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特色小鎮脫貧攻堅的機理和模式——以廣西為例

摘 要:特色小鎮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建設與扶貧開發存在互通性, 新時代脫貧攻堅對農村城鎮化和特色小鎮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特色小鎮也使脫貧攻堅有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多選擇。特色小鎮成為新一輪國家戰略, 肩負促進民族地區團結和增加邊疆民眾收入多重使命, 廣西民族地區在經濟條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和民族特徵等方面有著自身特點, 實際情況決定一些具體的特色小鎮建設路徑, 文化民俗、企業發展、旅遊休閒、邊境口岸等關鍵動能具有自身特徵和適應條件, 不同區域應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貧困是始終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英國行為學家朗特里 (S-Rowntree, 1901) 率先從收入角度提出貧困定義。隨後, 劉易斯 (1989) 建立了二元經濟模型, 託達羅模型、拉尼斯—費景漢三階段論、唐納德·博格“推—拉”理論是流動人口的重要理論。國外有學者研究認為, 城鎮化對貧困的影響主要通過位置效應和經濟聯繫效應而產生。國內對城市貧困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 探討城鎮化對貧困的貢獻度 (馮文榮、楊銀海, 2013) 、城鎮化與經濟增長 (朱孔來等, 2014;陳明星等, 2015) 、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 (楊國安、徐勇, 2015) 、城鎮化模式的減貧效果及城鎮化可能引發新增貧困 (崔學剛等, 2015;方時姣、苗豔青, 2016) 等。特色小鎮建設使貧困人口脫貧有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選擇, 而廣西是集“老、少、邊、窮”於一體的典型區域, 111個縣 (市、區) 中有54個貧困縣, 貧困村數量達到5000個, 目前仍有貧困人口332萬人, 扶貧任務依然艱鉅。因此, 必須站在全局高度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構建與脫貧攻堅相適應的民族地區特色小鎮建設思路, 這對廣西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廣西特色小鎮脫貧攻堅的機制機理

新時代背景下, 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民族地區不僅要依據自身特點, 也要善於藉助政策利好, 在“一帶一路”戰略、特色小鎮建設、脫貧攻堅等政策的支持下實現鄉村振興。

(一) 理論依據和發展邏輯

特色小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鎮”, 不是行政區劃單元, 更不是單純的產業或者功能疊加, 而是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和創新載體, 而“民族性”的區域特徵影響了民族地區的社會生產力。

1. 當前宏觀經濟轉型大背景下, 特色小鎮大有可為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特色小鎮靈感來自於國外, 如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國內特色小鎮的提出源於浙江“塊狀經濟”和區域特色產業多年的實踐。截至目前, 廣西共有14個特色小鎮1入選國家層面, 其他層面代表性的特色小鎮也在加緊建設中, 這對廣西脫貧攻堅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 扶貧任務艱鉅, 特色小鎮使脫貧有了更好條件和更多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 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當前, 貧困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最突出“短板”, 脫貧攻堅形勢複雜嚴峻, 而廣西貧困人口多、貧困面較廣, 因病因災返貧情況較多, 通過特色小鎮建設可以帶動區域性脫貧, 實現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雙重目標。

3. 民族地區實際情況, 決定脫貧攻堅與特色小鎮的一些具體模式。

不同國家或區域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模式不盡相同, 其發展的外部環境、要素稟賦和戰略舉措等存在較大差異。廣西自然資源豐富、民族文化濃厚, 每個地方都有自身的資源優勢, 無論是農業資源還是旅遊資源, 資源的深度開發和三產融合都可以為貧困地區注入新動能。

(二) 特色小鎮脫貧攻堅路徑

1. 有序農業轉移, 為破解城鄉轉型過程中鄉村衰退問題創造條件。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涵是“人的城鎮化”,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之一。[1]42-56特色小鎮有利於分類引導人口的城鎮化,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和完善進入城鎮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確保產業發展、就業培訓等相關配套措施及時跟進, 有效預防人口過度城鎮化可能引發的城鎮貧困問題。

