;5月,举办了三店街首届文化旅游仙桃采摘节。每次活动,牌子锣鼓等民间绝活必然登场亮相,吸引游客亲身体验,“过一把瘾”;而美丽的民间故事、神奇的民间传说,给观光休闲农业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人乐而忘返。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

今年,三店休闲农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在“河东狮吼”的发源地,兴建滨河带休闲农业园,大力发展以养殖、种植为主的休闲农业,扩大种植面积500亩;在龙丘传说的故地柳明公路沿线,新建1000亩林果产业基地;在双龙镇传说的和平岗一带,发展青梅园、桃花园等休闲农业;另有1000亩的瓜果种植基地前期建设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展望三店休闲农业的前景,三店街负责人充满信心:“三店的民间文化给三店休闲农业以特有的文化美感,让人久久回味。民间文化成为三店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民间文化融入社会治理 成为乡村和谐的『润滑剂』

“渣子莫乱丢呀,垃圾要入桶,屋前屋后莫乱搭,保洁记心头”。一大早,黄套村文艺队员背起小喇叭,走塆串巷唱起他们自己编排的快板。“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黄套村文艺分队将环境保洁理念编进快板,用艺术的形式让环保卫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店街现有农民文艺团体300多个,参与文艺训练人数6000多人,影响到全街8万余人。每天排练节目的队伍,已成为三店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如何用好这些人员众多的民间文艺团体资源?三店街积极探索——发挥文艺团队的功能,让文艺团体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促进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店街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队的发展,让文艺团队自觉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中。为增加民间文艺团队在农村的影响力,街道每年组织骨干文艺人员参加培训,编排一批精品样板节目,指导各村文艺团体排练,辐射到各村湾,每年演出200多场次。每年扶持一批重点文艺团体,提供服装、音响、锣鼓、培训、外出交流和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平均每年投入30多万元。为了给农村文艺爱好者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街道每年举办一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通过多方位扶持,三店街农村文艺空前繁荣,每年至少有十多个优秀节目在省、市、区获奖。

根据民间文艺团体的特点,结合农村工作的薄弱环节,街道将文艺团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重点放在农村政策宣传、环境保洁、邻里和谐和照顾留守老人儿童等四个方面。

——将文艺团体打造成农村政策的宣传队。农村文艺团队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将农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动员到田间地头,在各健身点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制意识明显提高。

——将文艺团体打造成农村环境的保洁队。依托各村妇女健身舞蹈队,组建村湾环境保洁队,每人分责任地段各负其责。保洁队白天参加村湾保洁,夜晚参加文艺节目排练,每名参加村湾保洁的队员,每年报酬约3000元左右,增加了收入,充实了生活。文艺队员还将环境保洁理念编排进采莲船、快板等多种多样的文艺节目,边唱边跳中,爱护环境卫生的风气悄然形成。

——将文艺团体打造成为社会和谐的劝导队。队员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人脉关系,积极参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调解。

——将文艺团体打造成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服务队。队员们为留守儿童缝补浆洗、辅导作业,为空巢老人梳头洗脚做家务,使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安心赚钱。

“民间文艺团队已成为三店社会治理中的润滑剂。”三店街负责人介绍,去年,三店民间文艺团体共调解矛盾纠纷600多起,有效化解了农村调解压力大的难题。

如今,三店参加文艺排练的群众增多了,抹牌的人减少了;人们相处和谐了,邻里纠纷减少了;乡村干部从繁杂事务中大大解脱了,发展生产、谋划致富的精力更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