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美好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

美好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

——黔南州農業“春季攻勢”·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推進會暨2019年第一次項目觀摩會側記

又見春風綠大地,正是播種希望時。4月17日,參加黔南州農業“春季攻勢”·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推進會暨2019年第一次項目觀摩會代表們分成兩組走進三都、荔波、獨山、平塘4縣觀摩亮點項目。

交同大壩菜苗正長,威農大壩黃桃掛果,豆村壩上忙著蓋膜,三棒壩區蜜橙已種……一個個項目點,鋪起了助力脫貧攻堅的致富路。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下,春日裡的黔南處處風光好,只待果實豐。

蔬菜“春提早”群眾笑開顏

春風和煦,雞犬相聞。4月17日清晨,2019年第一次項目觀摩會的代表們來到位於都柳江上游的三都縣大河鎮交同大壩,這是該縣20個500畝以上壩區中的一個,覆蓋了大河鎮的12個行政村。7358畝的交同大壩有近一半的面積種植了以辣椒、西紅柿為主的“春提早”蔬菜,主要集中在新場壩區。

隨著春分的遠去,蔬菜市場即將進入青黃不接的季節,當前正值“春提早”蔬菜生產的關鍵時期。“通過提早培育辣椒苗,並提早移栽,提前成熟,可以錯開辣椒上市的高峰時期。”在新場壩區,辣椒苗、西紅柿苗長勢喜人。當地貧困戶楊木蘭一早便在菜地裡忙碌,“番茄-水稻-延秋蔬菜”的畝產值達1.52萬元/年,“辣椒-水稻-延秋蔬菜”的畝產值達1.27萬元/年,“種菜的日子有奔頭”。

據瞭解,這是三都縣結合交同大壩耕地質量好、積溫高、灌溉條件好、交通便利和群眾種植蔬菜基礎好、積極性高的實際,制定的以一年三熟為目標,以“菜+稻十菜”和建立常年蔬菜基地為主要模式的“一壩一策”結枃調整方案。並引進公司與壩區內原有的4家合作社簽訂三年蔬菜產供銷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穩固的“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大河鎮與黔南職院、都勻市的2家生鮮超市簽訂長期的蔬菜供銷協議,為增加合作社和農戶的收益增加提供保障。

種植有創新黃土變成“金”

陽光、露珠、蛙聲,魚塘、黃桃、香菇……三都縣周覃鎮威農大壩在晨風中顯得更加生機勃勃。周覃鎮黨委書記張立告訴記者說:“園區的建設起到了引領示範的作用。就以黃桃為例,我們威農大壩內的黃桃種植有3000畝,周覃鎮黃桃種植的總面積有2.2萬畝,今年,第一批種植的黃桃將會產生收益,屆時,將能夠帶動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

作為正在打造的三都縣最大的農業產業示範區,威農大壩的規模讓人為之讚歎。園區總面積2700畝,總投資4000多萬元,實施黃桃、食用菌、精品水果等建設項目。還整合了區內自然景觀、特色產業、民族文化等資源,科學規劃,建設集綠色生態、產業融合、獨特民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據瞭解,園區內實施的項目採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因戶”的經營模式,建立脫貧利益聯結機制,每年通過保底分紅覆蓋17個村集體經濟、1030戶4095人,貧困戶分紅80萬元以上,項目同時惠及周邊的新園,新榮,桃園等三個村25個村民小組2659戶9839人,其中貧困人口577戶2176人。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產業分紅、旅遊服務等方式獲得收益。園區的建設直接帶動貧困人口就業500人,間接帶動就業3000多人,每年綜合產值達6000萬元。

生態“百香果”脫貧“黃金果”

在荔波縣小七孔鎮和平村豆村壩,一排排百香果藤架整齊排列著,果苗順著竹竿往上爬,當地村民忙著打樁、蓋膜,一片繁忙,待到仲夏時節,豆村壩將飄滿黃金百香果的香味。

“豆村壩陽光充沛、土層深厚,黃金百香果在這裡能夠開花結果,今年我們在大壩流轉了600畝土地發展種植。”荔波金荔百香果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裕彬向代表們介紹,這個項目採取“SPV”運行模式,確保資金投入、技術管理、產銷銜接、利益聯結、風險共擔五個到位。

荔波金荔百香果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市場營銷負責人黃陽坤向代表算了一筆百姓脫貧賬:“預計7月底首批黃金百香果成熟上市,畝產量2000斤,畝產效益1萬元以上,村民除了流轉土地收租金,到基地務工賺錢,還能參與公司分紅。”“參與分紅”是指該項目通過申報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入股企業用於發展黃金百香果產業,貧因戶入股資金每年保底按7%的比例進行分紅,帶動了當地480人脫貧。

“前兩天剛領到一個月的工資,整3000元。”當地貧困戶羅顯幫告訴大家,他最近在基地打樁,每天收入120元,在種百香果以前,地裡種的土豆“不值錢”,一年到頭只有3000多元,而現在一個月就賺了過去一年賺的錢。