2. 優化“城—鎮—村”佈局, 為產業和基礎設施配置提供空間載體。

大量生產要素向行政級別較高的中心城市聚集, 其結果是導致中、小城鎮發展緩慢、地域功能不完善。應建立統籌城鄉地域的“城—鎮—村”空間體系, [2]尤其應突出重視中心鎮、重點鎮在城鄉地域系統能量傳輸鏈條上的節點作用, 增強集聚功能和綜合服務功能, [3]適當加強鄉村聚落的空間集聚。

3. 強化產業體系建設, 為貧困人口創業就業機會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強行推進城鎮擴張、特色小鎮建設, 缺乏經濟集聚能力的城鎮化易演化為“有城無市”“有城無人”的“空城”。[4]因此, 強化產業幫扶、培育建立開放發達的優勢產業體系既是特色小鎮有效推進的物質基礎, 也是引導貧困地區居民進行本地就業、增強吸納就業和居民收入能力、提升內生髮展動力的根本保障。

4. 為推動城鄉融合,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提供保障。

我國最大的不平衡體現為區域的不平衡, 不充分主要體現為城鄉之間的不充分, 而城鄉關係也是最基本的區域關係。[1]42-56近年來, 農村空心化、老齡化、荒廢化等“鄉村病”嚴重, [5]城鄉割裂的二元體制是農村滯後的根源所在。[6]鄉村振興戰略的紮實推進和扶貧的深化, 急需融合城鄉要素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促進城鄉土地、勞動力等優化配置, [7]形成城鄉互動共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8]

另外, 特色小鎮建設要強化空間管理體系, 充分挖掘歷史人文內涵和保持一流生態環境。注重挖掘歷史人文等各類要素資源的潛力, 推動產業、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 使特色小鎮成為真正融創新、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產業發展、功能齊備、人口集聚的平臺。

二、廣西特色小鎮脫貧攻堅的模式比較

根據動力機制與空間佈局, 將特色小鎮建設模式劃分為企業帶動型、政府引導型、優勢農業型、文化民俗型、邊境口岸型、旅遊休閒型、健康療養型、特色製造型等八種2類型。當然, 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導模式, 也存在混合模式。根據八種模式和廣西的實際情況, 我們選擇了代表性的案例, 分別為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桂林市恭城縣蓮花鎮、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崇左市龍州縣水口鎮、桂林市陽朔縣興坪鎮、防城港市東興市馬路鎮、貴港市港南區橋圩鎮3作典型案例進行。

表1:廣西脫貧攻堅與特色小鎮建設主要模式適應特徵及典型代表

民族地區特色小鎮脫貧攻堅的機理和模式——以廣西為例


(一) 企業帶動型模式: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1. 模式簡介。

企業遷移理解為企業所在位置的變化, 是企業區位的再選擇過程。[9]企業尤其是規模企業給特色小鎮建設帶來重要影響, 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和城鄉協調發展問題。[10]珠三角地區有超過83.7%的企業選擇新增產能擴張或環節轉移, [11]向地方政府服務好的區域集聚。當前, 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企業規模小、佈局分散, 集聚效應不明顯。當前企業引進農村區域, 大部分是基於資源優勢。[12]推動地區全面發展, 優化地區產業結構, [13]也必然帶動著資本、技術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積累, 促進剩餘勞動力就業。

2. 案例分析。

南康鎮隸屬於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 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 總人口5.81萬, 是全國重點城鎮, 也是全國文明城鎮、廣西曆史文化名鎮, 蟬聯多屆廣西“南珠杯”特等獎。近年來,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城鎮面積也擴大到4.3平方公里。悠久的歷史文化、深邃的文化底蘊,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除了各處的騎樓街外, 還有將軍樓、三帝廟、三婆廟、冼太廟、天波府、四大古井等。工業也是南康鎮的核心競爭力, 應以最快的速度釋放“築巢引鳳”的效能, 藉助鐵山港工業區的企業不斷進駐擴大發展, 吸引接納下游產業, 並謀劃推動皮革加工等幾十家家庭式作坊進園發展。形成鼓勵、引導、支持有實力的在外能人回鄉創業的熱潮, 為促進全鎮持續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二) 政府引導型模式: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

