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打擊目標時都需要有人觀察修定目標嗎?

oo八戒他哥


現代戰場節奏越來越快,各國都在儘可能的提高自身炮兵的自動化程度和首發命中率,大兵團對抗中哪裡還會給你試射,然後慢慢調整修正位置,再進行大規模的覆蓋打擊目標,等你走完這套程序炮兵陣地已經不再了!

炮兵部隊實施打擊的都遠程目標,眼睛是看不到的,那麼前沿陣地必須有觀察手,以確定目標的座標、方位、海拔等,炮兵再根據座標換算進行標尺和定位,實施打擊!以前根據前線觀察手還得通過無線電等通訊工具,對炮彈試射的偏差量,在進行修正打擊等,但是現在這種慢吞吞的做法如果是美國欺負那些小國是沒有問題的,一旦大國與大國的兵團作戰,恐怕你還在試射別人就對你實施覆蓋打擊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前線觀察手也變得多種多樣,比如天上的地上的,有人的無人的,炮兵觀察員提供的或者兄弟部隊的信息,甚至動用衛星等等,整個過程 炮兵陣地還得注意自身隱蔽,不能暴露,要選擇好幾個炮兵陣地,隨時打擊隨時轉移。

在得到火力打擊任務後實施精確打擊,計算座標方位的同時,還要考慮風速、風向、地球自轉、藥溫、氣壓等問題,實現一炮命中!打擊過程中甚至會打出1~2枚偵查炮彈,是否擊中目標這枚偵查炮彈會直接帶回信息,如果有必要再補上一輪,再然後就是收拾“行李”趕快隱蔽,再重新部署了。

目前的反炮兵雷達已經非常厲害了,反炮兵雷達又稱炮兵偵校定位雷達,簡單的說就是利用雷達技術,追蹤敵方火炮發射的炮彈後,依據敵軍火炮彈道後計算出其發射陣地的位置和座標,打一輪炮兵陣地就能鎖定炮兵陣地的方位,2~3輪就能計算出炮兵陣地的具體位置。是不是覺得這樣的技術很牛?還有更牛的,反狙擊系統直接鎖定狙擊手方位,目前美國的大多數的車輛都裝備,有狙擊的情況下就會報警,幾個傳感器數據結合就能推測出狙擊的方位所在,如果狙擊手敢狙第二槍,那麼他就能算出狙擊手的具體位置了(前段時間看到報道,說幾個狙擊手同時開槍就能讓這個系統找不到北了)。狙擊都如此,算出炮兵陣地位置更不再話下了!

目前美國的炮兵在自動化和精確打擊方面應該是最牛的,炮兵帶有衛星定位系統,通過衛星定位對打擊目標及火炮的座標父位置,直接計算出高低標尺及方位,實現自動射擊的目的!目前中國大部分部隊已實現炮兵火力自動化,作戰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狼煙火燎


以往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炮兵伸出一隻手,並且豎起大拇指測量敵方座標,然後一炮打掉對方目標的劇情。其實這種測量方法叫做拇指測距法也有叫“跳眼法”,是炮兵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原理即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因為成年人兩個眼睛瞳孔的距離大概是6.4cm,手臂大致長度是64cm,相差大約十倍,根據相似三角形原理,得知目標距離=10倍偏移距離。具體測量方法操作如下:

1.水平端起右手臂,握拳,豎起大拇指。


2.閉左眼,睜右眼,使大拇指的左邊和目標重疊在一條直線上(假如目標是一輛小轎車)。

3. 保持手臂和大拇指不動,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會發現你剛才觀測的位置發生了一段偏移(偏移前後的這兩個位置就是這個偏移距離)。

4.估算這段偏移距離的實際長度,因為小汽車車長5米,我們兩次目測偏移位置是半個車長,即2.5m乘以10,得出的結果25m就是跟目標的距離。

一名優秀的老炮兵或者狙擊手,在視力完全正常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下表目測熟練判斷出目標距離,單位:米。

