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指數型增長的三大法則

點擊上方“i黑馬”,選擇“置頂公眾號”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更多創業內容請訪問www.iheima.com

实现指数型增长的三大法则

如果你的公司一直處於線性增長的發展模式中,到最後你會發現,成本永遠比你的收入增加得更快,風險係數也會水漲船高。而擁有指數型增長的公司意味著擁有未來,那麼如何實現指數型增長呢?

我們驚歎於小米的迅速崛起和阿里帝國的快速擴張,也好奇是什麼讓谷歌在波詭雲譎的競爭市場裡始終走得穩健從容。其實,不管是小米、阿里還是谷歌,它們的成功都離不開冪次法則的作用。

世界500 強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界的風向標。在1920 年,世界500 強企業的平均壽命是67 歲;到了2019 年,世界500 強企業變得越來越年輕,平均壽命只有12 歲。這就意味著那些曾經的老牌大公司逐漸被新興公司取代,其間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傳統的線性思維被冪次法則打得一敗塗地。

從線性思維到冪次法則的轉變

很多人對冪次法則並不陌生,卻把冪次法則簡單地理解為二八定律,實際上,冪次法則的意義遠不止於此。下面這個例子應該能夠讓你對冪次法則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果我把一張紙對摺50 次,大家猜猜這張紙最後的厚度大概是多少?”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而他們的答案往往是:“不會高過10米吧”“有沒有東方明珠電視塔那麼高”……事實上,如果將一張紙對摺50 次,它的厚度會遠遠超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答案是不是挺讓人震驚?其實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計算。我們不妨算一下,一張紙的厚度是0.08 毫米,對摺就是厚度乘以2,再對摺就是乘以22,對摺50 次也就是乘以250。

一張紙對摺50 次的厚度為90 021 萬公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萬公里。

大家對比一下這兩個數字,一張紙對摺50 次的厚度是不是遠遠超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這就是冪次法則。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軌跡都是線性的,但由於技術和思維方式的改變,世界的變化不再是20%、40%、60% 這樣的線性增長,而是平方、四次方、八次方這樣的冪次上升。近年來,不斷有行業巨頭被取代、新興互聯網公司在崛起,這背後正體現了從線性思維到冪次法則的轉變。

在20 世紀80 年代早期,手機既笨重又昂貴,世界著名的諮詢公司麥肯錫曾做過這樣的預測:2000 年之前,移動電話的使用量不會超過100 萬部。基於這個預測,麥肯錫建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公司)不要進入移動電話行業。

後來出現的事情打了麥肯錫公司一個響亮的耳光:2000 年時,在世界上使用手機的人數達到了一億,麥肯錫的預測出現了99% 的差錯,這也導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錯失了信息時代最重要的發展機會。

無獨有偶,3D 打印、生物技術等領域都發生過類似謬以千里的預測。歸根結底,不過是這些領域的專家總是以線性思維進行推測,毫不顧及信息化產業冪次增長的現實。諾基亞公司和谷歌公司的命運正是對這一現象最好的詮釋。

諾基亞公司在其如日中天的時候,就曾預測未來是智能手機的天下,並且認為手機行業的競爭焦點會發生在電子地圖領域。為了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諾基亞公司提前佈局,斥資81 億美元收購了當時最好的地圖公司—— NAVTEQ。NAVTEQ 耗費巨大財力在街道兩邊埋了大量傳感器,以獲取街道信息。

諾基亞公司的競爭對手谷歌公司對未來也有著同樣的預測,它的做法是以11 億美元買下了一家毫不起眼的地圖界小公司Waze,Waze 的策略是利用其用戶手機上的GPS 傳感器來獲取交通信息。由於手機用戶數量的暴增,在短短兩年內,Waze 的交通數據量就趕上了NAVTEQ,四年之後更是達到了NAVTEQ 的10 倍以上,但成本卻基本為零。

諾基亞公司和谷歌公司的出發點大致相同,但付出的代價卻很懸殊。不僅如此,諾基亞公司在收購了電子地圖公司後,還需要生產和埋下更多的傳感器,而谷歌公司收購Waze 後,幾乎沒有支付任何後續成本,就收集了全世界的地圖信息,這才有了後來以精準著稱的谷歌地圖。

諾基亞公司和谷歌公司針鋒相對的背後,其實就是線性思維和冪次法則的較量。諾基亞公司的線性思維是:先買下一項實際的“資產”,以此尋求企業步步為營的發展;而谷歌公司的冪次法則是:藉助用戶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跳過GPS 的升級需求,以此實現跳躍式發展。

第一次發展的結果,會成為下一次發展的基礎

決定冪次法則出現的根本原理是什麼?第一次發展的結果會成為下一次發展的基礎。比如赫赫有名的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 至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句話說,同樣的花費可享受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 至24 個月翻一倍,性能提升呈現明顯的冪次增長態勢。