1. 模式簡介。

國家、集體與市場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特色小鎮項目建設各主體角色交織在一起。各地特色小鎮受到普遍重視, 廣西自治區及市縣紛紛出臺政策, 充分說明了特色小鎮的生命力。政府政策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 為特色小鎮建設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對企業也有較強的引導作用;擁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資源, 掌控財力能力也越來越強, 對金融機構發放信貸仍有很大的影響力;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等資產獲取貸款, 土地出讓金收入也可以作為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重要資源。老少邊窮地區特色小鎮建設不能僅靠市場經濟自發成長, 只有在政府的強力作用下, 才能快速改變不利局面和如期脫貧摘帽。

2. 案例分析。

中渡鎮位於柳州市鹿寨縣西北角, 是廣西曆史文化古鎮。藉助境內香橋喀斯特生態國家地質公園、中渡古城、“一方保障”摩崖石刻等優勢, 打造了中渡—香橋十里旅遊黃金長廊, 開發了響水石林、祥荷鄉韻 (千畝荷花) 等休閒旅遊項目, 建設了農旅結合的“祥荷鄉韻”鄉村旅遊區、梅花鹿山莊、岩溶主題酒店等。在地方政府扶持下, 以建設“旅遊強鎮”為目標, 加大旅遊配套設施建設, 提升住宿檔次, 積極打造星級農家樂;對集鎮和村屯建設規劃先行, 完善管理辦法, 加強村級政務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中渡旅遊知名度。2016年中渡鎮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儘管還有不少問題, 但已取得了一定成績。

(三) 優勢農業型模式:桂林市恭城縣蓮花鎮

1. 模式簡介。

農業特色小鎮是特色小鎮建設的一種類型,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是相互促進、互相輔助的關係。培育農業特色小鎮, 實現農業特色產業由“特”向“強”“聚”“合”升級。隨著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 自駕遊、親子游、鄉村遊日漸成為遊客遊玩的熱點。特色小鎮孕育著巨大的農業需求, 應做好良心菜放心菜有機蔬菜, 讓周邊百姓吃得起放心菜;生鮮電商打破了農業供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的狀況, 可經由生鮮電商供應城市消費者;依託農業資源稟賦開發附加值高的現代農業產業集體, 打造大特產品牌, 打造農業服務“綜合體”。

2. 案例分析。

蓮花鎮位於恭城瑤族自治縣南部, 總人口5.4萬人, 鎮域面積361平方公里。該鎮是恭城縣最大的水果和農產品集散地, 享有中國“月柿之鄉”的美譽, 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長壽之鄉”等榮譽稱號。已建立月柿、柑橙等水果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60多個, 示範點優果率達90%以上, “恭城月柿”成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恭城脆柿”“恭城柿餅”成為廣西著名商標。目前月柿年產量達20萬噸, 佔全縣月柿產量的62%, 鮮果、柿餅、脆柿等系列產品的月柿產業鏈初具規模。拓寬了水果銷售渠道, 有物流網點40餘個, 月柿水果交易市場引入淘寶鎮、淘寶村模式, 有效利用“互聯網+”, 運輸線路遍及全國各地, 並在泰國、俄羅斯等形成了穩定的銷售網絡。

(四) 文化民俗型模式: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

1. 模式簡介。

發展特色小鎮需要尊重歷史和傳統, 賦予其文化內涵。特色小鎮要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 按照“文化市場+旅遊景區+產業提升”模式, 以特色文化產業為基礎, 拓展文化產品內容, 形成風景名勝旅遊區、產業集聚區、文化博覽休閒區、原生度假養生區、體驗區等板塊, 從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文旅產業的發展促進新增就業崗位, 進一步帶動城鄉居民增收, 促進片區農民生活的改善。

2. 案例分析。

賀街鎮是南嶺民族走廊姓氏宗祠最集中的小鎮, 位於廣西賀州市八步區中部, “宗祠文脈”是其主要特色, 目前完整保存近30座宗祠, 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羅、劉、莫三姓宗祠。依託“宗祠文脈”文化底蘊建設, 大力打造創新文化產品, 打造了華夏尋根文化之旅、特色創意文化產業、健康養生之都等品牌。同時用“互聯網+”思維, 彰顯古鎮文化驅動型產業發展特色, 挖掘特色歷史文化資源, 開發創意文化產品, 大力發展生態健康產業, 從而帶動地方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五) 邊境口岸型模式:崇左市龍州水口鎮