當然以目前科技的進步,各種測距儀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像以前戰爭中的測距方法雖說也是如今士兵的必修課程,但終究不再是主要選擇方法,用於軍事的測距儀精度已經高出了我們的想象。就連我們民間利用的手機,隨便下載一個“測距儀”app軟件,就能得到一個非常精準的測量數據,大家不妨試試。


老兵帶我學軍武


(一)通過人的觀察引導:早期包括現在一些技術落後的國家,對於火炮要打擊的目標是通過佈設在前沿的人員進行彈道修正,這些人員通常都需要深入一線陣地,有時還會突進到較深的防區外,也就是脫離已方控制區域,引導炮火對所要打擊的目標進行打擊。這些人員在戰術術語中稱為“炮兵觀察所”,簡稱“炮觀”,由於身處險境,也被稱為“炮兵偵察兵”。



其作戰流程:炮兵陣地設置好後,利用周圍地物設置火炮位置,仰角,並解算出最大射程,風速等等射擊諸元。然後設立一到兩問基準炮,其它的火炮都跟隨基準炮的射擊諸元變化而變化。首先向目標點打一兩炮,“炮觀”人員利用觀測設備(以前就是大倍率望遠鏡,地形圖,通訊設備),如,激光測距儀等,對彈著點進行圖上標定,觀察偏了多少,計算出修正座標,然後通知炮兵陣地,火炮按照“炮觀”的密位進行修正,直到摧毀目標。火力覆蓋打擊時好說,炮多面積大,對點目標打擊時就廢時了。這樣的方式有很多缺點,如,炮兵觀察所容易受到攻擊,無法做到快速靈活的修正彈著點,無法對敵縱深火炮陣地,指揮所進行打擊,限制了火炮的作用距離,使火炮無法發揮最大距離打擊。而對敵後方炮陣地,指揮所需要偵察兵提前滲透敵後,標定目標點,在回傳自方指揮所,再通知炮火打擊。偵察兵深入敵後一旦失敗就會影響整個戰鬥。


(二)雷達偵測技術:70年代雷達偵測技術被用於炮兵作戰,如,德國“新柏林”炮兵探測雷達,其原理:當敵人打炮時,炮彈的飛行彈頭會被雷達偵測到。根據炮彈的拋物線飛行軌跡判斷解算出敵火炮的發射位置,然後引導火炮對目標點進行火力覆蓋。雷達用於炮火引導可以說是具有革命性的成果,但缺點依然存在,這主要體現在無法對不開炮的目標點的確認,雷達受地形的限制無法探測地面的目標位置,也無法區別目標性質,這類雷達屬於被動防禦範疇。必須等敵人先發炮,因此,如何敵人提前掌握了我方目標位置,採取火力覆蓋式的打擊,即便能知道敵方炮陣地,也晚了。同時,這類雷達必須貼近前沿部屬,抗打擊能力有限,被敵特工人員偷襲的戰例就曾發生。這階段依然離不開人員的引導,偵察。並不完全適合戰場主動打擊目標。



(三)衛星,無人機的應用:當今衛星具有高分辯率,同時定位精準,利用衛星是火炮主動對目標打擊的絕佳手段,但衛星的數據傳輸需要一整套的計算傳輸過程,同時雨雪霧霾天氣也會影響衛星的觀測,同時衛星觀測需要動用衛星資源,對於局部小規模的作戰,有些浪費,而且衛星定位好使但實時引導兵沒有發展到瞬時作到的成度,因此,目前並不能用於引導炮火,只能是用於目標偵察,定位。


而無人機則具有靈活機動,成本低,傳輸快的特點,無人機即可以對衛星圖片進行進一步確認,也可以偵察敵火炮射程內的具體位置,這可以派出小型無人機,對火炮的發擊點即時修正,並實時傳輸評估毀傷效果,這樣也就不需要“炮兵觀察所”在前沿的設置同時也能發揮出火炮的最大射程。