據瞭解,豆村壩黃金百香果基地建設了水肥一體化等配套設施,提高了科技種植水平。通過以工代訓,使貧困農戶既有務工有收入,又學懂種植管理技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產業調整好村民變“工人”

獨山縣麻尾鎮三棒壩區的蜂蜜橙長高了,格外喜人。流轉了土地的村民們變身“工人”,來到了基地上班。

葉明軍在基地上班兩個月,對於這個新工作,他非常喜歡。“我年紀大了,做不了重活,家裡的土地荒廢了也很可惜,所以就流轉了家裡的田地,到基地來上班,平時就是給果樹施肥、澆水,工作輕鬆不說,來錢也快。”葉明軍一臉高興的告訴代表們,上個月他領到了1000多元的工資。

前來務工的人員不在少數,三棒村村民潘祖珍也是其中一個。潘祖珍說:“我在這裡上班每天90塊錢,上個月得到了2000塊的工資呢。我們家也流轉了7畝的田地,現在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讓當地群眾既是股東,又是工人,兩個身份,3個收入(土地流轉費、務工收入、分紅)。

三棒壩區耕地面積1303畝,涉及麻尾鎮三棒村、麻尾村2個行政村。麻尾鎮黨委書記黎鰲開向大家介紹:“目前,我們已完成三棒村、麻尾村流轉土地1200畝,種植蜂蜜橙1200畝,輻射帶動面上種植800畝,累計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三年後掛果,預計果園豐產期畝產1萬斤左右,實現畝產5—8萬元。”

預計今年年底麻尾鎮蜂蜜橙種植面積將達到2萬畝以上,覆蓋群眾1.2萬人,其中貧困群眾3600人。

荔浦砂糖桔麻尾“安新家”

時下,獨山縣麻尾鎮三棒村新街組的百姓正忙碌在桔山上。漫山遍野種滿了砂糖桔,桔樹抽枝發嫩芽,桔花芬香惹人迷。

“麻尾鎮的氣候條件好,生態環境好,土壤質量好,水資源也好,在這裡種植砂糖桔可以免去五年就要換栽的麻煩。”獨山縣偉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時琴跟大家介紹,砂糖桔是廣西荔浦縣的特產,他們長期在荔浦種植砂糖桔,但是當他們對三棒村的氣候、土壤、水質等進行了充分調研和技術分析後,決定將荔浦特產帶到麻尾重新“安家落戶”。

去年,該公司通過依託自身多年來積累的種植和經營管理優勢,將砂糖桔產業帶進三棒村,投資建設了砂糖桔種植基地1100多畝。打造的“三棒樣板”,承載著當地農業種植的轉型發展,打破了當地“玉米、水稻、土豆”老三樣種植。

“該基地在一定領域內、一定工作層面上具有示範帶動作用,陸續帶動了周邊幾個村發展砂糖桔種植2000多畝,為綠色產業經濟引領脫貧致富提供了新途徑。”麻尾鎮鎮長盛平能告訴大家,基地按照“村黨總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村級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種植3年產生收益後,公司按1%的總收入提成給村委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益。去年,三棒村及周邊村寨的百姓在基地長期務工,支出勞務工資200多萬元。

收入有保障,生活有盼頭,鄉村有希望,這些正在三棒村發生的深刻變化,是黔南州農業“春季攻勢”壩區產業調整的一個縮影。

緊扣“八要素”務農也致富

正值荷蘭豆的採摘時節,平塘縣者密鎮六硐大壩基地內熱鬧非凡,三兩成群的村民們邊勞作邊聊天。

平河村村民石英早上八點來到的基地,一天下來能夠採摘40多斤的荷蘭豆。“每斤賣1.5元,一天下來能掙到60多元錢呢。”石英告訴大家,自己家裡也流轉了3畝土地,每年每畝1000元,再加上自己在基地裡務工的工資,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據介紹,壩區每天每天約有80人左右的務工人員。

以前的六硐壩區,主要種植水稻、油菜、玉米等農作物,經濟效益不高,導致群眾荷包不鼓。為發展產業,近年來,平塘縣充分利用六硐壩區秀麗風光、肥沃土地、充足水源、宜人氣候等資源優勢,緊扣農業產業“八要素”,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載體,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解決產銷對接問題,積極推進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目前,六硐壩區種植了茭白1500畝,荷蘭豆320畝,茄子580畝,白菜、洋芋等300畝,準備種植“四K”西瓜500畝,其他蔬菜輪作700畝。

平塘縣縣委副書記蔣小祥向代表們介紹:“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壩區基地的建設為群眾增加了3份收入,一是土地流轉費,二是土地入股分紅,三是務工收入,這三份收入,人均每年能夠達到1.6萬元左右收入。群眾不僅能脫貧,更是奔上小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