1. 模式簡介。

口岸城鎮是邊境地區依託邊境口岸發展起來的具有特殊職能的外向型城鎮, 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殊模式之一。口岸初步城鎮化之後, 產生本地市場擴大效應以及示範效應, 使邊境城鎮具備跨境合作的基礎和動力。邊境城鎮藉助流動要素形成加工增值能力, 保障口岸功能設施的充分利用。廣西邊境口岸是中國和越南交往的門戶要衝, 新中國成立以來, 政府重視中越邊境交通等基礎設施環境, 為邊境地區城鎮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廣西邊境擁有5個一類口岸, 7個二類口岸和25個三類口岸 (邊民互市點) , 形成了3類口岸相互補充的點面結合的口岸城鎮經濟帶。廣西邊境可因地制宜、因財制宜、因資源制宜, 挖掘當地的資源潛力, 發展邊境特色的城鎮。

2. 案例分析。

水口鎮距龍州縣城31公里, 邊境線長56公里。境內交通便利, 於2001年被自治區列為全區49個重點建設鎮之一, 2003年被列為自治區小城鎮綜合開發示範鎮。已全面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等各種通訊業務, 通訊信息十分便利;中國農業銀行、中財保險公司、中人壽保險公司、中國郵政儲蓄機構相繼在全鎮範圍內開展各項業務;邊貿進出口公司、報關公司 (永恆公司) 已在水口營業, 貨物進出口管理已規範化。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邊境城鎮經濟發展, 邊民長期受益, 中越邊境關係也得到改善。但旅遊業還沒有形成產業鏈, 景區開發、旅遊商品開發跟不上;邊民互市點尚未建立, 各項貨物交易較為混亂。應提升口岸綜合經濟實力, 吸引現代進出口服務型企業落戶。[14]

(六) 旅遊休閒型模式:桂林陽朔興坪鎮

1. 模式簡介。

旅遊業是“無煙產業”, 是現代社會新興產業, 旅遊開發可推進城鎮化建設。旅遊小鎮分為資源型、區位型和綜合型3種類型, [15]開發小城鎮旅遊業有利於完善旅遊產品體系, 提供自然風情、紅色旅遊、民俗文化等全方位旅遊產品, 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的需求;科學合理開發小城鎮旅遊業, 通過開辦家庭旅館、農家樂、民俗表演、提供嚮導, 繁榮農村貿易、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遊客的到來既帶來了資金流也帶來了信息流,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2. 案例分析。

興坪鎮位於桂林市陽朔縣縣城東北部灕江上游兩岸, 總面積305.4平方公里, 是“中國旅遊名縣”陽朔縣的旅遊重鎮, 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1996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集鎮, 2000年被自治區政府確定為自治區重點集鎮。1998年造訪興坪漁村之後, 當地政府提出旅遊興鎮目標。現已初步形成山水自然風光、民居民俗風情、宗教人文三大主題旅遊格局, 民居旅遊已初具規模。在大力發展科教興農與旅遊強鎮的影響下, 又出現了一批旅遊小城鎮。[16]

(七) 健康療養型模式:防城港東興市馬路鎮

1. 模式簡介。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 傳統養生包括養顏、養體、養老和養心、養性、養神。[17]傳統健康觀注重的是身體方面的健康, 現代健康觀則更加註重身心及社會關係的全面健康。[18]110養生旅遊產品包括核心旅遊產品和非核心旅遊產品。[19]隨著城鎮化的推進, 城市人口增加、交通擁擠、三廢汙染造成城市生態系統失衡, 直接或間接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造成威脅, [20]人們希望到山清水秀、環境優雅、空氣清新、配套服務齊全、獨具風格的小城鎮旅遊、度假、療養。[21]養生旅遊顯現出大眾化的趨勢, 國內需求市場的驅動正在帶動著小城鎮養生旅遊的發展。老年人是養生保健需求的主體人群。[22]