以上是火炮對目標打擊的個階段的引導手段,相信,隨著軍工科技的進步,火炮的打擊越來越精準。


兔哥42928


在一戰二戰期間,各種火炮的對敵打擊凸顯了威力,那時全是手動操作,必須有副手參與觀測修定目標,火炮針對的是固定目標和集團目標,根據敵方的陣地和當時的風向和著彈點,測算好作戰參數諸元,火炮成排建制排開,調整好角度,萬炮齊鳴,將炮彈全傾瀉覆蓋在敵方陣地上,天氣的因素及風向,人工測算的作戰諸元誤差還是挺大的,畢競當時的軍工技術導致火炮的操縱性,準確性差強人意。

冷戰的開始,美蘇擴軍備戰,武器的競爭,先後出現了針對移動目標而研發的未制導火炮及炮彈,操作時也得有副手測算作戰諸元。發射時,炮彈飛行到靠近目標時,接收到目標的反射訊號後,開始自行制導飛行,直接命中目標,這種火炮自然提升了威力。

隨著軍工科技的日益發達,快速火炮定位雷達由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研發成功,該定位雷達專門給敵方的火炮定位,它可以設置在敵方炮火覆蓋的射程區域外,雷達制導的炮彈定位速度快,只需跟蹤敵方發射的炮彈幾秒鐘,就可測出火炮的位置,在敵方實施攔截打擊時,空中敵我雙方的炮彈滿天飛,它也能很快測算出敵方的炮兵陣地。

這種火炮定位雷達機動性優異,專門設副手操控,緊隨火炮部隊行動佈署,火炮由多兵員協同操作發射,副手在監屏前觀測目標測算距離等諸元,現在的火炮日臻電子智能化,解脫了人工測算作戰諸元的落後局面,其意義重大,新式火炮定位雷達在戰爭中的作用性價比,比導彈成本低廉,是各國優先發展的重輜裝備。


硯田劍影


不一定是人

現代火炮射程越來越遠,這就導致了通過射擊諸元確定的打擊目標對於炮兵本身來說不可見,也就是通常說的超視距。現代火炮可以通過計算機自動計算設計諸元,但是自然條件下你的測量設備是有誤差的,而且環境是變化的所以你計算的設計諸元一定是有誤差的。

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射擊參數,現代火炮計算都是火控計算機完成,所以不管是什麼炮只要外部環境變化很大都需要校準火控,我國派96B坦克去俄羅斯參加坦克大賽就需要多發校準,但是坦克射程近可以通過光學設備觀察。自行火炮射程可達70公里,這個時候炮兵本身無法通過光學設備觀察,通常會排出無人機對落點進行觀察,所以說校準是一定需要做的但是不一定就是人去觀察。

不管是坦克炮還是自行火炮還是人工操作的炮,它們都需要校準目標,計算的再好第一發難免有誤差。


李曉偉


一般炮兵接受打擊目標命令後,會組織佔領炮陣地和觀察所。觀察所主要任務就是確定目標,計算具體座標位置和高程,並根據彈著點計算出誤差,指揮炮陣地修正方向和距離。炮兵群開設主觀同時,也建立側方觀察所,主要彌補主觀的觀察所觀察缺陷,和主觀察所共同交會目標,由於主觀也是炮群指揮所,被敵方摧毀後,側方觀察所代替主觀指揮打擊任務。炮兵射擊精度有誤差主要原因:炮陣地的座標精度,陣地炮手的操作誤差,當日氣象條件,氣溫、氣壓、風速、風向、藥溫等等。所以對彈著點修正,是各國炮兵實施炮火打擊必不可少的流程。





我若閒庭信步


本人在部隊時,剛畢業時是炮兵排長,我們當時是57高射炮,在每次射擊前需要雷達收尋目標,指揮儀設置射擊諸元!如果是固定目標直接按照火炮設定諸元方位,直接射擊就可以了!如果是移動目標,就要根據雷達和目標方位的變化情況隨時觀察,矯正射擊諸元方位,指揮員根據報道的射擊諸元方位,下達射擊命令,採取單炮射擊或集中射擊!