為什麼每融18 至24 個月,元器件的尺寸就會小一半、集成電路的容量就會大一倍?因為第一代元器件被用來研究第二代更小的元器件,第二代更小的元器件又被用來研究第三代再小一半的元器件,只要符合這個特徵,就能夠出現冪次法則。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沃倫·巴菲特的年化投資收益率只有23.5%,卻能成為舉世聞名的股神了吧?對,從1957 年開始,他的年化投資收益率確實只有23.5%,但這一數字迄今已保持了60 多年,每年增加的財富都能成為他下一次投資的基礎。正因如此,巴菲特將冪次法則稱為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當然,他說的是投資界的術語“複利”,其實和冪次法則是一個道理。

我之所以會花這麼大的篇幅來詮釋冪次法則,是因為沒有它就沒有本章的主題——創業組織的指數型增長。所謂指數型增長,就是冪次法則在創業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指數型增長的三大底層理論

一家公司的線性增長公式是:Y(業績)=N(內在變量)×X(外在變量)。如果想讓這樣的公司快速增長,你要做的是將變量的數值提升,要麼投入更多外部資源,比如購買一條新的生產線,或者引進一批新員工;要麼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5(每週工作5 天)×8(一天工作8 小時)的工作時間變為6×12,乃至更多。2019 年春節前,我還聽說杭州的有贊公司在員工中推行了“996 工作制(早上9點上班,晚上9 點下班,每週工作6 天,也就是此前提到的6×12)”,且不說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單說通過強制手段讓員工超長時間工作,這一點我就不太贊同。好員工是長出來的,而不是逼出來的,強扭的瓜從來甜不了,你要學會讓員工自發奔跑。

指數型增長的公司則完全不同, 它的增長公式是:Y(業績)=NX(N、X 均為變量),也就是冪次法則的具體體現。創業者如果想讓自己的公司出現指數型增長,就得花心思在變量上下功夫。我總結了以下三大理論,希望能切實地幫到創業者朋友們。

(1)“偏好鏈接”理論

互聯網具有無尺度網絡化的特徵,大部分節點只與少數超級節點相連。為什麼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追求成為各行各業的頭部公司?因為頭部公司會帶來“偏好鏈接”,進而產生越來越多的鏈接,最後形成“馬太效應”a。

根據偏好鏈接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成為頭部”是當下互聯網創業的唯一選擇。指數型增長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讓你的企業出現指數型增長,你才能獲取更多的偏好鏈接,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2)“想法流”理論

什麼叫想法流?它指的是人們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一旦強大的信息素被釋放出來,大多數人都會莫名其妙地認同同一件事情。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群體潛意識”。

羅輯思維、喜馬拉雅和樊登讀書都是知識付費領域的佼佼者。因此,我經常在各種場合被問及這樣的問題:“樊登讀書和羅輯思維是不是競爭對手?”“你們跟喜馬拉雅是不是打得熱火朝天?”

每當遇上這樣的問題,我都會笑著回答:“我和羅輯思維、喜馬拉雅根本不是競爭對手。事實上,我們是在共同打造一股‘想法流’,讓所有人都覺得通過手機來學習這件事兒很靠譜。我們所對抗的不是彼此,而是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絕地求生這些和我們搶佔用戶時間的產品,那才是我們共同的對手。”

如何形成自己的頭部優勢?就是要獲得當前最強大的想法流的支持,並最終形成自己的想法流,從而實現指數型增長。

(3)“能力—觸達—意願”理論

如何才能影響他人的行為決策?這裡涉及一個特別重要的理論,叫“能力—觸達—意願”,三者缺一不可。打個比方,有人給你打了電話,但是你一直沒有接。一般來說,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以下3 種原因。

從能力角度出發——雖然我聽到手機在響,但就是找不到,忘記把它放在哪裡了。

從觸達角度出發——我把手機調成了靜音模式,雖然有人打電話給我,但我並沒有聽見,也就是這個來電信息沒有觸達我。從意願角度出發——一看來電提示,就知道對方是房產中介或詐騙電話,我不太想接。

如果你想為公司設計一條指數型的增長道路,一定要從以上3 個角度不斷優化。在能力層面上,你需要不斷降低產品的使用門檻,讓更多客戶能夠用上你的產品;在觸達層面上,你需要想辦法連接更多的客戶,讓客戶為你帶來新的客戶,也就是前一章的主題——MGM;而在意願層面上,你要設定一個宏大的變革目標(MTP),不斷增強公司的想法流,讓更多的客戶認同你的理念,願意主動參與到你做的這件事情中來。

當你做到了以上3點,你的企業便擁有了指數型增長的根骨和潛質,接下來要做的事便是潛心修煉內功(邊際成本為零)和外功(撬動“槓桿資源”)。有了這兩大絕世武功保駕護航,企業將很快實現指數型增長的目標,在高手林立的現代企業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本文摘自《低風險創業》

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商務合作:15801105017(微信)

实现指数型增长的三大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