2. 案例分析。

馬路鎮位於廣西東興市西北部, 是防城區與東興市聯繫的交通樞紐。全鎮總面積165.3平方公里, 森林覆蓋率65%, 享有東興市“綠色後院”之稱。是全國聞名的高雨量區 (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以上) , 其中屏峰雨林公園年降雨量4200多毫米, 位居全國年降雨量前三甲, 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8.9萬個, 有原始的熱帶雨林, 2016年, 共接待遊客6萬人次, 實現旅遊收入500萬元。以打造“休閒養生長壽特色名鎮”為目標, 通過民宿、農民合作社的培育, 推動了農民脫貧步伐。

(八) 特色工業型模式:貴港市港南區橋圩鎮

1. 模式簡介。

工業旅遊被實踐證明能有效提升傳統產業價值並拓寬產業渠道, 國外經驗顯示工業旅遊對特色小鎮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中德國魯爾煤鐵工業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佈局, 開闢“工業遺產旅遊之路”, 日本沖繩由國家政策支持、東芝和豐田參與, 實施以電動汽車為核心的工業旅遊項目。通過有機協調各類生態資源、工業企業資源等與旅遊協同發展, 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美環境;滿足特色小鎮人文塑造需求, 引導特色小鎮產業文化重構。

2. 案例分析。

橋圩鎮是貴港市東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全鎮總面積121平方公里, 總人口14.8萬人, 2005年被評為貴港市經濟發展“十佳鄉鎮”, 後被列為自治區小康示範鎮、工貿強鎮, 全國重點鎮和“中國羽絨之鄉”。形成了羽絨、塑編、化工、建材、精米、麻繩、中藥材加工七大支柱產業, 與浙江蕭山、廣東吳川並稱“全國三大羽絨基地”4。與羽絨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塑編、麻繩、物流等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全鎮已有15家初具規模的麻繩加工廠, 擁有中型電動編麻繩機近100臺, 年產麻繩1500多噸, 總產值1000多萬元。依託自身的產業特色、生態優勢、文化底蘊, 打造出一個集新型工業、休閒旅遊、健康養生為一體宜居宜業宜商的特色小鎮。

三、基本結論和對策建議

(一) 基本結論

充分剖析特色小鎮脫貧攻堅的機制機理及模式選擇的特殊性, 充分體現了制度的創新性及靈活性, 更加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主要結論包括:1.在當前宏觀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 過去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特色小鎮上升為國家戰略, 也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2.廣西扶貧任務艱鉅, 單純依賴轉移支付的補貼政策和孤立的扶貧項目分散推進難以奏效, 而特色小鎮建設使貧困人口脫貧有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選擇;3.廣西屬於西部落後地區, 人口眾多、生態脆弱、區域發展不均、城鄉差距明顯等多種特點, 決定了廣西一些具體的特色小鎮建設模式, 其發展道路不應該固守在某一種模式上;4.脫貧攻堅與特色小鎮各模式具有不同動力機制和行為特徵, 適應特點、選擇成本、融資條件等也有差異, 應根據區域特點選擇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發展模式。

(二) 對策建議

根據廣西民族實際及區域差異性特徵提出的針對性對策建議如下:1.區域差異顯著及模式選擇多元化。因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城鎮化速度、社會人文及區位資源條件存在較大差異, 特色小鎮建設模式的選擇也不同, 因而特色小鎮脫貧攻堅的發展路徑也有差異, 應該因地制宜。2.打造特色產業推動城鎮化。精準定位產業佈局, 加快新興產業成長和傳統產業升級, 強化校企合作、產研融合、產教融合, 催生一批市級以上特色優勢產業項目, 通過產業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3.彰顯特色促進鄉土文化傳承發展。形成獨特的地方文化標識, 完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民居名錄, 建設彰顯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建築, 提高居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4.完善設施服務充實基礎保障。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全面收集生活汙水並達標排放, 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覆蓋農村地區, 設立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基金或風險資金。5.創新特色小鎮扶貧體制機制。負面清單管理改革創新, 支持特色小鎮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激發內生動力。

基金: 國家社科基金西部課題“西部地區鄉村振興與農村城鎮化統籌研究” (18XJY009);

民族地區特色小鎮脫貧攻堅的機理和模式——以廣西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