如果是遠程目標,炮兵部隊眼睛是看不到的,那麼前沿陣地必須派遣觀察所,確定目標的座標、方位,根據炮陣地座標換算成標尺及方位,用無線或有線通信傳達到炮陣地,然後根據炮長的指令進行試射,根據打擊的偏差量,再進行座標修正。另外一種射擊方法叫精確打擊,在計算座標方位的同時,還要考慮風速、風向、地球自轉、藥溫、氣壓等問題,實現一炮命中的問題!所以,是需要觀察修正的!


楊樹皮砍大刀


不是都需要。根據火炮的需要和射程定。火炮是重要正常火力打擊武器。分類方法多樣。其中根據射程分直瞄,近程,中程,遠程,甚至超遠程等。直瞄一般像打手槍一樣直接用眼睛瞄準,炮彈近似直線射擊,或直接用炮管瞄準。超出人類眼睛視距範圍就需要輔助手段了。派出偵察兵,設置前方側方等射擊觀察所是常用手段。現代科技的發展,輔助手段越來越多,但都是基於精確獲取打擊目標準確信息,和精確計算火炮使用計劃。輔助手段還通常用來觀察毀傷效果。


下雨啦16


無論是迫擊炮、還是榴彈炮、加農炮,從理論上來看,只要測量出火炮射擊角度、彈藥初速度、目標距離就可以精確進行射擊。但是理論畢竟和實際有差距,還需要考慮到火炮自身的振動影響、彈藥自身的飛行阻力、重力等各個環節中的不確定因素綜合影響。在這種背景之下,很多火炮的射擊落彈點未必就是預想中的那樣,而是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要想修正這種偏差,就需要測量實際落彈點和目標之間的距離,在實戰中往往採用下面幾種方法:

1、人工觀測修正

這種方式對於射程比較近的火炮,比如迫擊炮或者加農炮,一般炮組成員或者炮連就有專門的觀察手進行光學觀測,這樣每打擊一發炮彈就能得到一組修正數據,從而指導下一發炮彈的射擊,多打幾發炮彈就準確度就高了。這種方式反應效率比較低,一般多見於過去的戰爭中。

2、航空觀測

這種方式主要對於射程比較遠的陸基火炮或者海軍艦炮,傳統的人工觀測和修正就不可行,因此採用空軍介入的方式,依靠飛機在戰區上空飛行來對目標區域進行實時觀察,從而確保火炮的射擊效果。最典型型號就是美國的OV-10炮兵觀測機。

3、炮射觀察彈藥

現在炮兵中配置了一種觀察彈藥,和普通炮彈一樣打出去,到了目標區上空則開始傘降著陸,在此過程中拍攝目標區,然後發回炮兵指揮車,這樣就實現了火炮射擊修正。

4、無人機

目前最為主流的修正方法還是無人機方式,無人機在作戰區域上空盤旋,這樣不僅可以航測落彈點誤差,還可以追蹤彈道軌跡,更加精準的修正火炮射擊軌跡,提高打擊精度。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


老鷹航空


是的,需要有人觀察和修正的。看到有人解釋原始的用姆指比劃來測距的辦法,後來改成了炮兵觀察鏡——一種雙筒望遠鏡來測距。

理論上的測距有時只能是一個粗略的大概,與實際的彈藥著落點之間還是會有差異,因此需要有人觀察後提供炮兵修正數據。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目標在山背後,不能直接觀察到炮擊效果,就更需要有人觀察。

過去,這個觀察任務多半是交給偵察兵去完成。

現在,隨著火炮的射程越來越遠,這個觀察的任務就交給了直升機進一步又交到了無人機去完成。

無人機雖然無人,但是它只是一個工具,最終還是要把觀測數據傳回給人。

將來,也許可以更先進了,就是出現了炮射導彈,現在已經在坦克上使用了,還有就是火箭炮上也已經出現了制導火箭炮彈。但是,即使是這樣,我想還是得有人觀察打擊效果的,命中沒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